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设计科目: 四年级数学下册 编写时间:2017年5 月 教学课题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胡瑞强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P26例7、做一做及相关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内容,意在通过计算体验,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计算规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
2、个薄弱的环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想、验证,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小组或同桌学习探究,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习策略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
3、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授课班级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一、 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一)课前谈话师:“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我爱吃苹果和香蕉”可以怎样说?(学生回答)师:“我爱数学课,我也爱语文课。”可以合起来这样说:“我爱数学课和语文课。”(二)复习旧知师: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75米,宽25米。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学生汇报:(75+25)2=200(米)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希望同学们能探究发现乘法的又一个新知识。(板书:乘法分配律)二、
4、创设情境,探究交流(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师: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你能解答吗? 指名回答(二)活动探究,深入研讨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答:一共有150人参加这次植树。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三、交流讨论,归纳提升(4 2) 25 425 225想一想:25(4 2) 254 252用字母表示:(ab)c ac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
5、法分配律。想一想:a(b + c)=ab + ac四、分层练习,提升思维 1. 下面的算式,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2347235323(4753) ( ) (5 25)8525825 ( ) (25125)82581258 ( ) 47(3025)473025 ( )2.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2535)2825 354 4(75125)27127312( ) 25(48)25(48) 27127312 =254+258 =(27+73) 12 =100+200 =10012 =300 =1200 3. 怎样简便就怎样算。(408)25 91379163 =4025+825 =91(37
6、+63) =1000+200 =91100 =1200 =9100 4. 解决问题。(用两种方法,只列式不计算)中心小学在3月12日植树节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四年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16人,如果平均每人种3棵树,他们班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男生比女生多种多少棵树?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0145 999999(1001)45 99(991)10045145 99100450045 99004545 你还敢继续挑战吗?9143943 4699 9(14343) 46(1001) 9100 4610046 900 460046 4554六、布置作业,巩固提升作业:第26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7、; 第28页练习七,第6题、第7题。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 (4+2)25(2) 425+225 =625 =100+50 =150(人)=150(人)(4+2)25=425+225(学生举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 + b)c=ac + bca(b + c)=ab + ac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
8、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
9、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
10、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