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四年级 数学 汪俊颖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感知小数的产生;联系分数知识,理解小数的意义。2、体会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过程一、交流回顾 在我们数学王国,除了整数外,你还见过什么数?(分数、小数)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学生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带有小数的资料,互相交流。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可见在我们生活中随处用到小数。二、展示信息(课件出示) 出示信息窗一上面两幅图:丹顶鹤蛋重0.25千克,信天翁蛋重0.365千克。再出示信息窗一下面两幅图:鸵鸟蛋重一点六五千克,鸡蛋重零点零六
2、千克。三、理解小数的意义 1、复习一位小数的意义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小数,你来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个小数表示什么?师生交流。 提问:我们借助正方形纸来理解一下,(课件出示)如果用这个正方形代表“1”的话,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1/10)用小数怎样表示?(0.1)从而理解:小数与分数是在同一个意义下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接着提问其中的2份、3份、9份用分数和小数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1/10,记作:0.1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猜想:0.25表示什么? 你想怎样验证? 验证:(课件出示)如果这张正方形纸用“1”表示,把它平均
3、分成100份,取其中1份怎样表示?(分数1/100,小数0.01)你能不能在这张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25? 反思:梳理刚才的过程,我们是怎样表示0.25的?提问:25/100里面有多少个1/100? 练习0.40表示什么?(40/100)里面有多少个1/100? 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1/100,记作:0.01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那么0.001表示什么?(1/1000)0.365表示什么?(365/1000) 如果把1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1000份,在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用正方体的木块来分一下。提问:365/1000
4、里面有多少个1/1000? 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1/1000,记作:0.0014、拓展 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的是千分之几,以此类推的话你发现了什么?5、总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 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像0.1,0.25和0.365这样的小数,那么你认为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数?它的计数单位有哪些?(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读一读方框里的内容。像0.1、0.25、0.365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0.0
5、01 四、课堂练习 (课件逐个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重点是小数和分数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四年级 数学 汪俊颖 1、用好直观“模型图”,加深对小数知识的理解。 “模型图”是用来近似地描述或模拟所研究对象或过程的图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模型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本节课理解小数的意义,涉及十进分数。但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十进分数间的关系有一定困难。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正方形纸片和正方体木块的观察、涂色、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6、概念,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简短的回顾与整理让“意义”的教学浑然一体,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时至今日学生难免会有所遗忘,为此,在课的开始对本知识点进行了简单回顾,应该说这种回顾是很有价值的。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去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这种无形迁移,不但利于新知识的研究,而且使本来跨度较大的分段的探索过程融合为一体,从而可以更有效、更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加强了小数意义的探索与理解,保证了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小数意义的探索与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教材中“小数的意义”学习分两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着重让学生明确0.25=25/100以及0.365=365/1000;在第二个层次中教师和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动手操作、课件演示等形式来表示出一个个具体的小数,并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比较、观察和归结,从而保证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之,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操作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知识,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互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启迪学生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