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4151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2 -【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2023/6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刘伟伟 崔博 赵静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年粮食生产数据表明,我国粮食短缺时代已结束,中国人民已经实现“吃粮自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一些挑战:长期以来,粮食的供给与需求一直是处于“紧平衡”状态,而且,这种“紧平衡”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粮食生产的结构有待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亟待提高,种业“卡脖子”问题依然在一些领域存在;耕地红线需要守住,耕地质量有待提升。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如何在挑战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粮食安

2、全近二十年来,我国粮食连续丰产,库存充足,完全能够保障 14 亿人民的口粮安全。然而,从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角度来讲,对于粮食安全,我们一定要分清传统意义上的口粮安全和整体粮食安全的概念。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我们一定要以全面和系统的眼光去看待粮食安全。口粮的绝对安全固然值得欣慰,但广义上的粮食安全理念绝不仅仅是口粮安全,还应该包括食物和食品安全。我们尤其要注意到,饲料用粮的安全最终会深刻影响人们的食物、食品供给安全,也会影响到国家总体粮食安全。一、初级产品供给视域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目前,我国广义上的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粮食供需处于“紧平

3、衡”。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的供应与需求一直是处于“紧平衡”状态,而且,这种“紧平衡”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国内生产和库存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口初级产品情况是否稳定。根据相关权威统计数据,每年,我国大豆等初级产品的进口呈现上涨趋势。此外,初级农产品进口直接受国际形势与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变幻的影响。当前国际形势在一些地区有动荡和不确定风险,全球粮食供应链产业链的不稳定因素日益显现。新冠疫情仍然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极端气候极端天气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农业生产。粮食在国际供应链上遭受的冲击风险依然呈现上升趋势,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仍然很大。从国内来讲,粮食生产也受我国自然

4、资源和环境制约。我国某些地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都是比较短缺的,因此,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作物产量的难度还是越来越大。综合以上这些因素,我国粮食的供需状况,仍然处于“紧平衡”。2.调整结构是现实所需。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豆、玉米等饲料粮的国内生产与需要存在缺口。尤其是大豆作为主要饲料粮之一,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长期超过 80%。我国大豆等初级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如此之高,如果饲料粮的进口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食物、食品的供应,进而对我国整体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与大豆、玉米等饲料粮类初级产品的供需情况相反的是,前些年,我国的稻谷种植和生产却出现阶段性供给过剩的问题。许多农

5、作物或农作物品种类型的需求与生产出现结构性矛盾。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作物种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我国粮食生产在总体的供需平衡上,需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3.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已基本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但是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着种源被“卡脖子”的问题。农民已经慢慢地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和劳作方式。但是,要想进一步发展高效农业,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品种筛选、育苗、多种方式种植、质量检测、净菜加工、网络销售、社员培训等等都需要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都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中央支持以农机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全程

6、式、菜单式社会化服务,但我国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迥异,科技推广,农机使用,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4.耕地保护、地力恢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现在,种地已经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更不是唯一收入来源。因此,在一些地方的农村,耕地“撂荒”、耕地的“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集中体现在“三片地”上,也就是南方耕地的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东北黑土地的退化。这“三片地”也是耕地治理的重点区域。20 世纪 80 年代水田和旱地,水田基础地力大概是 80%,旱地也可以达到 60%。当前,我国水田地力下降到 60%,旱地地力基本处于 40%,有些地

7、方下降得更厉害。我们现在耕地的很多亩产是以化肥大量的投入来支撑的,一旦化肥投入不了那么多,地力很有可能就发挥不出来。长期使用化肥,会引起耕地退化、地力下降。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展了全-33 -【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2023/6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那时候耕地松软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比较健康,田里到处可以看到蚯蚓。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耕地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有些耕地甚至不管怎么施肥产量也上不去了。耕地的退化缓慢不易觉察,它的治理同样是个长期的过程。二、稳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国内外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潜在风险不可预测,保障粮食等重要初级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够为我们应

