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规划原理要点 1、城市的产生及代表性典型城市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而后出现了城市。巴比伦城、卡洪城、庞贝城、吕贝克城。 2、城市化的概念与四个方面。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区分的城市化和城市化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四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文明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和城市化: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3、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柯布西耶的现
2、代城市设想 “田园城市”理论。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现代城市设想: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 4、我国城市规划的分级审批制度: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5、唐长安与以往都城比较具有的三个特点。打破“前朝后市”,朝市易位。“官民不相参”规模尺度超前 6、欧斯曼巴黎改建
3、:欧斯曼对巴黎施行了一次大规模改建:再次拆除城墙,建造新的环城路,在旧XX县区里开出许多宽阔笔直的大道,建造了新的林荫道、公园、广场、住宅区,督造了巴黎歌剧院。改建后的巴黎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美丽的城市。 7、我国城市用地按十大类的名称与代码。居住用地(r):分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工业用地(m):分一二三类工业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c)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化用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8、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28,并规定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0/人。 大中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
4、25%。 9、城市用地的四个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10、城市用地评定三类用地的区分:一类用地: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XX县区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11、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重点安排好工业用地,综合考虑工业用地和居住、交通运输等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 布置在远离XX县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12、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5、”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从数量上去分析,说明其潜在优势。 13、性别比的理解与计算:性别比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15、居住区用地分四类: 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16、第一批示范小区:天津川府新城村、 17、居住区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成组成团成街成坊整体式的组合方式 18、居住区绿地系统组成的四部分:公共绿地公共建筑或公共设施附属绿地宅旁和庭院
6、绿地街道绿化 19、居住区公共绿地组成: 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游园小块公共绿地20、建设新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建绿地率不低于25% 21、组团路两侧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铺设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不宜小于8m。 22、沿街建筑物长度、消防车通道的规范要求。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通道。 23、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24、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800
7、-1000米;居住小区级:400-500米;居住组团级:150-250米。 25、人口净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 26、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方法的影响。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27、广场按功能分: 市民、市场、建筑、纪念性、生活、交通广场。 28、60年代到70年代步行街三种类型。全步行林荫商业街限制车行的步行林荫商业街准步行林荫商业街。 29、城市中心位置的选择。利用原有基础中心
8、位置地段的选择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考虑城市设计的要求。 30、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提出城市规划主要解决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城市规划要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规划解决的对象是三维空间。 31、马丘比丘宪章的思想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确定规划
9、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32、广场的空间组织。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及观赏的要求。要考虑动态空间的组织要求。静观时,空间层次稳定;动观时,空间层次交替变化。有时要使单一空间变为多样空间,使静观视线转为动观视线,把一览无余的广场景色转变为层层引导,开合多变的广
10、场景色。 33、居住区中中小学布置的考虑因素:中小学的服务半径: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米左右,中学为1000米左右。学生上学路线:不应穿越铁路干线、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等车多人杂的地段。布置位置:中小学的布置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以免噪声干扰;但同时也应注意学校本身对居民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与其他一些不怕吵闹的公共服务设施相邻布置。学校建筑的层数 34、美国XX县区化的特点。按照技术条件、发展速度及其不同特点,以1920年为界美国城市的XX县区化可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美国近代XX县区
11、化以有轨交通为主要技术条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以近郊的发展为主。而现代XX县区化的主要技术条件是汽车和公路的发展,发展进程突飞猛进,以远郊的发展为主。 41、居住区交通组织:“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人车混行”、“人车共存” 42、二战以来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二战以后,在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城市商业街区的步行化有很大发展,不仅改建城市原有商业街,而且在城市外围新建了购物中心。布局形态上,从人车混行的传统商业大街发展到将汽车交通分开的步行商业街和林荫步行商业区。从单一的地面层商店发展到地 上、地下空间综合的商业建筑群体,发展了步行天桥连通商业大楼和地下商业系统。解决了宽阔商业大道上行人
12、穿街和繁忙汽车交通互相干扰的矛盾。 35、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要认真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36、居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及范围 (2)确定规模,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住宅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6)拟定绿地、活动、休息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
13、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40、城市公共空间的含义。狭义概念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界定。 人口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区: 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地域范围。 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
14、服务用地,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 绿地率。指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的百分比。 居住区容积率。指建筑总面积与总建筑用地面积的比。 居住小区: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绘制居住区规划结构从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布置手法、道路交通组织两个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 绘制居住区规划结构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从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布置手法、道路交通组织两个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自由式布置行列式布置周边式布置混合布置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