收藏 分销(赏)

中国学界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述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5285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学界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述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学界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述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学界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述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科研究78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涵盖经济、政治、国家机关、党的领导体制、国家监督体制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这一思想突破了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一般设想,是列宁对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在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反思,其目的是探寻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持续关注和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经40余年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一、研究历程我国学界历来重视对列宁思想的研究,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关注和研究是在我国改革拉开帷幕后出现的。学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旨在深入发掘经典理论的当

2、代价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是我国学界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学界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步展开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1986年全国列宁晚年思想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充分肯定列宁的改革思想,并专门讨论了列宁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这个阶段,学界首先聚焦于列宁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思想。最初,很多学者将列宁领导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看成是苏俄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措施、形式,或者将其看成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铁生、段炳麟等学者较早将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新经

3、济政策定性为“经济变革”,认为“这是一次重大的带有伟大战略意义的经济变革”1,重新研究这一经济变革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杨成竹在其1983年发表的文章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的改革 中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为了克服1921年苏俄面临的严重危机而进行的经济政策上“大刀阔斧的改革”3。此后,学界明确肯定列宁领导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次经济改革,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并展开研究。在关注列宁经济改革思想的同时,学界也开始研究列宁的政治改革思想,列宁国家机关改革思想首先进入研究视野。稍后,学界开始综合研究列宁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分析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改革措施和设想及现实意义。例如,刘光慧简要分析了苏维埃俄国政治改革的背景,重点研究了列宁关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思想和国家机关改革思想,最后指出了列宁政治改革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学界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以论文居多,少有论著,且多为对列宁某一领域改革思想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当然,此时学界对列宁后期(十月革命后)与社会主义改革相关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只是并不将其定性为“改革”思想。20世纪90年代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学界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全面展开,形成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学界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

5、思想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中国学界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述评程芳云(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要:我国学界在改革开放以后即开始关注并持续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展开研究,研究历程与我国改革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学界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主要包括对列宁在经济、政治等某一领域改革思想的研究、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综合性研究等三类。从研究进展看,仍有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形成的宏观背景、历史进程的研究,同时应加强系统研究,全面构建列宁社会主义改革

6、思想的研究体系。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研究述评;全面深化改革作者简介:程芳云(1973),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AHSKYG2017D172)。社科研究79国家机关、党的领导体制、监察制度、农村等方面的改革思想,同时开始思考改革的特点、风险、教训等深层次问题。这一时期,学界还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学术专著,对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例如,王东着重对列宁“政治遗嘱”中的改革计划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列宁形成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全盘改革计划5

7、。此外,一些研究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著作也会论及其改革思想,如彭大成所著的 列宁的社会主义观 专列章节研究了列宁的经济体制改革论6、政治体制改革论,顾玉兰所著的 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在论及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思想时,全面分析了列宁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文化变革思想7。总体来看,这些专著或全面研究列宁各领域的改革思想,或聚焦列宁的某一领域、某一时期的改革思想,对列宁改革思想的形成、特点、进程及价值都有所研究,进一步挖掘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此外,从研究方法上看,学界这一时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除了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外,不少学

8、者开始运用比较研究法。其中以列宁与邓小平在经济、政治改革思想上的比较研究居多,也有少数学者比较了列宁与邓小平在农村改革和国家机构改革等方面的思想,学界通过比较研究,突出邓小平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对列宁相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纵向论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历史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不断深化。虽然在这十余年间形成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但由于整个研究进程已经超过四十年,成果积累极为丰富,学界力图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这一时期的成果主要是论文,部分学者结合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展开研究,旨在寻求列宁改革思想现实价值。例如,鞠立新认为,列宁晚期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9、不仅大力推行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而且审时度势,力主在党的领导体制、纪检监察体制、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全面改革,对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具有重要启示8。还有一些学者选择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切入点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进行深度思考,如姚海在 苏俄初期的改革之流产基于十月革命的特殊性 一文中,以历史视角将列宁的改革思想与他对十月革命特殊性的认识联系起来,表达了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列宁在深入认识俄国革命特殊性的基础上,承认仅有新经济政策的经济改革是不够的,改革还须深入,提出了进一步在政治领域改革的设想9。此外,还有学者从一个方面展开专门的深入研究,如列宁防范改革风险的思想、列宁改革思想的精髓

