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教法指导:1、让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教
3、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旅游,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 天气和气候教师: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们描述天气的概念。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1) 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2)讨论 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
4、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秋收、晒衣、晒被等。)(3)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 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一、识别天气符号。 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 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
5、面有两条倾斜雨注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二、记忆天气符号 各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彩笔画出部分天气符号,可以做成简易卡片,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进行巩固。教师要及时评价。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 三、卫星云图: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上P68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的天气状况展示教材P70“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你能做天气预报员吗? 把生分为六人为一小组各小组任意挑选城市,发布
6、天气预报,教师做好巡回指导练习教材P70活动第3题,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会提到“气候”这个名词,你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么? 气候的概念及特点: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生列表总结: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练习:教材P59活动第3题: 过渡:你了解当地的天气与气候吗?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有关知识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用呢? 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夏秋降雨多,冬春降水少。生根据实际举例。 生反馈:让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不足,互相交流学习的感受,对不明白的还可以继续提出疑问。对有的问题
7、没有解决好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三、气候 1、概念 2、特点 四、天气和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后记: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2. 给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法的指导,让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三、强化人文素养,肩负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功能。 本节课不仅注重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且也重视了过程和方法,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中通过对身边的天气和气候的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的探究,指导生关注气候、关注生活,提出对气候灾害的合理建议,对培养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后作业:1、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