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路径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4076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路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路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路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6第 14 期(总第 812 期)科学咨询126职业教育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会议文件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两个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推动职业教育本科化方向发展;二是中职学生通过“职教高考”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这意味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质量、路径等方面的新思考与探索,也意味着职业教育在未来的课程建设、教学设计、专业训练等方面需要做出调整与改变,以适应未来职业教育多样化、高品质的发展要求。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比较分析中职与高职教育都以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但是基于生源主体、培养目标的差异,二者在培养体系设置、教学设计与实施、专业技能培养

2、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中高职一体化育人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议题,由于 中高职各自为政 的办学实际,导致中高职一体化育人缺乏完善的统筹规划和衔接机制,严重影响了中高职学生的培养。”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势必进行全方位、多元化改革,打通中、高职接续教育的通道,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中、高职教育的共通性所谓职业教育,即“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相较于通识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偏向于工作技能的培养与应用。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中对精益求精技艺的集中概括。中职与高职教育的相通之处集中体现在两

3、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似,二是培养理念相同。1.以技能养成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二者对于专业性的技能培养相对偏重操作而非研究。另外,在教学实施方面,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占有较大的比重,以便形成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2.多样化、高质量的未来发展路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趋向于多样化、高质量的职教发展路径,不仅着眼于学生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掌握,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培养也需要占有更高比例,以满足未来社会中技能型岗位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相通性

4、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校进行继续教育提供了技能养成、知识掌握等方面的可能,而二者的差异性则对高职教育开展相对应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差异1.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中职与高职的差异首先在于生源渠道不同,这也导致了二者在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差异。中职教育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分为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两个部分,其比例大概为46,即文化课为基础、专业课为主导。高职教育的生源以高中生为主。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性专业技能之外,还包含更为深入的技能拓展研究等内容。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方面的差异。中职教育着眼于学生基础技能的掌握,对技术的深

5、层次原理性理解以及未来可能的转变涉及较少,进而限制了个体在专业领域的深层次把握。高职教育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相对扎实的文化基础,个体发展的成熟性又使他们在进入高职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路径思考张贺(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001)摘 要: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社会生产劳动技能的技术人员为 目标。中职学生通过“职教高考”进入高职院校接受继续教育,意味着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背景下对于职业教育的继续探索,也势必引起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实施等的思考、探索 与变革。通过比较研究,探索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路径。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

6、;教育改革;职教发展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以 融媒体 为依托的思政课融合教学研究”(KY202202036)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贺(1984),男,河北保定人,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127第 14 期(总第 812 期)科学咨询127职业教育知能力,具备一定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能力,为其在专业领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可能。2.目标设定层次不同中职教育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导,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劳动者为主。“从目前的中职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中职教育并没有把教学理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大多是将教学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学生未来的工

7、作能力培养上。”2在知识与技术之间,中职教育侧重于技术的掌握,虽然仍有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比例相对较低。因而,中职学生在未来择业时,多是选择基础性技能操作性岗位。此外,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中职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形成运用技能的能力,而对技术创新能力等的训练相对较少。“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 技术精湛 的学生,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 懂技术、会操作、会管理 的学生。”3高职教育以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相较于普通教育的学术研究性和中职教育的技术性,高职教育介于二者之间,是培养兼具知识性和技能性的人才。区别于中职教育的偏重技术,高职教育在重视专业技术训练的同时,也非常重视通识性知识与专业

8、技能的理论知识教育。这也为学生在专业技能领域的深度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此外,在能力养成方面,高职教育对学生在专业技能领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同样设有培养目标,能形成高职学生一定的技能创新与探索能力。3.学生心智水平发展水平不同中职学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从个体成长成熟度而言,其认知水平尚不成熟,对职业定位、个体未来发展、前沿技能技术等缺乏相对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对未来的择业方向也以基础性技术性岗位为主,对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体学习规划、成长阶梯设计等内容,中职学生多数缺乏意识。高职学生则是经过高中阶段学习之后进入高职院校的,其心智成熟度更高,在认知水平上趋于成熟。因此,在进入高职接受高等教育之

