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系统交易方法.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823999 上传时间:2025-01-19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8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交易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系统交易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系统交易方法 波涛 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目录 第一章 交易系统的重要性p1 第二章 交易系统的基本结构p12 第三章 交易系统的检验方法p21 第四章 交易系统的优化与噪音控制p50 第五章 交易系统的后期维护p53 第六章 著名投资方法与系统交易方法比较p56 第七章 计算机技术指标在交易系统中的应用p76 第八章 基本分析模型在交易系统中的作用p85 后记p86 第一章 交易系统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交易系统? 什么是交易系统?交易系统是完整的交易规则体系。一套设计良好的交易系统,必须对投资决策的各个相关环节作出相应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定必须是客观的、唯一的,不允许有任何不同的解释。一套设计良好的交易系统必须符合使用者的心理特征、投资对象的统计特征和投资资金的风险特证。 交易系统的特点在于它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所谓完整性,即对证券期货投资一个完整交易周期中的各个决策点,包括进场点、退场点、再进场点、再退场点等条件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链。所谓客观性,即决策标准体现的唯一性,如果条件集合( A )发生,则决策B发生,这种因果关系具有唯一性。 交易系统的完整性和客观性保证了交易系统结果的可重复性。从理论上说,对任何使用者而言,如果使用条件完全相同,则操作结果完全相同。系统的可重复性即是方法的科学性,系统交易方法属于科学型的投资交易方法。 投资交易的正确决策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艺术型,一类为科学型。历来著名的投资家和交易家都可划归上述类型之一,或兼具艺术型与科学型。从现代心理学观点看,人的理性思维活动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潜意识层面和意识思维层面。艺术型投资家的投资决策主要形成于潜意识层面,而科学型投资家的投资决策主要形成于意识思维层面。交易系统是意识思维层次理性投资决策过程的物化。 证券期货市场上的大多数投资民众,包括部分专业投资人士,其投资决策的思维方式既不属于艺术型也不属于科学型,而属于情绪型。情绪型投资决策方式属于一种非理性的投资决策方式。 二、证券期货投资是致富捷径吗? 股票和期货投资具有高度的假象,这种假象来源于高度的流动性和波动性。如果我们观察国内外的股票投资人和期货投资人,会发现几乎没有什么人没有过赚钱记录,甚至是辉煌的记录。但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只有很少人能够长期、稳定、持续地从股票和期货投资中赚钱。中国股市和期货市场历史太短,多数投资人还看不清这一点。在这个股票期货市场发育初期,赢利的分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更趋于平均化。但随着市场发育逐渐成熟,财富逐步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很少有投资人认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股票期货的高度流动性说明了什么?意味着什么?市场流动性是指在每一特定时间及相应价格上成交的难易程度。成交越容易越密集,则流动性越高。成交意味着什么?成交意味着买方和卖方形成了相反的判断。买方一定认为现行价格低,还有上行空间才会买,卖方一定认为现行价格高,没有上行空间才会卖。每时每刻,买卖双方面对同样的信息——无论是企业经营状况还是期货商品供求状况,都会形成完全相反的判断。市场流动性是以操作难易和价值判断难易的反比关系存在为基础的。市场操作越容易则价值判断越难,价值判断越容易则市场操作越难。股票期货市场的涨停板、跌停板就说明市场此时不存在相反判断。由于某种原因市场上形成一致看法时,市场便不存在观点相对立的买卖双方,因而形成有行无市情况,即停板。与股票期货市场相对的是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流动性低是由于它的价值判断容易,对一块房地产的价值评估很难产生差异很大的判断,因此,房地产市场价值判断容易,而市场操作难。明白了这个道理,每个股票期货投资人每时每刻都应当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每一笔交易都有一个竞争对手和自己相对立,我的竞争对手的判断将和我的判断完全相反,那么,我凭什么来保证自己的判断比对方的判断更正确呢?我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股票、期货合约的价值判断难,而且非常难,这是每个投资人必须铭记在心的首要问题。