10、,等等。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2021年是新经济政策实施100周年,在这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学界再次聚焦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革思想,通过深入的研究以示纪念,形成了一些成果,重点阐释列宁新经济政策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如张乾元、尹惠娟在分析列宁改革思想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深入挖掘了列宁改革思想的中国意义10。概而言之,这一阶段,学界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较之以往更为注重深度的挖掘,力求有所创新。二、研究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从研究的内容看主要有三类。(一)对列宁某一社会领域改革思想的研究列宁的社

11、会主义改革思想涉及多领域、多方面,学界最早研究的是列宁经济、政治领域的改革思想,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成果也最多。研究的一般思路是:首先通过分析苏俄原先经济(政治)政策、体制存在的问题阐明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具体阐述列宁提出的经济(政治)改革措施,归纳其改革思想的要点,进而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肯定其重要价值。学界对列宁经济改革思想的研究围绕新经济政策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改革思想形成的原因。学界的主要观点认为,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直接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及其导致的严重危机。例如,马国泉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弊端,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虽然在战争中起过积

12、极作用,但从战争转入和平经济建设后,这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多,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改行新经济政策11。唐士润分析了新经济政策改革的两方面原因:直接原因就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胜利后继续实行,加之长期的战争造成国家经济崩溃、人民生活贫困,最终导致国家出现严重危机。正是1921年春天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改行新经济政策刻不容缓;而根社科研究80本原因是俄共(布)为寻找建立工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2。郑异凡认为,是农民起义推动了改革,农民起义是促使布尔什维克党改变粮食征收制政策的根本原因,给予改革最后一记推动力的是喀琅施塔得水兵的暴动,并与彼得

13、格勒工人罢工相呼应13。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列宁新经济政策改革缘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极度危险的情势下俄共(布)的正确抉择,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在战争胜利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调整导致了严重的危机14。其二,全面梳理列宁新经济政策经济改革的内容,主要有:解除工人在20名以下的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工厂和商店;发展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农民自行处理、自由买卖税后的剩余产品;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济核算制,允许国营企业在规定的限制内参加市场交易;以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办法调节经济等主要内容15。利用外国的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对劳动者实行物

14、质利益原则16。其三,提炼列宁的经济改革理论和原则。学界在分析列宁领导的经济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列宁的经济改革理论,主要有:在小农经济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经过一系列中间的过渡阶段的思想;用改良主义的办法,即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小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思想;打破本本主义的束缚,一切在于实践的思想等17。同时,学界总结了列宁经济改革的理论原则,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生产的社会

15、化、现代化;商品经济是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多种经济并存、竞争的体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造和利用既有的社会关系制度18。其四,挖掘列宁经济改革思想的重大价值,在理论层面上,学界总结了列宁经济改革思想的理论创新,主要有: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根本改变;把共产主义与商业联系起来;利用私人资本主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帮手;用改良主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19;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辩证思考;对“纯社会主义”概念的反思20。实践层面上,学者们一方面分析了列宁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主要的经验有:根据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需要,及时、自觉改革;解放思想、突破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16、本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程度;培养人才和干部;保持清醒头脑,排除非议21;深入动员群众;改革目标明确;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步骤稳妥;纠正偏向及时。最突出的教训在于,“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22”。另一方面,学界深入思考了列宁经济改革思想的现实启示,左亚文从深层次进行了剖析,认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改革的得失成败;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命运与共,决定着整个改革的生死存亡23。学界对列宁政治改革思想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其国家机关改革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国内战争结束后非常重视国家机关的建设和改革,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7、:一是列宁关于国家机关改革原因的论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列宁关于苏维埃国家机关存在的弊端及危害的论述,分析其关于改革国家机关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张有军将列宁关于国家机关存在弊端的论述概括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玩忽职守的官僚主义;干部队伍文化水平低,缺乏管理本领24。张赤卫指出,列宁当时已经深刻认识到如不革除国家机关中的弊病,不仅会拖经济建设的后腿,还会威胁到苏维埃政权本身25。二是列宁制定的改革国家机关的措施。大多数学者以文本为依据,全面梳理并概括了列宁提出的国家机关改革的措施。如吴海晶总结了列宁从七个方面提出的国家机关改革的强有力措施,包括:吸收群众参加管理;精简机构;选拔和培养管理

