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韩语TOPIK考试高级语法总结.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791795 上传时间:2025-01-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语TOPIK考试高级语法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韩语TOPIK考试高级语法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韩语TOPIK考试高级语法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韩语TOPIK考试高级语法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韩语TOPIK考试高级语法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表示假定条件-()1)表示假定性的条件(该条件是否能实现,是否是现实,说话当时尚不能确定)。该条件实现了就会有怎样的结果。相当于汉语的“要是的话”、“假如”、“如果”(常与“,”连用,构成“()()”)。如: . 要是秀吉来了,请转告他,让他等我。 . 要是刮风,就不去。 . 里面的东西如果是易燃品,就很危险。 2)表示未来要实现而目前尚未实现的条件。如: . 再过几个月,就要走上工作岗位。 3)表示习惯性、规律性的条件。相当于汉语的“每到总是”、“一就”。如: .他来到上海,总要到我家来。 . 一到春天,花就开了。 4)表示一种推理性的假定条件,即假定前面的事实成立的话,就必须进行后面的动

2、作。这时它前面往往加“(,)”,终结谓语则往往采取“(,) ”的形式。如: .事情开始干了,就应干到底。 .认识到不对的话,就应该改。 5)表示一种并列性的假定条件。 ? 你要是唱歌的话,我就跳舞,怎么样? 6)表示所希望的条件。这时它前面与“(,)”连用,后面常与“”搭配。相当于汉语的“要是的话就好了”。如: ! 再给讲些那样的故事有多好啊! . 他要是在这里的话就好了。 这时,“()”后面的“”也可省略。如: , . 妈,我也去外婆家多好啊。 那时他要是健康的话多好啊。 7)表示非现实性的条件,即该条件并非事实(事实正好与此相反),只是作为假想而提出的。它后面叙述的结果性的事实也不是现实的

3、。这时常用“(,)(, ,() ”这一形式来表示。如后面的事实已成过去,则用“(,)(, ,() ”来表示。如: . 早知道是这样的话,我就在家里,根本不出来。 . 要是不发生故障,早在一个钟头以前就来到了。 . 要是以前学习再努力一些的话,这种文章是能翻译的。 以上“”前表示的是说话者所希望的假想条件(而现实是不合说话者心意的)。“”前也可以是不合说话者心意的假想条件(而现实则是说话者满意的)。如: . 要是我们对旱灾不采取措施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收成。 “”后可直接加“”,但用“”更好。如: () . 要不是你,就不会完成得这么快。 8)表示前面的事实是后面所叙述的内容的根据来源。如:

4、. 听弟弟说他离开的第二年正月,母亲去世了。 . 内容虽不清楚,但从他们通宵讨论这一点来看,一定是在商量重要的事情。 9)表示列举两个事实,肯定其一。这时,“()”要与否定形“ ()”、“”连用。相当于汉语的“不(不是)就(就是)”。如: . 学生们不是画画儿,就是在写文章。 .突然肚子痛了,从这点来看,不是肠胃炎,就是盲肠炎。 “ ”相当于汉语的“不然”、“否则”。如: . . 我看书要戴眼镜,否则简直看不清楚。 . . 我想这个人又生了病,不然,他不会不来。 2表示方式程度- 前面不加未来时制词尾“”。 1)表示回想过去某一时候发生或进行的事实,这一事实又是后面事实的原因、理由、根据。如:

5、 3 . 学了大约三年韩国语,现在说得很发了。 . 他跑得太快了,说腿还有点疼。 .刮了一阵子风,树被刮断了。 用于第一人称则必须在它前面加过去时词尾“(,)”。如: . 我晚上吃饭吃多了些,消化不好。 . 我一直站着看,腿痛了。 2)表示回想过去某一行动或状态,该行动或状态结束后,跟着发生另一个行动或状态。相当于汉语的“了,接着”它前面不加时制词尾。如: .天阴了,接着就下起了雨了。 . 他想了一会儿,接着就低声问起来。 . 突然乌云密布,接着电光闪闪,雷声隆隆。 3)表示回想过去发生的事实,该事实与后一事实含有两相对照的转折关系(它往往同时具有一先一后的连贯意义)。这时,它前面也不加时制词