一个难于作出价值判断的投资对象决不可能是一个简洁的投资对象。 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股价和期货价格的高度波动性说明了什么?意味着什么?多年来,现代投资理论以大量精密的数学手段反复检测股票的波动特点,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其价格具有随机性特征。所谓随机性,是指数据的无记忆性,即过去数据不构成对未来数据的预测基础。投资理论界和投资实务界在股价随机特性上的争论,不在于随机性存在与否而在于对其程度的确认。理论界认为股价的波动是高度随机的,实务界认为股价波动是部分随机的。股价随机特征的存在对投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两点:第一, 任何投资人从局部而言、从短期而言都可能赚钱,第二, 投资人从全局而言、从长期而言获胜的概率非常低。打个比方,如果投资人用掷硬币看正反的方法决定股票买卖策略,他在理论上的正确率趋于50 %。但是这个50 %的胜率会导致这个投资人必然是个输家而不是赢家。这里的关键在于成本。投资人买卖股票期货要付手续费和其他连带开支。股票交易和期货交易都是一个零和博弈( Zero —Sum Game ) ,即赢家的钱来自输家。我们前面说过,投资分为两部分:一为投资本业;一为投资服务业。在投资本业中,投资赢家的从业人员是由投资输家来养活的,而投资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包括政府管理人员、股评家、数据商等,从根本而言也是由输家供养的。这个道理不难想通,只是很少有人认真想一想。如果输家要养活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投资从业人员,那么输家不但从数量上还是资金量上都要远远超过赢家,这是股票期货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所以,华尔街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市场一定会用一切办法来证明大多数人是错的。” 所以,大部分投资人在大部分时候是错的这一市场现象不但有投资人主观上的因素(这一点本丛书有关著作还要论述),而且是市场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一个客观上要求大多数人成为输家的投资对象决不可能是一个简洁的对象。 上述现象在美国己被各种统计数据所证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上述现象又可分为三个子现象:第一, 大部分个人投资人(业余投资人)在市场上是净输家;第二,大部分专业分析师和评论家的观点在市场的重点转折点是错的;第三,大部分机构投资人的操作业绩低于市场平均表现。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第三点,虽然大部分机构投资人的业绩低于市场平均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是净输家,因为对他们使用的参照系通常是一个市场平均尺度,如SP500 指数(普尔500指数)。赢利率低于SP500 上升幅度不一定意味净亏损。事实是,机构投资人的赢利分布比率要大大高于业余投资人。毫无疑问,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由于股票和期货价格的波动具有高度(其程度仍是一个争论的问题)随机性,因此,用什么态度进入该市场便成为至关紧要的问题。对任何投资人而言,都有下述两种态度可供选择:一是赌博的态度;一是投资的态度。 所谓赌博的态度,是指事先缺乏严密设计的具有正期望值赢利率的博弈计划,而在单纯利益心理驱动下进场下注。所谓投资态度,是指按照事先周密设计的具有正期望值赢利率的博弈计划进场操作。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投资也同样包括投机。按西方投资界的定义,投资和投机不存在好坏这种道德上的区别(这一点国内人士目前普遍存在误解),而主要在于时间长度的区别,如果以长期操作为手段,则称之为投资,如果以短期操作为手段,则称之为投机。 因此,投资(包括投机)与赌博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依据一个具有正期望值的博弈计划或操作系统。如果投资人没有这样的计划,则股票或期货市场就变成了一个赌场。事实上,大多数股民和期货投资人是以赌博心态进入市场的。如果投资人具备这样的计划,则甚至赌场也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场所。事实上,历史上不断有职业赌博家(他们常常是伟大的数学家)依据精密的数学方法寻找到击败赌场的数学模型,其中有些对现代统计学和现代金融投资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股价和期货价格波动具有高度随机性可以引伸出下列结论:在存在操作成本的前提下.具有正期望值的操作系统的发现是可能的,但该类系统的发现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价格波动是百分之百随机的,则具有正期望值的操作系统就不可能存在。 价格波动在某种程度上的非随机特性存在,是投资交易系统存在的基础。投资家(包括投机家、交易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该特性的存在条件及其特征;据此制订出相应的交易系统;实施制订的交易系统。 这里我们看到了投资家和分析家的一个重要区别,即他们的着眼点或分析目标的区别。