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江苏省高考地理选择题评析2015年江苏省高考地理选择题考查内容覆盖面广,图表形式多样,以能力立意为主,紧密结合生活和社会热点,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选择题部分主要以材料作为导入、地图作为载体、将地理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试题设问注重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涉及地球运动、时差计算、板块分布、常见天气系统及天气、气候类型的比较、洋流、自然灾害、城市规划、区域差异比较、产业布局、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考点。试题背景切入点较新颖,贴近生活和时代。有的试题材料很接地气,如微信抢红包、天山牧场的季节变化、“一带一路”、国际慢城宜居生活模式;有的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地理信息技术前
2、沿,如林线高度分布、GIS的运用计算雪山面积的变化、人均碳排放与GDP的关系等;还有的试题古为今用,如第一题组以清明上河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城市区位分析,让人不禁联想到2014年第一题组以桃花源记为材料的出题风格。选择题中对学生分析素材的要求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试题稳中有变,难易搭配比较恰当。一些题目看似容易,但稍不注意则可能作答不全面、表述不准确。下面就每个题组一一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2:本题组考查知识点是城市的区位选择和城市的职能。【解析】题目选取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出题人很显然受到去年桃花源记题组影响
3、,跨学科选取材料成为一时风尚。所选材料与地理学科联系的紧密程度是本题组成功与否的关键。1、读问题一,设问的关键词是形成和主要条件。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的,一般城市的形成首先看自然条件,影响城市发展的更多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出题人选图较为讲究,他没有选取最繁华东京城内,而是选取更容易找到地理要素的城郊结合部(如图),看学生是否能依据关键词,并在画中发现和提取关键信息:东京(开封)城形成依托河流(联通黄河和淮河的汴河)经过,河上有桥,水陆交通便利是城市的形成的主要条件,文化底蕴深厚、商业繁荣发达、人口高度集聚更多是城市发展的结果。故选D。2、问题二设问简单直接,只要学生能注意题干材料关
4、键信息:东京是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其城市功能最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故选A。3-4:本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析】本题组基于经纬网地图综合考察学生经纬网判读、地球运动基本特征、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基础知识。题组属于常态题,考察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思维难度适中,保持江苏卷对这一知识模块考察的一贯特点。3、读图判断,长城站位于60W(西四区中央经线)附近,比北京时间(东八区)19日零点晚12个小时,因而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18日12时,故选A。4、春节假期在2月份,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南京昼短夜长,太阳应该从东南方升起,A错误;南京昼夜长短趋于等长,变化幅度减小,B
5、错误;长城站位于南极圈附近,昼渐短夜渐长,日落时间逐渐提前,C错误;太阳直射点离长城站所在纬线越来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D正确。5-6:本题组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本题组依托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从整体性角度考察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配图为小比例尺区域图,区域完整,要素简单,标注安第斯山脉,信息提示充分,区域判读难度较低,考察知识点覆盖面广,突出对学生整体性和地理逻辑思维要求,也属于地理常规题。5、本题考察的本质是山脉形成的原因,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巨大褶皱山系,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南北狭长是其作用
6、方式的结果,沿经线方向是其分布特征,海陆作用边界发育的是海岸带,多火山地震是安第斯山脉特征之一,不是山脉形成的本质原因,且B和C选项之间存在逻辑的先后关系,从成因角度思考故选C。6、本题综合考察了地形与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等要素形成的相互作用,解题时抓住密切相关,煤炭资源多出现在沉积盆地,古老高原更多蕴藏丰富的铁矿资源,年轻高大的山系多与有色金属矿藏的形成有关,A错误;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是秘鲁寒流作用形成的,与安第斯山脉不密切相关,C错误;巴西东南沿海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巴西暖流、巴西高原的地形、东南信风密切相关,与安第斯山脉不密切相关,D错误。由于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大陆西部,东侧陆
7、地面积广阔,致使发育的大河由西向东流入大西洋,西侧陆地面积狭窄,河流短小,所以说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人大西洋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故选B。7-8: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解析】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土楼是客家聚族而居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民居的杰出瑰宝,也是世界瞩目的生土建筑艺术,土楼一般位于开阔山间盆地与闽西和闽南破碎的山地环境和谐共生,是外来客家文化与本地闽南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见证。本题组以客家历史文化入题,通过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和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考察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配图简洁,但需要一定的背景信息量,需要学生适度关注课本以外知识。7、本题
8、从图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南迁路线北起华北平原,南至雷州半岛,途径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图中标注黄河、长江和珠江,提供基础判读依据,但并没有明确标出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划分界限(如秦岭淮河),考察学生对我国主要自然区划知识掌握情况的意图明显,图中迁徙路线由暖温带一直迁移到热带,气候类型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不可能出现硬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所以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故选C。8、本题解题关键是图中土楼位置和问题关键词房屋形态,图中土楼位于福建南部,C选项中保温应该不是其主要目的,七山二水一分田是闽南自然地理特征,D选项
9、中就地取材应该取石材才合理,图中土楼位于开阔山前平地,占地面积较大,B选项节约耕地也不合题意,福建当地文化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是外来文化,图中房屋形态形似围城,体量庞大,进出只有一条通道,四周高墙耸立,房顶有宽檐,低层不开窗,围墙上部设有瞭望、射击口,安全防御才是其选择这种房屋形态的主要原因,故选A。9-10:本题组考查常见天气系统。【解析】本题组提供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去年高考提供的是2014年4月3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前年高考提供的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体现高考试题的适时性,近几年江苏卷对天气系