18、人才;规定职责权限;改进工作作风;建立模范机关;加强检查和监督26。也有少数学者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如俞良早从发展文化和生产力的角度研究列宁国家机关改革思想,深入分析了列宁从发展文化和发展生产力两方面入手推进机关改革的具体措施27。三是列宁提出的改革国家机关的原则。学界结合列宁的相关论述进行了归纳,如李宝怀认为,列宁总结以往经验提出了两条原则:其一,循序渐进;其二,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28。李五星则将其概括为“社会公仆”原则、“廉价政府”原则和“科学高效”原则29。学界还从总体上对列宁政治改革思想进行了研究。其中,王邦佐、柳振铎主编的 列宁晚期政治思想研社科研究81究 是具有典型代表性

19、的研究成果,作者全面研究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政治思想,其中重点阐释了列宁在党政关系、党和国家机构、监督制度、干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思想。作者认为,列宁在晚年短短的几年实践中,以非凡的胆略和现实主义的态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改革政治体制的独创性思想和理论30。学界对列宁政治改革思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列宁晚年(1921年之后),特别是他逝世前夕,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其一,分析列宁关于政治改革必要性的思想。学界研究的要点包括:苏维埃机关仍是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会滋长特殊化作风;党政不分,在党的领导体制上存在着问题3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建成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

20、要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32。其二,阐释列宁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列宁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制度,集中体现在发展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建立起一整套民主与科学的决策机制,切实而有效的党内监督机制和人民监督机制33。其三,梳理列宁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主要有: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制;改善国家机关的工作;建立健全监察机关,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改革干部管理制度34;国家体制的改革,探索分权之路35。此外,还有少数学者对列宁监察制度改革思想和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思想进行了具体研究。例如,姬金铎研究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监察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论述,

21、分析了列宁关于监察制度改革的具体构想,一是改革党政监察机构的具体措施:改组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提高监察机关的地位与权威;合并机构、统一事权;精减人员、提高素质、改进工作。二是对监察工作改革的意见,包括对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进行监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监督、检查工作。三是重视监察机构中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形态的变革,强调两个问题:一是机关工作人员(及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与整个国家机构的文化形态的转变;二是旧的文化形态及其影响的消除36。李智平研究了列宁晚年关于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思想,认为列宁痛感苏俄领导体制实际上主要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体制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改革主张,主要包括:无产阶级政党必须

22、把改革旧的、过时的政治体制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之一;无产阶级国家必须从实质上,而不是在口头上实现平等、民主原则;必须明确划分党和国家政权的职责,明确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方式;扩大中央委员会,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主领导机构,加强决策过程的民主基础;在党内建立权力制衡和监察系统37。(二)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某一个面的专题研究这类成果体现了学界研究的细化和深化。学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主要研究了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精髓、特点及防范改革风险思想等主题。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精髓,房静雅分别从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了思考,认为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打破国家垄断,建立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强化人

23、民监督;文化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38。戴锐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特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中蕴含丰厚的“民本”特质,这一点在他对改革的动因、目的、标准、主体选择以及政策措施设计等方面都有充分反映39。还有学者研究了关于列宁防范、化解改革风险的思想。例如,刘仁营、裘白莲认为,列宁改革思想的精髓是其“战略退却”思想,作为“退却”的改革面临的历史风险主要包括:来自错误思潮、国内外阶级敌人和党内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化解改革风险的原则有:维护国家机器的社会主义性质,充分发挥政权的专政功能;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而不是“抽象图景”出发;加