大部分分析师的着眼点是过去价格与未来价格的关系,其目标是未来价格走势的预测或未来价位的预测,而对投资家来说,其着眼点是研究价格的分布特征,其目标是研究确立价格波动中非随机性部分的统计特征。由于价格波动中随机性部分的强度远远大于非随机性部分,使得交易系统的研制成为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同时,价格波动中无论随机性部分或非随机性部分的统计特征都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稳定性,使得交易系统的维护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投资家必须时时监测所用交易系统的工作状态,并根据市场数据统计特征的根本性变化来修正所用交易系统,甚至研究开发新的交易系统。这里提出了任何一个投资家都必须面对的巨大的心理素质间题:一方面,投资家必须有对按照交易系统发生的局部的甚至是连续的失败保持强大的心理承受的能力,另一方面,投资家又必须有能力修正旧的交易系统以至开发出新的交易系统。这就好像战争中的军事家,一方面要面对劣势实行必要的战略转移,同时又要避免逃跑主义的错误。 交易系统或操作系统对投资家的另一要求是,必须具备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关系的能力,这一能力是投资家必须具备而大多数分析师、评论家不具备的。对于投资家而言,每一次符合其交易规则的失败的(赔钱的)投资都是对的,每一次偏离其交易规则的成功的(赚钱的)投资都是错的。由于价格波动随机性因素的存在,投资家知道自己根据已订交易系统而得到的每一次交易结果都是一种随机现象。这好比统计学中从暗袋中摸黑球和白球的实验。每一次摸到黑球或白球的可能性都是随机的,但总体上摸到黑球或白球的概率是确定的。这又好比看麦肯罗或格拉芙打网球,他(她)打每一个球的胜负是随机的(这就是运气),但他(她)打一年比赛的排名绝不是随机的而是相当确定的(这就是实力)。投资家如果不能以这种概率统计观点看待每一次交易的胜负得失,他就根本不可能成功。这是投资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制订和实施交易系统的能力是投资家实力的体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投资家和分析师的分析理念是如此截然不同,对分析师而言,对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测是其分析的着眼点和归宿,对投资家而言,对风险收益的综合评估是其分析的重心。 在投资家眼中,市场风险是根本不可能回避的,无风险的投资是不存在的。因此,利润是对所承受风险的回报。在风险最小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才是投资的基本原则。交易系统的实质,不仅是风险收益的综合评价体系,也是风险收益的综合执行体系。 对投资家和分析师而言,他们所追求的投资哲理也是截然不同的。分析师奉行的哲学是尽量“对”,投资家奉行的哲学是尽量“少错”和“小错”。从表面上看,两者间的差别是细微的,实质上两者的差异巨大。一个投资人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投资行为建立在尽量少错的投资哲学上,则说明他还未悟到投资的真谛。 常听人说,“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收益与风险成正比”。这话不完全对。风险与收益之间既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存在非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价格波动有随机性成分,同时也存在非随机性成分。投资家的任务是:第一,根据风险与收益间正相关的关系确定自己的投资对象。第二,寻找风险与收益间非正相关的关系以确定自己的投资操作。如果风险与收益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则投资人不会有承受风险的投资动力,同样,如果风险与收益间不存在非正相关性关系,则投资家无法据以确定自己的操作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股票、期货价格波动的随机性特征以及股票、期货市场“零和博弈”的市场结构特征,决定了绝大多数投资人都认同“赚钱的经历=赚钱的能力”这一假象,而实际上赚钱的经历不等于赚钱的能力。投资人如果不能摆脱这个假象的影响,则难以成为最终的赢家。股票和期货投资作为一个行业来说,和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相同。在西方发达国家,要想在任何一个职业性的行业赚钱,要先取得“赚钱的能力”,即资格认定,例如,大学教授要先获得博士学位才能教书,律师要先取得法律学位并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医生要先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并通过医生资格考试及相应的实习规定等等才能从业挣钱。这种行业性的严格规定使入门者一开始就会铭记一条准则,“你必须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获”,也就是说,你必须先有赚钱的能力然后才有赚钱的经历。但在股票期货市场上,由于价格波动的随机性特性,凡乎所有的投资人都有过赚钱的经历,这种市场现象助长了人们的不劳而获心理,以为可以不先取得赚钱的能力就可以获得赚钱的经历,或者以为既然有了赚钱的经历就证明自己已经具备了赚钱的能力。