10、统知识的考察主要要求学生能在实际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判读天气形势,体现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和实用性。9、本题做错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读识我国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划,图中关键天气系统是冷锋,该日冷锋位于吉林内蒙辽宁河北北京河南湖北重庆贵州一带,江苏地处于冷锋前方,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没有遭受冻害,A错误;青海地区受弱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C错误;此时是5月1日,不属于台风季,且图中浙江沿海受弱暖高压控制,不会受台风袭击,D错误。重庆处在冷锋锋线附近,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结合重庆地形特征诱发泥石流可能性较大,故选B。10、本题易错,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天气表现冲突,一般教师在讲授冷锋过境前后气
11、温和气压的变化归纳和展示示意图如右图:图中冷锋过境前后,气温持续上升,气压持续降低,教师会强调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本题中冷锋过境前后,江苏地区原有暖气团被冷气团代替,气温下降,符合课堂所学知识,如果学生只是熟练记忆课堂知识,没有养成很好的用图习惯,很自然会选择与课堂示意图最接近的D答案,但认真读图会发现,此时锋线附近为低压槽,锋线两侧气压较高,此时江苏地区受暖高压影响,随锋面推移气压逐渐降低,冷锋过境后会受冷高压控制,因此气压应该先降低后升高,与江苏天气变化相符的是图B,故选B。此题提醒我们,平时教学不能单纯要求学生记忆知识点,更要重视材料的提取和分析能力的培养11-12:本题组考查等值线读
12、识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差异性。【解析】本题组取材于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10期文章最壮观的转场在新疆,新疆牧区是中国四大牧区之一,不同于其他高原牧区的是新疆牧区主要是山地牧场,独特的高山垂直自然植被分布使得新疆牧民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实现季节性牧场选择,转场在相对特定的时间有传统的固定路线,出题人选取经典转场路线,考察学生等高线地形图读识和生活运用基本技能。11、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什么样的线路是转场最合适的线路,传统转场是牧民赶着牲畜徒步迁徙,现在也有利用运输工具的。无论是传统牲畜徒步还是现代部分利用交通工具,最基本的要求是所选线路地形相对平缓,沿途不能有明显的陡坡,一般选择相对和缓的山谷,
13、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只有全线等高线比较稀疏,山坡坡度较为平缓,适宜牲畜爬坡,而都有部分路段坡度较陡,不利于牲畜迁徙,故选C。12、本题考察牧民转场的原因,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长期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三山夹两盆的地形使的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夏季山上气候凉爽,牧草茂盛,饲料丰富,适宜牲畜生长,山下盆地炎热干燥,不适宜牲畜生长,冬季山上气温较低,草类枯死,不利于牲畜越冬,冬季山下气温相对较高,有利于牲畜越冬,故选A。 13-14:本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解析】 “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也是2015 年高考不能回避的时事热点。本题组基于“一带一
14、路”简图综合考察沿线地区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考察知识点覆盖面广,突出考察学生区域界定和对比分析能力。13、本题集中考察人文地理知识,包括必修2学习的人口、城市、农业和工业等方面,解题的关键是界定东西部沿海的范围,从图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跨整个亚欧大陆,东部沿海应指亚洲太平洋地区,西部沿海应指欧洲大西洋地区,关于人口分布,东、西部都属于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是世界主要人口稠密区,只有中部地区由于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地广人稀,A错误;关于产业结构,东部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低,西部大多数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层次高,C错误;关于农业生产特点,东部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农业机
15、械化程度较低,西部是欧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乳畜业和花卉园艺业发达,D错误。关于区域城市化特点,东部多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进程快,西部主要是欧洲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故选B。14、本题集中考察自然地理知识,包括必修1学习的天气、气候、洋流和自然带分布等方面。解题关键是明确时空知识准确对应。邮轮航行时间是6月至8月,属北半球夏季,此时阴雨连绵的梅雨应该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A选项时间对空间不对;红海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绝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不可能看见大片森林,C错误;此时地中海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炎热干燥,D选项时间不对。此时阿拉伯海盛行西南季
16、风,洋流自西向东流动,所以航行时多逆风逆水,故选B。15-16:本题考查新概念学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本题组取材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09期文章林线中国,原图下左,考试用图进行了简化,尤其省略了其底图中的地形分布,增加学生分析原因的难度,出题思路与2012江苏高考选择题12题基本一致,配图下右。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概念的能力,以及运用整体性和差异性思想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林线的概念以及不同区域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15、本题解题关键是一是理解影响林线分布高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气温和降水,二是要将将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的甲地森林生长的条件与青藏高原其他
17、地区比较,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区域,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比较地势不是最高,明确甲地这一特点难度很大,所以题目与此相关的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明显不符合题意,可以首先排除,受降水影响,甲地太阳辐射也不强,排除B选项,A选项只单一强调气温因素,理由不充分,只有D选项突出甲地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独特性,来自印度洋暖湿的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热量,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所以甲地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故选D。林线中国与此相关的描述是:在中国一些大山脉和高山上,能同时看到雪线和林线。这种林雪相映、双线并存的景象极为壮美,这在东部地区是看不到的,因为山不够高。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如可可西