6、尾。如: . 昨天风刮得很厉害,今天却不刮了。 . 小时候可爱哭了,现在却成了大人了。 . 去掉雨量还很少,今年却下了很多雨。 4)表示过去回想的中断,即回想过去某一动作正在进行,在进行过程中中断,转向另一动作。意义与表示中断的“”相似,但比“”多了一层回想的意思。如: . 他走着走着,想起了什么,停止了脚步。 .妈妈接过药碗,朝碗里看了一会儿,就咕嘟咕嘟地一口气喝下去了。 5)表示回想过去某动作,进行了该动作后,结果知道了后面这一事实。多用“(,)”这一形式,主体又都是第一人称。如: . 我再三追问,才知道他昨天已经来到这里。 . 问了一下这是哪儿,才知这儿正是闻名的南大门。 . 我晚上回家

7、,金石已来家等着了。 3表示意志的惯用型-() 表示准备。如: . 他准备要去一次。 ? 准备明天就走吗? 4表示愿望的惯用型-() 表示一种意愿、希望,有“真想”的意思。(常用于过去时制词尾后) . 我真想去北京参观一下人民大会堂。 . 看他的神情,好像很想和我们一起去。5表示状态形成的惯用型-(, ) 主要用于形容词末尾(也用于部分动词),使其具有自动词的性质,表示某种状态的形成。 . 天气热起来了。 . 颜色变红了(红起来了)。 .这一段时间里一切都焕然一新了。 6表示试行的惯用型-(, ) 用在动词末尾,表示动作的试行,相当于汉语的“做做看”的“看”。如: .这次用新的方法实验实验吧。

8、 , . 光洙,把错误的地方改改看。 . 有人在试戴帽子,有人在试穿皮鞋。 ! 你吃吃看吧。 7表示目的意图- 1)表示罗列说话的内容,并含有轻蔑的意思。这时,多以“”的形式出现。常用于基本阶的终结词尾后。相当于汉语的“啦啦”。 . 说下雨啦,又说下雪啦,话可不少。 . 又说这样做啦,又说那样做啦,吵个不休。 . 有的说白啦,有的说黑啦,意见可多了。 2)用在动词后(不加时制词尾),表示比较与取舍(舍前者而取后者)。相当于汉语的“与其不如”。(这时常用“()”这一形式)。如: . 与其在这儿等,不如去见一见再来。 . 与其这样坐在那儿,不如去图书馆看看报。 . 坐在这儿听,不如去现场看看。 3

9、)用于部分动词后,表示感觉到的情况。这时与体词谓语搭配使用。而“”实际上起着为此谓语提供主语的作用。这是用于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用法,相当于“”的意思。 , . 看到的是奇岩绝壁,听到的是松涛声。 . 妈妈躺下来睡时担心的也是儿子。 8表示目的意图- 前面不加时制词尾,与“”、“”一样,表示意图。如: . 他们要把身体锻炼好,天天运动。 9表示让步-(,) 只用于口语。一般不用于体词谓词形及“”后。表示就是承认该事实存在,也没有什么作用。下文都是消极的或否定性的。如: .就是看了也没有什么办法。 . 现在就是去,也晚了,坐不上火车了。 10 . 就说钱吧,也只有十元。 10表示让步-() 表示现实

10、性的让步,即肯定甲事实已是现实,但也不影响乙事实。有时它还有些不满足或不足道的语气。相当于汉语的“尽管但是”。如: . 尽管讨论了,但不知道结论对不对。 . 去尽管去,但是我理解为什么要去。 . 味道虽不好,但请多吃些。 . 尽管要打电话问,但可能不会有别的事。 11表示让步-()前面不能加“”。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基本上与“”通用。如: . 就是再难,也要干好。 . 就是战斗而死,也不能离开岗哨。 12表示假定条件-() 表示逻辑推理,即肯定前一事实,以此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结论部分常以反问形式出现。相当于汉语的“既然就”、“既然怎么”。它只用于书面语,有庄重色彩,不能用于“”后。如:

11、 ? 既然他的观点是对的,怎么不接受呢? ? 既已知道自己的缺点,怎么能不改正呢? 13表示方式程度- 1)用于动词,表示在说后一事实之前,说话者说明自己对后面事实的态度或自己的某一行动是后一事实的根据来源。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但常省略。在句子中作插入语。相当于汉语的“据我(看、想)”。如: ? 听说他在这次跳高比赛中打破了记录? . 不管别人怎么说,据我看,那件事能很顺利地进行。 () . 据我想,这问题这么解决比较好。 2)表示引起疑问的根据。这时,用于疑问句。如: ? 你怎么搞的,事情竟搞成这样? ? 什么事这么好笑,吵得那么厉害? ? 那是谁写的文章,写得怎么那么好? 14表示方式程度

12、-() 它前面不能加时制词尾。表示主体因恐怕发生对某人(或事物)不利的事情而采取某种措施。如: . 老师怕我落后于别人,千方百计地帮助我。 . 护士们照顾病人真是无微不至,热啦怕病人热着,冷啦怕病人冻着。 15表示方式程度-() 1)表示对未来的事作肯定或推测,同时又是后一事实的理由、根据。与“()”的意思相同。主要用于诗歌中。如: ,! 我们要消灭侵略者,报仇雪恨,同胞们,起来吧! 2)表示想象、推测,它后面用“,”等动词。相当于汉语的“想会(可能)”。与“()”、“()”的意思同。如: . 那小孩以为谁会来抚慰他的,于是哭得更厉害了。 . 预料崔老师可能来了,结果没来。 . 以为昨天来的人

13、可能是永哲,原来是春吉。 3)表示前后两事实互相对比,前面的事能行,后面的事更不在话下。后面用反问的形式。口语里可用“() ”来代替它,书面语里也可把它说成“() ”。如: 20 ? 一个钟头课文也能背下来,难道二十个单词记不住? ? 白给也行,难道就不能借? 16表示方式程度-用于动词,表示目的性的原因,即某动作既具有目的性,又是产生或影响后面事实的原因。动作的主体主要是以人为主的活动体(用于非活动体,是从修辞角度考虑,把它比拟作活动体的)。用“”表示的动作都是在某一时期内正在进行的具体动作,所以在它前面不能加时制词尾。如: . 他们为了准备庆祝国庆,正忙着呢。 . 他正在计算,旁边来了人也

14、不知道。 . 你远道而来,受累了。 . 顺玉跑来跑去忙着抓母鸡。 “”可以缩略成“”,也可说成“”。17表示方式程度-() 其基本意思与“()”同,但口语色彩更浓些,表示意义范围也窄些。 1)表示原因、理由、根据。如: () . 这个不怎么甜,不必担心长胖。 (). 那时他不在现场,可能不知道。 在口语里,表示原因的“()”还常用在句子的末尾,其实这只是先说出结果,后面再补充说明原因,是先果后因的表示法。“()”则无此用法。如: . . 下午来吧。现在有别的事情。 . . 快上车吧,车马上就要开了。 , .快快走吧,时间迟了。 这时,它后面还可加“”,构成“”。具有亲切和尊敬的语气。 2)表示

15、进行了前一动作,知道了后面的事情。如: .仔细一看,原来是玉顺的哥哥。 . 结婚后养育了孩子,才知道对儿女的爱才是最真诚的。 3)用于动词的某些终结词尾后,表示尽管进行了某动作,但该事实仍然出现。如: . 让他别出院,他不听,在出院回家的路上,快愈合的伤口又复发了。 . 让他问老师,他不问,自己一个人干,结果成了那个样子。 18表示方式程度-, 前面不能加时制词尾。只用于谓词。 1)用于形容词,表示方式、样态,相当于汉语的“地”、“得”。如: . 迎接节日的北京市民把首都装饰得非常漂亮。 2)用于形容词后,后面是“,”等表示思想、感觉的动词,这时它表示思想、感觉的内容,相当于“怎么(想)”、“