正是股票期货市场的这种巨大诱惑力,吸引了一代一代的投资人不断为市场注入新的资金.使二级市场以“零的博弈”为特征的市场结构得以维持强大的活力和延续力。 三、谁是投资人最强大的对手? 很多投资人,很可能是绝大多数投资人,经过一段时间磨砺后,会从心里感到一股“神秘”市场力量的存在。在美国等发达市场,人们常用“他”来描述这股神秘的力量。在中国这个还在刚刚发育的市场(包括台湾地区),目前人们用“庄家”来描述这股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秘力量。它好像对投资人的心理活动了如指掌。例如,投资人A经过一再的犹豫、观望、再犹豫、再观望,反反复复之后,终于认定这个涨势是看准了,于是鼓足勇气杀进去。但好景不长,刚刚看到一点赚钱的苗头,市场便急转直下,一下子把投资人深深套牢。过一段时间后回头再看,原来投资人A 买在了市场的最高区域。投资人A找来某刊物一看,原来是庄家出货了(在美国是“原来他进场做空了”)。投资人A 于是做了几次深呼吸,稳住心神,决心不慌不乱,等市场反弹后跟着庄家( 他) 撤走,可谁想一盼再盼,这个反弹一直似有似无,就是不让A平身而退,而且慢慢地,市场在上上下下中离投资人A 的进场点越来越远。这种日复一日的煎熬,越来越令投资人A 焦躁不安。再看看营业厅内股民,从B 到Z 个个面如土灰,唉声叹气。终于有一天,投资人A 痛下决心,决定割肉出场,寻求自我解脱。不料几天后,市场突然往上走,投资人A 开始还自我宽慰:市场涨一点还会再跌,幸亏我下决心跑掉了,损失不会更加扩大了。谁想市场似乎不再回头,一波一波居然涨起来了。投资人A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砍单砍到市场最低点上了。投资人A 气得捶胸顿足,原来打算割块肉寻求自我解脱,没想到割去了一条大腿。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投资人A 决心总结经验。回想市场跌了以后,各位股评家纷纷评论,引用各种消息来源,把股价下跌的原因解释为庄家出货。再回想市场涨了以后,同样有不少股评家纷纷评论庄家如何如何进场。思来想去,忽一日投资人A 猛然大彻大悟,原来是庄家在市场上神出鬼没,呼风唤雨。把该心得与股民B 到K一交流(股民L到Z 已洗手不干),原来大伙都有同感。于是,从股民A 到K 开始不再关注市场走势,而是成群结伙四处寻觅庄家的踪迹。好在各种花钱不花钱的消息还真源源不断,只是苦于真真假假,真伪难辨。这样反复多轮下来,投资人A 一算账,确有几次抓到了庄家的尾巴,跟上赚了一些钱,可合计起来,腰包还是又瘪了一层。痛定思痛,投资人A 感到捕捉庄家的踪迹确实有利可图,只是太若隐若现,太难捕捉了。上述投资人A 的经历虽然纯属杜撰,但确实是一般投资人颇为典型的心路历程。 市场上到底有没有能够左右市场的庄家(美国的神秘的“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回答另一个问题:“谁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历史或者说历史统计数据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它的回答也最公正、最权威。以市场最发达、历史数据最完备的美国为例,有两种人最接近投资人心目中的庄家的概念。一类为资金雄厚,有强烈企图垄断市场的外线投资人(或机构),另一类为资金雄厚,有强烈企图垄断市场的内线投资人(或机构)。先不说这两类操作都是违法的,即使一部分人逃过了执法监管,他们的操作结果如何呢?多项历史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多数企图操纵市场(指股票、期货等二级市场)的操作都以失败告终,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亨特家族企图逼死白银期货一案,结果以亨特家族倾家荡产而告终。从统计观点看,垄断性操作难以获胜的首要原因是由于存在两个基本的制约因素。第一,市场结构,即二级市场以零和博弈为特征,二级市场是纯粹的流通市场,不具备生产性,不产生附加价值。第二,心理因素,即人们的利益驱动心理如何控制的问题。当操作人由于财力雄厚能够影响市场价格时,他便面临一个困难的选择,即如何控制自己的“度”,不使自己成为市场上的“多数”,因为市场上的多数趋于成为市场的输家。很多投资经理(包括中国目前的投资经理)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当资金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时,创造账面赢利(浮动利润)是十分容易的,但要想获得实际赢利则十分困难。这里的问题就是“度”的控制问题。当操作者由垄断性操作而获利后,他会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很难不使自己逾越区分多数与少数的“度”的界线,而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 一般投资民众之所以认为庄家能赢钱,还来源于两个错觉:第一,把相持能力等同于赚钱能力(这点在期货市场更为明显);第二, 把价格影响力等同于赚钱能力。一般来讲,大额投资资金比小额资金相持能力强,但是这不等于说大额资金容易赚钱。大额资金比较小额资金有其自身的弱点:第一,通常大额资金都有成本,从而形成了“成本压力”;第二,一般来讲大额资金都有赢利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期限限制,从而形成“业绩压力”。因此,很多大额资金都属于“压力资金”,而“压力资金”较难摆脱操作者心理压力的影响,因而较难获胜。