24、强党风和执政能力建设,坚定革命乐观主义信念40。(三)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综合性研究这类研究以学术专著为主,徐国喜所著的 列宁的改革理论与实践 是改革开放以后较早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展开全面研究的专著,作者首先概括了列宁改革的原则41,并以十个题目具体梳理列宁“全盘的改革”的思想和实践,侧重研究了列宁经济改革、国家机构改革。但作者并不注重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体系性研究,同时,专著中部分内容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者没有将其与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关联起来研究。王东所著的 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 是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极具深度的研究成果,作者聚焦

25、列宁的“政治遗嘱”,以逐层深入、追根溯源的方式展开研究,探讨了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形成的历史背社科研究82景、形成过程,以及列宁按照“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顺序,形成的社会主义改革“三位一体的独特构想”,认为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的“全盘改革计划”。作者显然旨在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寻根探源,所以当时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的现实启示。戴锐所著的 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述论 详细阐释了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形成,总结列宁对社会主义改革实现条件的分析,梳理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次转变,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

26、,这是目前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研究较为全面的学术专著。作者力图创新,特别是在列宁改革思想的基本框架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列宁的改革只包含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并不是改革的客体,列宁提出,文化革命是为了奠定经济政治改革的文化基础42。此外,如前文所述,有些研究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专著也会单列章节对列宁的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改革思想进行研究,但是从总体来看,以列宁改革思想为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成果较少。三、评析与展望(一)研究不足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我国学界持续关注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延续

27、性和发展性。学界的研究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紧密结合我国的改革进程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加以研究,体现了强烈的现实观照性;二是多方面、多角度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进行研究,显示出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形成、发展的宏观历史背景研究较少。俄国十月革命的特殊性、“两制共存”历史时代与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联性可以进一步分析。二是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研究不多。现有研究成果主要研究的是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尤其集中于列宁逝世前夕的文章和书信。学界需要全面、深入梳理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不同时期各领域、

28、各方面的改革思想,理清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演进的历史进程及内在逻辑。三是对构建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理论体系重视不够。如前所述,学界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多从经济、政治等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展开,全面研究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论文及专著并不多,且有的成果是在研究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时涉及其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最后,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客观评析较少。学界大都肯定列宁这一思想的价值,只有少数学者指出其历史局限性,但只有历史地、辩证地评析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才能真正发挥其现实作用。此外,学界在研究模式上也多采用常规脉络,需要有所突破。(

29、二)研究展望学界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其存在的不足使得继续深化研究十分有必要。综合当前学界的研究进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深化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形成的宏观背景研究,特别是十月革命的特殊性、“两制共存”时代与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关联性。学界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形成背景的研究多从俄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情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危机方面思考,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才是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产生及发展演变的底层逻辑。对俄国十月革命特殊性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列宁社会主义

30、改革思想的深度。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俄国十月革命后无法按照马恩的设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进行改革,列宁正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开始主动、自觉地进行多领域、多方面的改革,以寻求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道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是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并没有非常彻底,其原因除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太短以外,也有对十月革命特殊性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不够深入。“两制共存”的历史时代是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形成的外部环境,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列宁对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设想与这一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他提出的发展商业、进行文化革命等改革措施,正是在“

31、两制共存”的“均势”局面下才得以实施的,再如他提出的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利用外资,实行租让制等改革设想,也是在“两制共存”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可见,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形成的社科研究83研究不能忽略“两制共存”这个宏观的时代背景。其次,加强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聚焦的时间段主要是在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尤其是列宁逝世前夕,但列宁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突破的尝试在经济上从1918年春天已经开始,关于政治改革的思想也不仅仅是在他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体现,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早已开始,其中有关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甚至早在国内战争时期就已经提出。这就需

32、要学界全面、深入梳理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理清其思想演进的历史进程及内在逻辑。再次,全面构建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体系,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一是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形成,包括形成的历史背景、现实依据及理论基础等方面;二是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演进的历史逻辑,应分别具体分析其在经济、政治等不同领域改革思想的演进;三是列宁经济、政治等领域改革思想的具体内容;四是客观评析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在历史、辩证评析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最后是挖掘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当代价值,为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如何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四、结语

