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小学数学导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案例 -张桂莲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某些教师使用导学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所谓导学案指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研究设计、学生参与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被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在小学数学导学案中,核心是“学习内容”板块中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课堂上,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导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对现阶段教师使用的导学案进行分析研究,笔
2、者认为,目前,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存在四个问题。问题一:问题简单,缺乏探究价值。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用时的长短,也决定了教师原定的教学任务能否按时完成,在探究性学习和完成教学任务这组矛盾中,某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选择了降低题目难度,压缩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这样以来,导学案问题设计越来越简单,缺乏探究学习的价值。【案例】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导学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学习内容: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3份呢?7份呢?例:1分米= 米=0.1米3分米=()米=()米7分米=()米=(
3、)米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5份呢?8份呢?例:1分米= 米=0.01米3分米=()米=()米7分米=()米=()米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4份呢?10份呢?例:1分米= 米=0.001米3分米=()米=()米7分米=()米=()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以上三个问题设计十分简单,学生仅凭机械性模仿,便能准确完成填空,教师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让学生用小数表示出分母是10、100、1000的数,进而理解小数的意义,由于题目比较简单,缺少明确指向小数意义的归纳性的问题设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容易产
4、生浮躁心理,不动脑筋,草草了事,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也使探究活动过程失去了价值。问题二:形式单一,制约思维提升。某些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内容教条,形式古板,缺少数学教学应有的变化,学生的思维受导学案的影响,被禁锢在十分狭小的空间里,数学思维得不到有效发散,思维水平的提升受到制约。【案例】正比例的应用导学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学习内容:张大妈家上个月用水8吨,水费12.8元。1、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的水费应该是多少钱?(用学到的正比例知识解答)2、王叔叔家用了12吨水,水费应该是多少钱?(用学到的正比例知识解答)3、李大爷家用了4吨水,应付水费多少钱?(用学到的正比例知识解答
5、)本节课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经历上面三个题目的探究过程,能够体会到正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三个题目形式雷同,内容相近,难度相当,解题思路也完全一致,这种形式单一的问题设计,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水费问题”上,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制约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问题三:难度过大,挫伤学习积极性。某些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一味地扩大知识范围,加大问题的难度,所设计的问题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随意拔高,课堂上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无处着手,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案例】三角形的特性导学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6、学习内容:1、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特性?2、画出三角形的高。(分别给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本节教学是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在画三角形的高这道题目中,“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度偏大。探究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无所适从,畏难情绪增加,中等生、甚至某些学习很优秀的学生也不一定能通过画辅助线的方法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由于题目难度偏大,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问题四:习题堆积,影响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尤其是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导学案的“导”、“学”功能还没有充
7、分的认识,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缺乏深入研究,设计导学案依然停留在“编写课堂练习题”的层次上,没有上升到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索欲望的高度上来,导致探究学习过程没有实质性效果。【案例】分数与除法导学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内容:1、填空。(1) 是3个()。(2) 中有()个 。(3) 千克表示1千克的( ),也可以表示5千克的( )。(4)3米的 是( )米。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1115=()(2)16( )=(3)( )7= (4)( )( )=3、把1千克葡萄干平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袋重多少千克?平均装在6个袋子里呢?本节教学是让学生理解分数和除法之间的
8、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以上三个问题,只是简单地把一些习题堆积起来,学生会很快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完成习题当中去,探究活动实际上变成了学生解答习题、订正答案的过程,学生的解题水平会有所提高,但是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和提高。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张桂莲下面是我校老师在执教小学三年级数学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教学片段:在学生提出了“6张票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后,(一)自主探索1.整理有效信息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可以用画图、列表或者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条件和问题列出来,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学生出现的情况:2张票30元 30元6张
9、票?元 ?元张数2张6张价钱30元?元 2张元6张 ?元2.解决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信息的分析列出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和根据,然后进行解答。(二)合作交流1.组内交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说明理由。2.全班汇报师: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用什么方法整理的?是怎么想的?(本组同学进行补充,其他小组质疑、评价),学生出现的情况有:302=15(元)156=90(元)3026=156=90(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求6张票需要多少钱,应该先求出一张票多少钱。也就是先求1份是多少。62=3 303=90(元)30(62)=303=90(元)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第一步求的是“张票里面有几个张?”
10、,第二步求的是“买张票需要多少钱?”。师:同学们,你感觉别的小组的方法怎么样?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提出来?(三)总结提升(优化)师:同学们,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你感觉哪种方法更简捷、更明白。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列表”和“摘录条件问题”这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比较简捷清晰,对于解决问题很有帮助,特别是在信息比较多的题目中,更容易帮我们理清信息,解决问题。张数2张6张价钱30元?元2张 元6张 ?元引导学生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到“要求几份的,先求一份的”这一思路是利于理解并比较实用的。教师的这一做法,做到了注意以下几点:A、在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更多
11、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其中重要一点是使学生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更简便实用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对学生来说,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是建空中楼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策略的认识,在以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已经初步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但并不一定关注到了解决问题时隐藏在“背后”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学生对策略的认识处于潜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关注具体的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处于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状况,缺乏应有的思考。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识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教学时,教
12、师可先呈现问题,让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的经验;再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回顾性陈述交流,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化隐为显”。在回顾性陈述时,学生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提出不同的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炼。学生对某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策略明朗化,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出来,由“隐形”变为“显性”。B、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
13、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形成。C、关注学生的评价、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的评价学生的想法、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
14、。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的回顾、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发挥评价的交流功能-张桂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高效课堂中怎样创新使用这2种评价呢?我的观点如下:(一)鼓励自我评价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对达到的目的程度负起责任时,他
15、才是真正的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方面真正的负责。自我评价法,树立现代的评价观,使评价外部的转化为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化为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化为主动的评价发展方向。自我评价确立了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中,在全课总结时,提出问题“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哪些方面表现很棒,哪些方面还需努力”等,让学生在自评中反思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对知识进行总结性记忆,同时认识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二)互评“互评”是指互相评价和反馈,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或作补充,并陈述出自己的理由。在评
16、价过程中,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同时也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前进。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都是采用互评的方法,引导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观点进行反思。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十分重要的疑问:对于这部分知识,我掌握了多少?班上谁掌握得多,谁掌握的最好?有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和差错?在课结束总结时,互评谁表现得最棒等等。长此以往,学生不仅知己,而且知彼;不仅知对,而且知错,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对方的评价中得到启发,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互评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意识会使每个人勇于表现自己,使他们奋发向上,确立更高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也进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评价老师这节课的表现,有利于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总之,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究和反思评价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