相反,小额资金只要风险控制得当,其相持能力并不一定会削弱。大额资金比小额资金的真正绝对优势,主要在:第一,操作条件比较优越;第二,科研能力比较强。但小额资金特别是个人投资资金,由于是非压力资金,更容易具有心理优势,更容易获胜。第二个错觉是一般投资民众认为庄家有能力影响价格,因此有能力赚钱。这是因为一般民众看问题容易形成某种偏向性。他们没有看到,如果某一机构在进场时由于资金量大而对价格产生影响,比方说股票操作,产生求大于供的上涨压力,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机构在退场时,也同样会产生供大于求的下跌压力。因此,这种市场影响力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伤人也能伤己。在西方投资界,这种影响效应被称为“回波”。精明的投资家对这种回波效应都是极其谨慎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具有选择性。从生理学角度看,人的记忆能力几乎趋于无限大,但从实际上看,绝大多数人的记忆力是非常有限的。这里的差别就源于人记忆时的意愿,即记忆的选择性,也就是说,人只能记忆自己愿意记忆的东西。在投资上,无论是一般股民还是机构投资经理,对自己的胜绩往往是曲不离口,但对自己的败绩却往往三缄其口。由于这种记忆的选择性,使投资人对自己相信的东西愿意记忆,对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不愿记忆。大多数投资人都缺乏严格的统计学训练,因此很难依统计学规则去观察问题。由于这个原因,以中国短暂的股市历史为例,个别机构大户的个别胜迹便被夸大到严重偏离其统计意义的地步。 由于目前中国还缺乏精确的统计资料,因此无法全面了解机构大户在股市和期市的业绩。但是,有很多迹象可以暗示其一般状况。第一,目前因炒作失败负债严重而导致破产或被兼并的机构决不是个别现象。第二,绝大多数股票和期货经纪机构都有市场操作的专门队伍,但是目前还从属于经纪业务,而不能独立成类似西方国家“交易公司”的经济实体。这说明这些机构的市场操作业绩缺乏稳定性,它们还需要经纪业务收入的支持。第三,目前绝大多数基金和信托资金都不以二级市场操作为主营项目。至于个人投资大户,已有媒体追踪报道称第一代个人大户几乎被淘汰出局。 至于美国,前面已经提到具有垄断意图的外线操作和内线操作的一般状况。这里还要提一下另一类合法的内线操作,即由上市公司的高级主管和董事会成员买卖本公司上市股票。由于在美国这类买卖活动都要报备证券监管机构,因此统计资料十分详尽精确。一般投资民众倾向于认为内部消息对买卖股票的成败具有决定意义,因此这类内线投资人的动向十分引人注目。但是多年来的统计结果表明,从整体而言,这些内线投资人的投资业绩十分平淡,最多只能称之为微利。这种统计数据再次验证了股票价格的确定受多项复杂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经营状况、经济整体环境及市场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内线投资人虽然得就近观察之利,但也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历史资料表明,二级市场上并不存在有能力垄断市场并获得长期稳定垄断性利润的有形实体,即西方一般投资民众心目中神秘的“他”和中国投资民众心目中神秘的庄家。在中国目前市场发育的初级阶段,虽然这类违规操作市场的行为较西方发达国家更容易发生,但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其长期稳定获利的能力,从长远发展看,这类市场行为将越来越不容于发育成熟的二级市场。 既然这股神秘的市场力量不是一个有形实体,那么它是什么呢?很多投资家认为,它是一股无形力量的总和,是众多投资人心理弱点的总和,是一种市场心理力量的总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理性的个人为了追逐某种共同利益而集合成一个群体,并进而形成共同的群体心理特征时,个人的理性便不复存在而表现为群体的非理性集合。这一理论在本丛书的有关部分还要详加阐述。这里只想简单指出,由于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人性的弱点极容易相互感染,相互传递,相互增强,因此其合力远远大于简单的算术之和,极易由群体的非理性思维取代个体的理性思维。由于它是个体非理性思维的集合,它当然给人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秘力量的感觉。因为它既是自我,又是非我。 这种庄家概念(或神秘的“他”) ,从心理学上说,不但是个体人性弱点在群体水平上的集合,而且从实际上说,也是投资人在投资过程中不断处理心理矛盾实际需要的产物。投资人需要一个无所不能的庄家(或神秘的“他”)的存在。 许多投资人需要用庄家( 他)的存在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他们的逻辑是,这不是我不行,而是他更能。他们需要一个借口,需要一个强大的存在来解释自己的弱小。在失败面前,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弱点。实际上,庄家的赢并不能解释这些投资人的输。因为按照定义,庄家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足以影响市场的资金,而这种影响必然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无论是庄家的进场和出场都是如此。那么,任何一个输家所无法回避的是:你为什么没有识别这个过程?