8、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1.统筹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要想确保粮食的绝对安全,必须要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优化重要农产品进口的全球布局。首先要立足于国内粮食生产。要多措并举,抓好关键品种,按照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粮食安全的高标准来搞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需。其次,要不断推进初级产品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要形成与其他国家彼此间互惠互利、双赢的经贸合作。这将有利于克服国内农业资源不足、缓解环境限制等问题。除了直接贸易,我国还可以与境外的一些投资企业、国际农业企业进行多领域多角度合作。此外,我们一定要清楚,大量大豆的进口,本质上是解决食用油和饲料自主率的问题,不能笼统

9、地用绝对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视角来看待,避免人们可能会产生“饿肚子”的不必要担心。2.实打实地调整产业结构。2021 年年末以来,中央从政治高度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多次重磅部署扩种大豆和油料种植,提出要引导各地有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粮菜轮作等模式,实现稳粮和增收双赢,确保粮食安全。未来,中央会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农民种植大豆和油料的积极性。玉米和大豆,是养殖业中的饲料“双王”,前者为畜禽提供能量、后者主要提供蛋白质,本应是珠联璧合,但有时候也会为争地而相爱相杀。究其原因,例如:东北地区基本都是种植一季作物,而华北的夏大豆、夏玉米的种植季节完全重合,耕地只有那么多,种了玉米自然就无法种

10、大豆了。玉米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求的复杂性要远超大豆。但从当前来看,玉米与大豆种植不论呈现怎样的此消彼长变化,当务之急要解决畜禽养殖业对于豆粕等饲料粮的不断增加,以及人民群众对于食用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为此,中央将不遗余力地部署安排扩种大豆和油料种植面积。在种植结构上,扩种大豆和油料也必将是粮食市场的重点内容和大方向所在,而且必定要见到可考核的成效。3.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资源和环境制约下,农业的科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央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组织科研人员对“卡脖子”的种子资源保护和种子安全相关课题进行联合攻关。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要求我们必

11、须要不断提高农业的单产能力。而提高农业产能离不开机械化应用,离不开智能、高效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例如,卓有成效的“稻田养鱼(虾、蟹)”“稻鸭共生”等综合高效种植养殖模式。本质上来讲,科技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最根本出路,农业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核心技术,不论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有关键性的科技支持才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此外,农业的科技创新要不断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生态链形成以后,农户必然会告别单枪匹马的分散作战模式,而向集体模式或者企业模式转化。在大规模运用机械化、运用先进技术代替人工劳动的情况下,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节省人力物力开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所以,以科技

12、为引领和支撑的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大势所趋,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标志。4.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真正实现“藏粮于地”,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耕地。东北的黑土地被称为土地中的大熊猫。研究表明,东北黑土地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黑土层有机质的下降。为此,要在东北四省区实施黑土地保护技术示范,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模式。因为耕地的深翻可以打破犁底层,让耕作层更加深厚。秸秆粉碎还田的作用体现在,没腐解之前,秸秆可在土壤中形成一个蓬松的透水透气层。待腐解之后,秸秆又可以直接培肥土壤,进而补充黑土地的有机质。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可以逐步提升东北四省区耕地质量等级。北方盐碱地的治

13、理,可以在盐碱地相对集中的省市开展耕地的改良示范,形成卓有成效的可复制的样板。在南方耕地酸化问题突出的地区建立综合示范区,进一步开展耕地治理试点,推广高效种养模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防止耕地“非粮化”。耕地质量建设和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不可能如修桥铺路一样立竿见影、顷刻间看到成效;也不可能一劳而永逸,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不论是耕地质量的提升,还是防治耕地退化,都需要在加强农田基础建设的条件下,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我们要进一步探索耕地地力补充与耕地质量提升的新方式、新方法。采取相应措施和政策,鼓励、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在技术、政策上构建长效机制,守住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参考文献1蒋和平,尧珏,蒋黎,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农村土地乡村发展,2020.52 子长,南方日报两次中央会议强调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深意何在,南方日报,2021.12.29.3 李蕊.牛月,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J.农业经济,2022.8.4穆中杰,我国粮食生产保障立法的基本思路 J.农业经济,2021.1.作者单位: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思政部 河北 沧州 061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