9、后,他们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前沿技术、个体能力挖掘等方面有针对性学习和训练的意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相似性为二者打通学习通道提供了契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以及高职教育融合中职学生并重新建构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二、中职教育改革为高职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中职教育改革使学生可以通过“职教高考”进入高职接受继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当前很多基础性的技术性岗位逐渐饱和或者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中职教育改革给高职教育带来的挑战1.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再设计中职学生通过“职教高考”进入高职院校接

10、受继续教育(即职考生)以形成更高的技术品质,对于学生个体以及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对高职院校而言,中职改革产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职考生对高等教育的接受力问题。教育有其规律性。只有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职考生并未经过高中阶段较为全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因此,他们接受高职教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高职院校所教知识的接受度问题。这也对个体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态度有着直接影响。高职教育当前的教学体系设计是主要面向高中毕业生源的(即高考生)。中职教育改革带来的高职生源的部分改变意味着高职教育教学体系需要进行对应调整,以便同时满足原有高中生源的学习需求,并适应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2.

11、不同生源之间的融合教育“建设 职教高考 制度致力于在生源选拔上实现高职教育的弯道超车,让高职院校有机会选拔不同来源和专长的学生,有效改善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4然而生源的差异也使高职教育面临“融合”教育问题。所谓的“融合”教育,即不同知识结构、知识基础的生源之间的共通教育教学问题。高考生有着相对扎实的基础性知识以及较好的知识学习能力,但职业技能方面相对欠缺;而职考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基础性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则相对较低。如果采用分开教学与管理的方式,就违背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二者共同教学则会使高职院校面临不同知识结构学生的融合教育教学问题。3.高职教育教学结构的重建与优化高职院校当

12、前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体系是基于高中毕业生源以及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而构建的。职考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能否适应高职院校现有教学结构。此外,在专业设置方面,是以中职学生嵌入当前已有的专业体系,还是结合中高职现有的专业体系框架进行重构,同样值得我们思考。(二)中职教育改革为高职教育改革创造的机遇中高职的融合教育必然给高职教育带来挑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职教育改革同样是一次机遇,给我国职业教育多样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128第 14 期(总第 812 期)科学咨询128职业教育1.提供人才多元发展的契机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与广泛运用取代了部分传统的技术性行业,也对经济

13、社会多样化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世界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必然是智能化、多元化的。社会分工细化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在部分技术性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同时,社会发展亦会催生新的技术人才需求,这就需要教育行业提供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中职院校学生通过“职教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实现后,“双渠道”的生源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人才,也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双渠道”生源使高职院校同时获得了侧重专业与知识两方面的人才,可以实现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高等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应用。2.“鲶鱼效应”带来的动力职考生的加入具有“鲶鱼效应”,能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对职考生

14、而言,他们进入高职院校,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他们面对高职院校的学习压力,必然会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以获得与高考生同台竞争的机会。对高考生而言,新注入的群体在专业技术掌握方面更胜一筹。职考生在技术技能方面的超越性同样为高考生的技能学习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动力。3.为高职院校改革提供了动力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同样为高职院校改革提供了动力。基于二者在培养技术型人才方面的相似性,中职教育改革可以看作职业教育改革的聚焦点和试验田,而高职改革在未来同样势在必行。改革的动力或者来自内部的需求

15、,或者来自外部的压力。中职教育改革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倒逼职业教育改革,同样对高职院校产生压力,因此,中职教育改革必然会引起高职院校的思考;另一方面,职考生进入高职院校本身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这两方面因素都为高职院校改革提供了动力。三、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路径中职教育改革点之一是中职学生通过“职教高考”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这在开启高职院校生源“双渠道”的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思考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满足“双渠道”生源教育教学需要为出发点,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以下四方面的探索。(一)确立共通性的教育目标职业教育以培养劳动

