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掌握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了解、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绪论绪论 中医学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疾病的科学。疾病的科学。疾病的科学。疾病的科学。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独特的独特的独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丰
2、富的临床经验、科学、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的的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交融交融交融(一(一(一(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多
3、学科交叉渗透(四)多学科交叉渗透(四)多学科交叉渗透(四)多学科交叉渗透一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v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儒、道儒、道v医药知识积累:医药知识积累:v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整体整体观察观察v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阴阳、精气、阴阳、五行五行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先秦至两汉时期)先秦至两汉时期)先秦至两汉时期)先秦
4、至两汉时期)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分分灵枢灵枢素问素问两部分,两部分,18卷、卷、162篇篇主要特点:主要特点:注重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观念 将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将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 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v理论框架的确立理论框架的确立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之一(另外两大奇书之一(另外两部为部为易经易经与与道德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汉期间,是中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汉期间
5、,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确立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及医学、天文学、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等,会学,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于生命的百科全书。2.2.扁鹊扁鹊扁鹊扁鹊.难经难经难经难经:脉学:脉学:脉学:脉学 命门命门命门命门 三焦三焦三焦三焦3.3.东汉东汉东汉东汉.张仲景张仲景张仲景张仲景伤寒杂
6、病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伤寒论(外感病)(外感病)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内伤病)(内伤病)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v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药物: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现存最早现存最早现存最早药物学药物学药物学药物学专著专著专著专著 内经内经内经内经载载载载方方方方1313首首首首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载载载载方方方方269269首首首首针灸:针灸:内经内经内经内经(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 1 1 1、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晋、
7、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晋晋.王叔和王叔和脉经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晋.皇甫谧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隋代隋代巢元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唐唐.孙思邈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2 2、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宋代陈无择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三因学说”2.宋代宋代钱乙钱乙小儿药
8、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开创开创“脏腑辨证脏腑辨证”刘完素(河间)刘完素(河间)“火热论火热论”寒凉派寒凉派 李李 杲杲(东垣)(东垣)补土派补土派 张从正张从正(子河)(子河)攻邪派攻邪派 朱震亨朱震亨(丹溪丹溪)养阴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3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明代明代.楼英楼英医学纲目医学纲目、王肯堂、王肯堂证治准绳证治准绳清代清代.吴谦吴谦医宗金鉴医宗金鉴、陈梦雷、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温病理论的创立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明代.吴又可吴又可温疫论温疫论“戾气说戾气说”清代清代.叶天士叶
9、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吴鞠通“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温病条辨温病条辨4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三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v生理上的整体性生理上的整体性:结构结构 功能功能 形体、精形体、精气神气神(形神一体观)(形神一体观)v病理上的整体性病理上的整体性 “有诸内必形
10、诸外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间传变:脏腑间传变:由肝传脾由肝传脾v 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也脏,则知其所病也”舌诊、脉诊等。舌诊、脉诊等。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v自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四时:四时:四时:四时脉象脉象脉象脉象的变化、昼夜的变化、昼夜的变化、昼夜的变化、昼夜阳气阳气阳气阳气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v自然环境对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病理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旦慧、昼安、夕加、旦慧、昼安、夕加、旦慧、昼
11、安、夕加、夜甚夜甚夜甚夜甚”v自然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1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 2、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因时制宜3 3、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v社会环境对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生理的影响v社会环境对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病理的影响v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
12、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生物生物生物心理心理心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病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
13、能障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碍的一个碍的一个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完整的生命过程完整的生命过程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包括。包括。包括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理演变规病理演变规病理演变规病理演变规律律律律、临床症状体征临床症状体征临床症状体征临床症状体征等等等等症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病理病理病理概括。概括。概括。概
14、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由一组相对固定的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由一组相对固定的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由一组相对固定的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具有状和体征构成。具有状和体征构成。具有状和体征构成。具有时相性时相性时相性时相性和和和和空间性空间性空间性空间性包括包括包括包括疾病的原因疾病的原因疾病的原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疾病的部位疾病的部位疾病的部位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如表、
15、里、某脏、某腑、某条经(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络等)、络等)、络等)、疾病的性质疾病的性质疾病的性质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如寒、热等)和(如寒、热等)和(如寒、热等)和邪正邪正邪正邪正关系关系关系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提问)(提问)(提问)(提
16、问)感冒:感冒:鼻塞、流涕、头身痛、鼻塞、流涕、头身痛、恶寒恶寒 咽部红、肿、热、痛,咽部红、肿、热、痛,咳嗽、咳痰咳嗽、咳痰 乏力、动则汗出乏力、动则汗出2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由关疾病的资料以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由关疾病的资料以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由关疾病的资料以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由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确立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确立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确立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思维和实践思维和实践思维和实践过程过程过程过程辨证辨证辨证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
17、、症状和体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向,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发展趋向,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发展趋向,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发展趋向,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过程过程过程。辨病因辨病因辨病因辨病因 辨病位辨病位辨病位辨病位
18、 辨病性辨病性辨病性辨病性 辨病势辨病势辨病势辨病势论治论治论治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因证立法因证立法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随法选方随法选方随法选方3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域、域、域、疾病疾病疾病疾病发发展展展展阶阶段或段或段或段或类类型的不同、或病人的体型的不同、或病人的体型的
19、不同、或病人的体型的不同、或病人的体质质不同,即反不同,即反不同,即反不同,即反应应出的出的出的出的证证不相同不相同不相同不相同,根据辨,根据辨,根据辨,根据辨证论证论治的原治的原治的原治的原则则,治法也不同治法也不同治法也不同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化,即出现相同或相同或相似的相似的证。根据辨。根据辨证论治的原治的原则,治法治法也相同。也相同。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气学说精气学说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学说藏象学说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神学说精气血津液神学说精气血津液神学说精气血津液神学说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病因病因病因发病发病发病发病病机病机病机病机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防治原则四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