33、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是列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改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述,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也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3。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其中之一44。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

34、革实现新突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评述并加强对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参考文献:1段炳麟.新经济政策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3):55-63.2高铁生.关于苏联建国初期“新经济政策”的几点看法J.学习与思考,1979(00):27-32,36.3杨成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的经济改革J.青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18-20,25.4刘光慧.列宁论苏维埃国家政治体制改革J.理论探讨,1988(1):23-28.5

35、王东.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6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顾玉兰.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8鞠立新.论列宁晚期关于全面改革的思想与实践及其重要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6):72-77,92.9姚海.苏俄初期的改革之流产基于十月革命的特殊性J.探索与争鸣,2015(8):108-112.10张乾元,尹惠娟.列宁的改革思想及其中国意义纪念新经济政策100周年J.科学社会主义,2021(4):136-145.11马国泉.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领导经济改革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1985(

36、1):31-37,47.12唐士润.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改革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13陆南泉,黄宗良,郑异凡.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4舒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再探J.社会主义研究,2020(3):37-44.15王树桐.论列宁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J.世界经济,1988(10):32-37.16刘柯.一次经济大改革的光辉实践学习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J.理论学习,1985(4):37-42.17左亚文,陶笑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8陶玉泉.列宁晚年经济体制改革

37、的理论与实践J.哲学研究,1988(10):14-23.19唐士润.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几个创新思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1-10.20侯文文.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改革实践与理论创新J.学习与实践,2021(5):13-21.21韩宗翃.苏联二十年代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J.苏联东欧问题,1985(3):22-28.22郑异凡.列宁的一次改革尝试J.同舟共进,2011(5):4-6.23左亚文.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首次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及其意义再评J.江西社会科学,2015(9):5-12.24张有军.列宁改善国家机关的理论与实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2009(5):27-31.25张赤卫.试析列宁的国家机构改革思想J.大庆社会科学,1989(1):26-29.26吴海晶.和平建设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读列宁有关改革国家机关的论述札记J.科社研究,1983(4):21-23,34.27俞良早.深入发掘列宁关于机关改革的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2002(5):28-32.(下转第195页)党史党建195史范畴来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既是实践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历史经验作为一种能够彰显本质内容的理性认识,往往隐藏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背后,这就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理论的形式

39、将百年历史经验概括出来,充分彰显出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依靠群众集体智慧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鲜明特点。第二,以人民利益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价值尺度。人民的立场就是实践的立场,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贴合民心民意的经验结论。从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高度评判和看待历史问题、得出经验结论,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总结历史经验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经验总结的主观化,使党在时代变幻发展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经得起实践与人民的双重考验。四、结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的历史,其可以凝练升华为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历史经验作为中国

40、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断丰富与拓展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呈现出中国风格与时代特色,不断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达到新高度,对历史经验的认识更为主动、自觉和深刻。党通过对历史经验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从历史中开辟未来,进而推进党在政治上、理论上不断走向成熟,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旨趣就是牢记初心使命、统一全党步调,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克服和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服务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参

41、考文献:1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42、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1).(上接第83页)28李宝怀.试论列宁关于国家机关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56-61.29李五星.建设高效、廉洁、公仆型的国家机关重温列宁关于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1-4.30王邦佐,柳振铎.列宁晚期政治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31全正浩,戴绪魁.列宁改革苏维埃国家政治体制的现实启迪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82-87.32汤志华.列宁晚年社

43、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4(4):33-35.33彭大成.从列宁到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17-23.34刘永高.列宁改革政治体制的理论及其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3-8.35左凤荣.列宁晚年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构想(四)J.史林,2017(3):213-217.36姬金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监察制度改革思想的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1995(1):25-29.37李智平.晚年列宁关于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1):51-55.38房静雅.历史视

44、域下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精髓J.学习论坛,2021(4):106-113.39戴锐.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民本”特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2):109-112.40刘仁营,裘白莲.列宁关于改革的“限度”和历史风险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10(6):5-8.41徐国喜.列宁的改革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42戴锐.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述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4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4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