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82175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资料 必修部分 古代部分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内容: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导致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战的局面。 (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大宗)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小宗)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中央 地方 秦 (1)皇帝制度(皇帝、虎符) (2)中央机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景帝到武帝时削弱王国势力。 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 元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 清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和很大限制。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4、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精耕细作。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比较精美。 (2)主要成就: 冶金技术 冶铜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冶铁 西周晚期: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 春秋晚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制瓷业 发展过程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东汉:技术成熟,青瓷、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往国外;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 元代:制瓷中心景德镇,出现青花瓷; 明清:瓷都—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丝织业 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丝绸之路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2)民营丝织业兴盛(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3、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西汉: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与住宅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唐代:规模扩大,但市坊仍然分开,仍有时间限制(唐后期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逐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专门的商业机构,如经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市中外商云集。 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市坊界限打破,时间也不再有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汉代: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都) 唐代:北方:长安、洛阳,南方:扬州、益州(成都)、外贸港口:广州 宋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杭州) 元:大都、杭州、泉州 明清:北京、南京、苏州、杭州 著名商帮:徽商、晋商(票号) (3)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A、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B、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C、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D、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及原因:见必修二P23—24 (2)影响:重农抑商: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海禁政策:积极:一定程度抵制了外来侵略 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阻碍科技进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它们被称为“诸子百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他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 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汉武帝以后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北宋程颐、程颢的思想:(1)“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2)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 (3)“仁”与万物俱生。 南宋朱熹的思想:(1)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 (2)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的新学 思想主张:心即理,人心便是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其最大特点就是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4、明清之家的儒学 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A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批判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B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2、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2)中国书画(见书本) 3、文学成就 类别 成就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楚辞 采用楚国的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品《离骚》 汉赋 特点: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缺点是辞藻过于华丽代表人:司马相如班固 唐诗 中国的古典诗歌进入黄金时期:初唐陈子昂力改南朝的浮艳诗风,力倡盛唐诗风改革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语言刚劲质朴。盛唐诗歌成就最大,代表人,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中唐:反映生活,代表白居易,晚唐:忧国忧民杜牧、李商隐 宋词 苏轼:豪迈奔放、雄浑壮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柳永:反映市民生活《雨霖铃》李清照: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明白如话、生活气息浓厚,作品渗透了忧伤的感情和对中原故土的怀念,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元曲 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是元杂剧和元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体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曲是当时北方地区流行歌曲。代表作品关汉卿的《窦娥怨》 明清小说 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主要代表作品及其所反映的思想特点。 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乾隆和道光年间,安徽的徽剧戏班和湖北的汉剧艺人同台演出,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各角色化妆有不同的脸谱。京剧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独特的艺术体系。清朝时期,京剧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渐走向世界。 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以海洋为依托。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天然良港多。此外,希腊半岛上重峦叠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海外贸易兴盛,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的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2)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B公民大会的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C国家最高长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 D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 E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 2、罗马法 (1)内容: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7世纪,罗马制定和实施过的所有法律。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3)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和安提丰) 原因: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考试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本身。 主要内容:A研究主题开始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研究社会的各种问题 B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等。 (2)苏格拉底: A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 B在政治上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对伯里克利时期民主制的繁荣不以为然。 C提倡善良的道德,“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即所谓知德合一。 近代部分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充满着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谴责,对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颂,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恩格斯称他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薄伽丘在其名著《十日谈》中,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扬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作者反对教会禁欲、高扬人性的思想。彼特拉克在《歌集》中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马丁·路德的主张 第一,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核心),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第二,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第三,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第四,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3)人文主义的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提倡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追求知识。 2、启蒙运动 (1)孟德斯鸠、伏尔泰、罗梭、康德的主要观点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明确指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其思想核心是三权间“制约和平衡”,互相独立,互相监督。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是启蒙运动的领袖。 卢梭: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重视公共意志。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 康德: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但不赞成暴力革命。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要求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A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人们思想,人的权利进一步得到尊重,自由、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B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1、新航路开辟 (1)概况 迪亚士 1487 葡萄牙 沿非洲西海岸向南 好望角 达伽玛 1497 葡萄牙 沿迪亚士航路继续前行,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 印度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王室支持(意大利人) 横渡大西洋 美洲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王室支持 环球航行,横渡太平洋、印度洋 (2)原因 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社会原因:寻金热的兴起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客观条件:欧洲航海、造船,地理知识的进步。 宗教因素:热衷传播天主教 (3)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况,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日益连成一个整体.通过这些航路,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荷兰殖民扩张的史实: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赢得独立;其后因商业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方式:建立西印度和东印度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袭击葡萄牙和西班牙往返于殖民地的船只;积极探索新的航路。 (2)英国殖民扩张的史实: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其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手工业发达为海外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三次对荷兰的战争的胜利夺取了海上殖民霸权;英法七年战争后,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 3、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764——19世纪中期 1870——20世纪初 原因 政治前提 君主立宪指的确立 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资金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技术 手工工场技术积累 直接 市场需求的扩大 政治 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物质 第一次工业革命 市场 世界市场形成 直接 科学技术的进步 重要发明 1764珍妮纺纱机、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1807富尔顿轮船、1814年斯蒂芬孙火车 1866西门子发电机、美国爱迪生电灯、电影、贝尔电话 内燃机(汽车飞机) 化工技术(石油)等 特点 发明来自 工匠经验 ,科技尚未真正结合;发明大多数来自 英国 国;以 轻 工业为主; 科技 和生产紧密结合 ,科技在推动生产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工业结构: 重 工业为主; 有些国家,如 德、日 ,一二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对世界市场影响 世界市场 初步 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初步 形成。 资产阶级对 世界 统治确立 世界市场 进一步发展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最终确立 。 八、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权力法案》的制定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它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而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在秘密的小房间开会,“内阁会议”开始出现。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华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内阁名以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内阁首脑是首相,由获得执政地位的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首相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重要政策。内阁成员是政府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如果议会对政府不信任,内阁就要垮台,或者首相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以两党制、常任文官制为主要特点。国王不仅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内容:①立法权归于国会。国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众议院);国会拥有宣战权等。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 ③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 ④“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权力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进步性: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③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⑤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局限性: ①刚刚独立的美国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所以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强调政权的组织形式,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②以财产多少为划分标准。 (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国会(立法) 总统(行政) 联邦法院(司法) 参议院(现有100名参议员) 众议院(现有435名众议员) 内阁 其他机构 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 (3)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异: 项目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产生 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 政府首脑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 总统 议会 3、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拥有立法权;总统由议会联席会议选出,掌握行政大权,总统对议会负责。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 (2)《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召集或解散议会的权力,皇帝统帅全国军队,任命政府主要官员;宰相是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是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权力巨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任何法律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同意才能生效。总之,德国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 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①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同资产阶级的坚决斗争,才能获得自身解放。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同时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③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它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的成立 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巴黎人民自发的组织武装起义,试图建立工人阶级政权。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2)革命措施 政治:废除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的政权,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 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8小时工作制等。 (3)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教训: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十、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做的贡献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制造望远镜发现很多天体。他的实验发现及科学研究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牛顿: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它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认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促进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2、生物进化论 (1)内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物种不断地变异,新种产生,旧种消灭;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彼此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规律。 (2)意义: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蒸汽机:1785年,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投入工厂使用,很快得到推广。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之后,蒸汽轮船、火车相机出现,方便了人们的交往,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电气技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688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后来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点成为继蒸汽机后的一种新能源。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电影等纷纷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蒸汽机发明以后,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蒸汽时代到来;电气技术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气时代”到来。 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变化。资产阶级实力壮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十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 英国的鸦片走私:①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②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③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中国的禁烟运动:①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②林则徐禁烟的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③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经过:①爆发:1840年,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②1841年,英军侵占广东香港岛。③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精神。④1842年8月,英国军舰到南京下关,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结束。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经过:①1856年爆发;②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③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占领北京,年签订了《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②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③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①爆发:丰岛海战。②平壤战役,③黄海战役,④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⑤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内容:一、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二、赔偿日军军费二亿两百银。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四、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受内地税。 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八国组成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1901年,清政府与英、俄、德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外国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④禁止人民的反帝运动。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⑥修订商约。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第4条最能说明这一点)。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1840年到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2)黄海海战——邓世昌等爱国将领。 (3)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3、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全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又称“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遇难 (4)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731部队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了抗日通电,几天后,蒋介石发表了庐山谈话,“确定准备抗战的方针”。 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红军主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变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递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6)正面战场的抗战 日军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争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多次会战。 凇沪会战: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8 月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史称“八一三事变”。凇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林彪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李宗仁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由于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抗战初期,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7)敌后抗日斗争 1937年,中共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国共合作实现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40 年下半年,在华北的敌后战场,发动了百团大战,指挥者彭德怀,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了七大,大会提出党的任务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8)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胜利:1945年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