16、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职业素养是其共通性元素。“所谓职业素养,是指职业者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狭义的职业素养,主要包含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行为习惯三项核心要素。”5就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具备职业素养是其未来就业的起点与根本。高职院校要进行融合教育,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将职业素养学习作为共通性职业教育的起点。职业素养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既包含人文精神的元素,又要具备技术型人才所应有的精神元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教育,即既应关注职业能力教育,还应关注受教育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踏实认真等职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守时、专注、纪律等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5职业

17、素养具备的人文精神符合中高职教育的共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融合教育时,可以确立职业素养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起始点,以此为融合教育奠定基础。(二)构建“生生”互助的促进学习模式所谓“生生”互助的促进学习模式,是指发挥中、高职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作用的学习方式。高职教育的时间周期较为紧张,学生需要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实践三个板块的学习。学生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教授、指导,在知识学习以及技能掌握方面就存在局限,课余时间的学习安排对学生自身学习、成长尤为重要。中、高职学生各有所长。职考生相对长于技能操作,高考生则长于技术理论知识。职考生进入高职教育阶段之后,首先需要补充专业基础知识,而高考生则在技能掌握方

18、面相对欠缺。二者之间知识和技能领域的互补为“生生”互助学习提供了契机。(三)坚持“贯通性”能力培养贯通性能力培养指对学生学习能力、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中、高职学生虽然在知识掌握与技能储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就能力培养而言却具有共通性。对职业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技能发展的前瞻性能力有助于学生个体未来的长期发展。对于贯通性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基础性技能的掌握及其原理性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现代技术背后的原理性知识既是技术掌握的基础,也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理解了技术操作的原理,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之上改进和创新。第二

19、,指导学生在掌握基础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129第 14 期(总第 812 期)科学咨询129职业教育新训练。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可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方向性的创新尝试,结合对应的考核标准,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训练。第三,进行现代技术的未来性设计。在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对未来科技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敏感度以及创新能力。(四)开展层次化教学和方向化教学“所谓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就是在科学定位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化培养为指向,构建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5层次化教学与方向化

20、教学(以培养不同技术领域的人才为导向)旨在以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职业发展方向为依据,以类型化、群体化教育为具体实施路径,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层次化教学和方向化教学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都以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为基础,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意向选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确定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职业技能与方向,将未来择业方向、个体发展路径等相似的学生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检验学生在基础知识领域、技能领域的水平,并进行分层教学。层次化教学与方向化教学可互为先后,是“因材施教”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尝试与实践。然而在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大增的环境下,开展层次化和方向化教学基础上的类型化技术教育,

21、能够培养较大数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四、结束语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导向,中职与高职教育二者之间既有内在一致性,也存在教学层次、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未来发展方向等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技能型岗位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对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基础性技术教育为主的中职教育逐渐难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也就势在必行。职考生进入高职接受继续教育,对学生个体而言,可以实现其个体知识、技能与能力等方面的再提升;对高职院校而言,是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剂。本文以中职改革中的“职教高考”制度为着眼点,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能性范式。唯有以社会发展

22、与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动态化教育,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求,真正构建多样化、高质量化的职业教育。参考文献:1 李沅原.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主题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现代职业教育,2021(41):146-147.2 李静,张颖.中职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及与高职衔接措施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1):8-9.3 娄丽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效衔接模式的探索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2(2):63-65.4 朱晨明,朱加民.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教高考”制度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6):21-28.5 李坤宏.类型教育视域下职

23、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原则、问题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13-20.Thinking on the Reform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Zhang He(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001,P.R.China)Abstract: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

24、nt,promoting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from the traditional employment-oriente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dual channel”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ill become one of the channel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nrollment.The refor

25、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opened the prelude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jected impetus into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

26、tion reform,which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wards speci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and cultivate more talents with equal emphasis on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