这个没有能力识别或识别了没有能力作出反应才是输的直接原因。 许多投资人需要用庄家(他)的存在来维护自己的自尊。投资市场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投资人都必须面对赤裸裸的自我。面对公开公平的竞争,每个人的心理弱点和人性弱点都暴露无遗。很多投资人没有勇气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无法承认自己存在这样严重的人格缺陷,为了维护一个完满的自我,他们需要一个超自然的力量来驾驭一切。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沿袭的惯例,现代心理学对这一社会现象有极深刻的揭示。庄家概念不过是这一历史现象在投资市场的一个集体表征。 为什么一般投资民众对维护自我或面子比其他行业的动力更直接、更强烈?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投资人在其他行业或领域都是相当成功的人士。他们带有很高的自尊和自信进入投资市场。他们的信条是:既然我能在其他领域成功,那么我就能在投资领域获得成功。但是,投资市场与其他行业的一个根本不同点是,这里不承认任何先天的优越条件或先决条件。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除投资市场以外的任何行业,相当多的成功者是依靠其竞争对手不具备的某种先决优越条件而获胜的,而在投资市场上,投资人的心理素质却成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很多投资人不能接受的事实是,帮助他们在其他领域成功的某些条件在投资市场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投资市场是世界上唯一的极其接近完全公平竞争的市场。 二级市场的高度公平性主要源于其参与者的高度自愿性。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都是在完全自愿基础上作出选择的,这里不存在任何外在的强制性因素,而在其他行业,无论是务农、做工、求学、经商、当官等各行各业.人们往往都可以找到某种强制性因素迫使人们作出某种选择。由于广大参与者的某种不自愿性,使得某些参与者具备了强制他人的条件并得以依据这些条件获利,甚至连银行储蓄这类投资活动都有某种强制性,如社会治安、通货膨胀因素的考虑等,使银行储蓄成为很多人保管流动性资产的唯一选择。但是股票和期货投资却是建立在完全自愿基础上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强制投资人去做这种选择。由于投资二级市场的高度自愿原则,因此战无不胜的庄家的神话是与其根本相违背的。如果确实存在这么一个战无不胜的庄家(或他) ,那么你完全有权利选择不和他做这个游戏。如果想吸引别人长期玩下去,只能使游戏建立在完全公平的游戏规则之上,使别人在理论上具有完全平等的获胜机会。因此,任何外在的强制性优越条件都是与市场的完全自愿原则相违背的。在市场完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游戏双方较量的只能是自身的后天条件,如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等。而心理素质的优劣则成为成败的终极障碍,这一点和任何对抗性的体育竞技都是相同的。 四、投资分析、风险管理与投资心理 正确分析只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成功投资不但需要正确的市场分析,而且需要正确的风险管理和正确的心理控制。这三者中心理控制最重要,其次是风险管理,再其次才是分析技能。这三者,也有人称之为3M 系统(Mind , Money,Market)。但是对99 %以上的投资人来说,他们以为分析是最重要的,而根本认识不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更不知心理控制的极端重要性。在分析方面.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判断买点(或进场点)上,而不知判断卖点(或出场点)比判断买点更重要,更难。 那么,分析买点的重要性在整个正确的交易系统中占多大比重呢?打个比方说,在分析方面,判断买点的重要性如果说占10%,那么判断卖点则占90%,而分析在整个系统(3M系统)中的重要性则只占10%。这么看来,判断买点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性不过占1%左右。市场分析是管理的前提。从正确的市场分析出发才能建立具有正期望值的交易系统,而风险管理只有在正期望值交易系统前提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其道理在以后的管理专题还会详细论述),而心理控制则是这两者的基础和纽带。一个人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往往会偏离正确的市场分析方法,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分析,也常常会背离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投资市场不同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当人们从事其他社会职业时,人性的弱点往往可以用某种方式掩饰起来,但在投资市场,每个人都必然会把自己的人性弱点充分表现出来,根本无法遮掩。所谓公开竞价,其实就是公开展示人性。 