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节 杠杆 教学设计
深圳市育才二中 周零玲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的学习内容既是第一部分“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滑轮”的基础,因此,本节所学内容相当重要,本节的学习任务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完成识别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五个要素,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好奇心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性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更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讲练结合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移动地球。 ——阿基米徳
(二) 讲授新课
1.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杠杆
2.老师展示杠杆百宝箱
学生观察三个动态视频,寻找共同点?
学生积极发言
老师引导总结:它在工作时怎样运动?(转动).转动时绕着哪儿转?(固定点,支点)--带出支点的概念,它为啥会转动呢?(有力--带出动力的概念),那有没有力阻碍它的转动呢?(带出阻力的概念)
老师板书: 支点:O 动力:F1 阻力:F2
学生总结杠杆的定义: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衔接:现在我们对杠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杠杆,现在这个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在我们要做的实验是这样:左边在某一位置挂上重物,用弹簧测力计分别在ABC三点用竖直向下的力往下拉,还是让杠杆在水平方向保持静止,猜一猜哪点的力最大?
学生猜测:A?
老师实验:过程略
总结:当左边重物一定时,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静止,当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越长,越省力.
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在右边的同一点沿不同方向拉弹簧测力计,让杠杆在水平方向保持静止,发现力的大小不同.
产生矛盾冲突
看来,力的大小不是由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来决定的,那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思考.老师可以有适当的暗示引导.
同时介绍小概念,力的作用线:沿力的方向所作的延长线叫力的作用线.
我们发现要使杠杆在水平方向保持静止,省力情况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力臂.
总结杠杆五要素:
支 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
动 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
阻 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F2 )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l1 )
阻力臂:从支点 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l2 )
过渡:一个杠杆有五个要素,如果我们用图示的方法把这五要素表达出来,就叫做杠杆示意图,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杠杆示意图: 老师带着学生做杠杆示意图,过程略
总结作杠杆力臂的步骤:
(1)先找点(找出支点)
(2)再画线(画出力的作用线)
(3)由点到线做垂线(做出垂线)
学生画图练习:
老师巡视并投影学生画图.(大家一起点评)
过渡:杠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我们在使用杠杆时,往往需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或者打破它的平衡状态,那到底什么是杠杆的平衡呢?其实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转动就叫做杠杆的平衡.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探究一下什么情况下杠杆处于平衡,或者更具体地说,F1,F2,L1,L2满足什么关系时,杠杆处于平衡,在你们的桌上,老师准备了杠杆,铁架台,钩码三样实验仪器,大家将钩码挂在杠杆上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和所挂的位置,使杠杆多次平衡.把每次平衡时的F1,F2,L1,L2记录在表格中.
在实验前老师先给大家提两个问题:
问题:
(1)为什么实验前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怎样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实验得到结论: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开动大脑:题干:在左侧的第三格挂了2个分别为50克的砝码;
(1)要保持杠杆平衡,应该在右侧第几格挂几个砝码?一共几种方法?
(2)假设已经在右侧第三格挂了三个砝码,杠杆平衡,两侧同时减一个会继续平衡吗?如不平衡,杠杆哪端下沉?
(3)如在右侧第三格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示数为多少?
(4)弹簧测力计斜拉,力的大小怎么变?得到什么结论?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