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高三第一轮复习:
羁旅行役诗复习课教案
执教者: 宣汉县土黄中学 刘光洲
教材理解: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教学目标:
1、判断特征,把握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行役诗的常用手法和思想情感。
3、了解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23教学模式,1学案(学生自学,积累丰富);2课案(课堂交流,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解决);3练案(利用练习,加强巩固)。
一、教学过程:
1学案
完成任务:
1、判断羁旅行役诗的题材特征。
2、捕捉、积累羁旅行役诗中的常用意象。
3、把握羁旅行役诗常用的手法。
4、理解羁旅行役诗表达的情感。
题材特征
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标志:1、动词类:
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
2、名词类:
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
常见意象
月亮 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丁香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予) ,山深闻鹧鸪。
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高楼 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莼羹鲈脍 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意象三字经:
夕阳外,暮霭里,月光明,秋风起,
杨柳色,春草绿,梧桐树,芭蕉雨,
鹧鸪鸣,子规啼,雁南飞,宿鸟归,
倚高楼,浮云飘,凭栏处,萧声咽,
碧云天,黄叶地,暮钟响,流水长,
驿馆里,孤灯下,茅店月,板桥霜,
长亭外,古道边,杨花落,笛声残 ……
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烘托)。
2、乐景衬哀情。
3、侧面落笔。是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是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示例: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是怎样来表达感情的?
解析:渲染。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从而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表达情感
1、羁旅愁思, 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 愁苦,寂寞及思乡之
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3、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示例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解析:用典。“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戴南冠学楚囚”用春秋钟仪的事表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语言特色:
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范仲淹的《苏幕遮》。
浑厚悲凉,杜甫的《江汉》、《旅夜书怀》、《登高》。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深沉委婉,杜甫的《月夜》,方干的《思江南》,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自主合作探究
2课案
1、把握意象,领会意境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见PPT)
小组讨论交流;
分组汇报,老师点评。
解析:诗歌描写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羁旅中的孤独之愁和仕途不遇的伤感之情。
2、理解手法,学会分析
(1)判断下列诗歌手法: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兴八首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互评,分组汇报。
解析:
《绝句二首》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的前两句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反衬诗人思归之愁。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使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邯郸冬至夜思家》虚实结合: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是实景,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是想象之景,虚景,虚实结合,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令人倍觉凄凉,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秋兴八首》渲染:运用玉露、枫树林、萧森山峡、涌天波浪、阴沉风云渲染了萧瑟冷清、动荡不安的气氛。
(2)牛刀小试,善于分析
A.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 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注:旅次----指旅途中住宿
问题: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整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见PPT)
限时独立完成;
作业展示,教师点评。
解析: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旅途之景,虚写归乡之梦。 江水漫流,寒意侵人,月下竹影纷乱,反映了诗人的心绪不宁。写出了身在异乡的凄凉与因思乡而心烦意乱。写“归梦”,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思乡之深、之切。
B.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②,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③,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城隅之上,苏轼知徐州时题名“快哉”。②刹,寺庙。③黄华,菊花。
问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见PPT)
限时独立完成;
作业展示,教师点评。
解析:诗人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暮霭之中,夕照飞红,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
3、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1)快速判断
A.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组讨论交流;精炼概括;
学生互评,分组汇报。
A.《宿建德江》:羁旅愁思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亲念友
(2) 牛刀小试,精炼概括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平仲:银杏。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见PPT)
限时独立完成;
作业展示,教师点评。
解析:颈联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写所见浓绿的银杏树和所闻杜鹃的悲啼,来表现诗人夜宿七盘岭的所见所闻。
3 练案
1、优化指导的对点演练
2、活页检测(二十五第5、6题)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