人性的弱点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懒、愿、贪、怕。 1、懒。主要表现为不劳而获心态。虽然人人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大多数人还是想得到。于是他们就不能从心里真正正确回答下述问题:第一,股市投资是一项事业还是一种赌博?多数人把它看成一种赌博,但多数人嘴上绝不会承认这一点。我们再问:第二,如果你把股市投资看成一项事业,那么你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做准备工作?如果一个人想当数学家、物理学家、电机工程师或医生、律师等,他们第一要做的一定是去上学以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股市投资比上述各专业难度更高,因为潜在的高回报率吸引了大量人才,但又有多少人付出了比做其他事业更多的时间精力来研究投资市场的学问?第三,大多数人总是不时想从朋友处、证券商处或其地各种渠道打听所谓内部消息,或者十分注意报纸的所谓新闻,如果我们问,这些消息往往是免费的,而免费的信息往往是价值不大的,况且,市场上的任何信息都是有目的的。对此,你怎么看?第四,很多股民热衷于相互打听对股市的看法或所谓专家对股市的看法,如果我们说打听别人的看法有百害而无一利,你信不信?总之,不劳而获心态有多种,甚至可以说无所不在。不付出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从市场上得到相应回报的。这里让我引用美国著名投资家甘氏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和赢取利润,你就必须着眼于更多的了解,无时不刻地学习,永远不自满。如果你没有知识,你会失去你积累或继承的全部财产,而如果你掌握了知识,你便可以用很少的钱赚更多的钱。” 2、愿,就是一厢情愿的心态。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消息。投资人从自己的利害得失出发,往往对市场走势有一种主观上的期盼,因而特别愿意得到对自己有利的小道消息。实际上,经验丰富的投资家都知道,市场上的绝大多数新闻、消息都是为某个特别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散布出来的。一厢情愿的心态之所以是失败者的心态.就在于它着眼于眼前事物,而市场永远只关心未来。投资人对市场的观察如果不能客观,便已经输了先手。第二,输了不认错,还要加码。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在得了绝症后便容易上一些江湖骗子的当,相信什么祖传秘方或特异功能。不少投资人在明知已经做错了后,还不愿认错,而在所谓“套中”的借口下苦苦期盼。这些人犯的错误就是不尊重市场。当一个人输了时,就是市场明确告诉你犯了错。市场是客观的,对抗市场决不会有好下场。第三,人的本性有一种倾向,只愿意相信自己潜意识中愿意相信的事,而不是真实的事,只愿意听到自己潜意识中感到舒服的话,而不是真实的活。有经验的投资家都知道,一个成功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决策时内心感到很不舒服的决策。投资决策过程经常就是一个选择过程,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总有一个让你最难受的方案。事后证明,这个方案往往是最成功的方案。 3、贪。表现是很明显的,人人都知道贪不好,可大多数人却戒不了。在股票市场上,由于交易规则的限制,投资人的买卖往往是一对一的,也就是说一分钱买一分货,因此,这个规则就是对投资人贪欲的一种外在限制。但在商品期货市场上,由于实行保证金制度,投资人可以用一分钱买到十分货甚至二十分货,因此贪欲往往暴露无遗。绝大多数投资人在商品期货市场上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下手过重,或曰“过量交易”,他们往往期盼一夜暴富。在这种巨大利润的驱使下,他们会忽略巨大的风险,铤而走险。要有正确的风险管理,其前提是戒贪,但戒贫实在是很难做到的。 “过量交易”的另一种表现是交易过于频繁。投资人由于贪欲驱使,往往患有一种华尔街称之为“市场症”的病症,就是说每时每刻都有进场交易的冲动,如果哪天甚至短时间不去看盘,就会坐立不安,茶饭不思。这种贪欲表现在股票和期货投资人中十分普遍。 贪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我们常看到的“赚小钱赔大钱”现象。大多数投资人由于贪欲使然,当赚钱时觉得“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急于获利了结,而赔钱时又死不认账,企图扳平而导致越亏越多。有经验的投资家都知道在输的时候戒贪难,而在赢的时候戒贪更难,有人甚至认为在赢时不能戒除贪欲是获得巨大成功的最后障碍。 4、怕,是指大多数普通投资人的怕。其实,经验丰富的投资家也有怕,只是他们的“怕”和普通投资人正好相反。投资家“怕”市场但不怕自己,他们对市场十分“敬畏”,但对自己却十分自信。普通股民正好相反。普通股民对市场毫无畏惧,因此往往在最高点买进,而在最低点卖出,但是他们也有怕,那就是怕自己。在市场一涨再涨达到接近最高点时,他们怕自己误了班车而不怕市场已经十分脆弱,而在市场一跌再跌接近最低点时,他们怕世界末日到来而急于抽身逃跑。所以成功的投资家的贪和怕,不过和普通投资人正好相反。投资家是在普通股民贪的时候怕,而在普通股民怕的时候贪。普通股民的怕还表现在投资决策时既犹豫不决,又容易冲动。这是同一弱点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普通股民的怕是非常容易相互感染的,从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群体性。