18、里、羌塘高原,就是在青藏铁路沿线也看不到,因为高原太高,森林只存在于高原的边缘地区,高原内没有森林,高原内高山上只有雪线。西藏波密 纬度:约北纬29度 林线位置:海拔约4400米秋季的西藏波密一带,林线处低矮的阔叶乔木已经枯萎变黄,而高大的冷杉依然青翠挺拔。高处的冰川已经退缩得所剩无几,以往冰川的磨蚀让林线之上的山体坡度陡峭,棱角分明,却又土石疏松。不定时的雨水冲刷和滑坡让草木灌丛难以固着,高山上一派青灰色,略显荒凉。沿着川藏线行走,可以看到这种雪线和林线并存的景象。在贡嘎山、雀儿山,尤其是在藏东南的林芝地区,许多高山上都能见到林线和雪线并存的景象。16、本题解题关键是明确乙地的位置和地理环境
19、的独特性,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西侧,靠近内蒙古高原,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属于东南季风背风坡,冬季易受西北寒冷气流影响,出题人设置的四个选项都具有一定迷惑性,突出此地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与地势较高的区域比较,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地区,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故选C。林线中国与此相关的描述是:森林为什么会出现下限的原因,我想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种。一是逆温的原因。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景
20、,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是这种原因使得森林的林线倒置,出现了下面的林线。二是降水的原因。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三是地下水和冻土的原因。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四是焚风的原因。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
21、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森林的限制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土壤的原因。森林出现在轻质的土壤上,比如沙土、沙壤土、砾石土,不出现在黏土、黏壤土上;而因干旱、排水不畅形成的盐碱地,森林也不会出现。显然出题人选项的设置受到文章的影响,其他选项是否存在合理性值得商榷。17-18:本题组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解析】本题组依据遥感影像图考察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013年以前,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考察一般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近两年开始考察在实际运用中具体操作方法,更加强调地理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17、本题主要根据遥感影像成像原理和地理事物相互
22、关系解题。高山冰川的冰舌一般沿山谷延伸,图中冰舌延伸方向明显,且每条冰舌都有对应的黑色冰川河谷线,此外图中山地存在明显的阴影区,一般地势较低的山谷处光线较暗,图中甲点光线较暗,应为山谷,故选A。18、本题只考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所以只需依据冰川分布图层根据数据,简单计算冰川区域“2”的变化,2009年15个,比1973年的18个,减少了3个方格,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所以减少了总面积为2700平方米,故选D。二、双向选择题19-20:本题组考查海水等温线图中寒暖流的判断方法、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本题组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为背景,相同背景也曾出现
23、在2011年的江苏卷单项选择题第10题中,显示高考对重要地理事件的持续关注。对比两次考察,相同的是都考察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是2011年只考察洋流的流向,2015年具体落实到其影响的国家,加强地理高考对现实的关注。19、本题出题人给出的两个关键限定词是可能和影响较大,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物质随北太平洋暖流向东扩散到北美洲沿岸,受其影响较大的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受北太平洋环流影响,马来西亚较长时间后也有可能受到影响,但影响较小,阿根廷几乎不受影响,故选AC。20、本题可与19题相互印证,两股洋流都位于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排除选项B,墨西哥西海岸纬度
24、较低,水温较高,沿岸洋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等温线向南突出,对应选项D,加拿大西海岸纬度较高,水温较低,排除选项A,沿岸洋流为阿拉斯加暖流,等温线向北凸出,对应选项C;故选CD。 21-22: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2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可以看出,骑单车出行和经营手工业作坊符合“国际慢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去速食店就餐和建大型游乐场所不符合“国际慢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故选AB。22、对比阅读两幅图容易看出,大山村后期发展了旅游业,产业结构由传统种植业
25、,较为单一的农作物:水稻、油菜、小麦,转变成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茶园、油菜、菜地、苗圃、果园等多种经济作物,故选BD。 23-24:本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解析】23、读图并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特点等可知,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的生产能力强是其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A错误;区主要包括陕西、河北、河南、安徽和海南,其中河北、河南和安徽土地开发历史悠久,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崎岖,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海南以山地为主,耕地后备资源也少,C错误。区中,东北地区机械化水平高,南方亚热带水稻种植业区机械化水平低,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B正确;区包括我
26、国地形崎岖的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D正确,故选BD。24、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有人多地少的东北三省、耕地面积广大的华北平原和江淮地区,以及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省区主要位于区和区,故选BC。25-26: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之路。【解析】25、读图13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均高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美国、德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不同步增长,故AB错误。读图14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而中国是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国家,故选CD。26、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不排放碳,所以加快发展新能源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而缩减生产规模和控制人口数量,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总量,却不能减少单位GDP碳排放,故选BC。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