当人们的情绪相互感染时,理智便不复存在了。 上面所说的“懒、愿、贪、怕”,要完全克服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是人性的表现,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们的表现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成功的投资家能够把它们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不使其影响理智的思维。 道理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却非常难,因为它要求一个人能脱胎换骨地改造自己,就好像社会上流行的戒烟、减肥,其实方法都不复杂,但是又有几个人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呢?所以,一句话,要想战胜对手,就要先战胜自己。不能战胜自我的人,是决不可能在投资市场最后成功的。 五、交易系统的作用 投资人若想在股票、期货投资中长期稳定获利,必须成功解决两大难题:第一,如何在高度随机的价格波动中寻找到非随机性的部分(格那丁案:即右侧交易。因为是右侧交易,所以要多看少动,所以成熟股民某一次所赚的一般要比新手少);第二,如何有效地控制自身的心理弱点,使之不致影响自己的理性决策。很多投资家的实践证明,交易系统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是投资人的有力助手。 交易系统的期望值反映了研究者是否成功地分离了价格波动中的非随机性部分。交易系统的正期望值越高,则反映研究者对非随机性价格波动的认识程度越高,反之,如果交易系统的期望值小于零,则反映研究者还未捕捉到非随机性价格波动。绝大多数投资人在开始进入市场时完全没有系统观点。所谓系统观点是指以下两点:第一,操作者的操作方法是否高度定量化、条理化、有系统的完整性;第二,操作者对操作方法效果的认识是否根据数理统计原则。很多投资人对市场有了某种认识,便以为寻找到了获胜的方法,他们不知道要想真正获胜,必须进一步确定其方法在统计上的显著性。无论随机性价格波动还是非随机性价格波动中不具备统计显著性的部分.只能给投资人以局部获利的机会,决不会有长期稳定获利的可能。 很多投资人错误地以为投资的关键是正确判断价格的走势,但是,当投资人具备了设计交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后,便会发现走势判断在整个操作中只居于从属位置,很多成功的交易系统甚至根本不包合走势判断,即便需要对价格走势作出判断,投资人依据交易系统的设计原理也会发现,单纯依靠走势判断进行的投资不具备可操作性。 交易系统可以帮助投资人在实际进入市场前,就明确地百分之百客观地检验自己的操作方法,从而节省大量的操作资金,这就好像任何现代大型工业项目都要先经过设计、论证、实验、试生产,直到规模生产的程序一样,而不会在规模生产的水平上去反复检验修改最初的设计思想。 交易系统的设计检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投资实验过程,其性质完全可以用“投资实验室”来描述。从这样的角度看,投资人应当认识到交易系统对成功投资的重大意义。任何投资人的任何操作方法,在真正取得规模的长期的经济效益之前,都必须接受市场的严峻检验。交易系统的明显优势是可以帮助投资人大大节省试验成本。 由干人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很多投资人操作方法的形成是一种选择性记忆的结果。比如,有的投资人听到某个庄家的消息后,奋勇跟进尝到了甜头,便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选择性记忆.对这一具体案例形成深刻印象,而对吃亏的案例则形成排斥性模糊记忆,并因排斥心理而逐步淡忘。再比如说,有的投资人看到某一技术指标发生某一状态后自己进场产生了很大赢利,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选择记忆。这些投资人的共同毛病是不去或不会研究该种现象的统计学意义,交易系统如果是按照统计学原则形成的,则对投资人的记忆系统形成一种外在的强制,使系统样本的选择不是根据个人偏好而是根据统计规则。交易系统可以帮助投资人学习按照统计学原理去观察市场。 交易系统可以帮助投资人有效控制风险。实践证明,不使用交易系统的投资人是难以准确、系统控制风险的。当没有交易系统作为指导时,投资人很难定量评估每次进场交易的风险,或者,即使投资人能够运用某种技术手段对某次交易作出风险评估,但是由于没有交易系统指导,投资人很难定量评估各次风险在总体中的意义。交易系统可以告诉投资人每次交易的预期利润率、预期损失金额、预期最大亏损额度、预期连续赢利次数、预期连续亏损次数等等,这些都是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参数。风险管理是成功投资的极重要一环,投资人必须对其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风险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一个赢利期望值处于临界点附近的交易系统(零或略小于零),可以通过结合精确计算的风险控制技术而使其获得赢利。一些职业赌博者正是通过精确的风险控制技术使负期望值的赌博游戏成为投资工具的。(格那丁案:小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