16、怎么(认为)”的意思。如: . 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我感到非常满意。 .不要对这样的事情感到奇怪。 . 我非常感谢。 3)表示某动作进行的程度、基准。如: . 挂得高些,让大家都看得见。 . 你要教得他们都能理解。 . 最近河水冻得很结实,可以滑冰了。 这时,为了加强语气,“”后还可加“”,构成“”。如: . 老师教得很仔细,大家都能听得懂。 19表示选择- 可以单用,也可以复用,构成“”。 1)表示两者任选其一。相当于汉语的“或者”。如: .下雨或者刮风,就不要来。 .抽烟或大声喧哗也不行。 . 他生怕我没听清或没注意,所以又来了一封信。 . 买苹果或买梨,随你便。 2)表示不加选择的无条件

17、包括,相当于汉语的“无论”,“无论还是”,“不管还是”。这时“”可缩写成“”。 . 不管是下雨,还是刮风,他一天也没有缺席过。 . 不管是大是小,都可以用。 . 不管去不去,都要打个电话。 .不管天气晴不晴,反正要出发。 不管是什么,只要能用,就拿来。 . “”单用,表示不加选择的包括时,前面一般有表示不定疑问的词如“,”等。 “()”表示不加选择的包括时,它所连接的两个词常常是反义词或是用“() ()”,“() ()”这个形式。如: () () () () () () () () () () () () 为了强调,“”后面还可加上“”,构成“”,“”。如: . 不管怎么做,都得开一次会。 .

18、 不管他们赞成不赞成,我们都必须那样做。 20表示罗列-(),(),() 基本的意思都表示罗列,同时也有选择或不加选择,全都包含的意思。相当于汉语的“啦啦”、“或者”的意思。如: .把教室啦、宿舍啦、会议室都打扫好。(罗列、包含) . 我们商店也卖什么信封啦、信纸啦、邮票啦、胶水等。(罗列,包含) . 去商店的话,买些苹果啦、梨啦什么的来。(罗列、选择) . 班长啦,或者副班长啦,反正谁得来一下。(罗列,选择) 21表示选择-(), () “”实际上是“”的缩略形,“”是“”的缩略形。但这两者只表示不加选择,全都包含的意义,相当于“不管”“无论”的意思。连接法与表示相同意义的“”同,并且也能复

19、用。如: . 没有必要带走的东西,不管什么,尽可能都留在家里吧。 . 不管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 . 不管大国小国都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 22表示让步-() 1)表示让步,相当于汉语的“即使也”,“尽管也”。如: . 即使是牛车,也坐上走吧。 . 真想见他一面,即使是短暂的时间也好。 2)表示包含,相当于汉语的“连也”。用于强调消极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能与“”、“”通用。如: . 连几年一次的消息也断了,真急人。 23表示让步-() 1)举出极端例子,表示其他也会一样。相当于“即使也”、“就是也”的意思。如: . 这件事就是我也能做。 ? 就是孩子们也知道,大人会不知道吗? 2)表示甲事

20、物得不到,退一步,取乙事物。如: . 父亲来不了的话,哪怕是哥哥来一趟也好。 表示这一意义时,说话者有时不提及甲事物,只谈及乙事物。如: . 就是差一点的也行,请拿来吧。 3)用在疑问代词“”、“”等后或“-”这一搭配形式中,表示无条件包括,相当于汉语的“不管也(都)”、“无论也(都)”。如: . 这种事情不管谁都能干。 . 想去的话,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去。 . 不管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这时的“()”可以换成“()”。 4)经常和“”、“”、“”、“”、“”搭配使用,表示与一种假设或估量的情况相比,或表示与实际不符的言行。相当于“似乎似地”、“就像似地”这一意思。如: . 他高兴

21、得就像要跳舞似的。 . 母亲喃喃自语,好像英姬不在面前似的。 . 哲洙说谎,说得就好像他自己亲眼看过一样。 “()”还常和“”、“”、“”、“”等词搭配在一起用。如: . 就是那个也好。 . 这个星期不行的话,下个星期也行。 ? 要是别人我不知道,你怎么能干这种事? 24表示强调-() 1)表示强调区别。如: . 不管别人干不干,我们可一定要干。 . 敏洙,那还有什么二话可说? 这时,可用“()”来代替,但用“()”无“()”强调之语气。 2)常用于表示时间的“”后,表示强调时间,相当于汉语的“到时才”。如: . 我到现在才知道。 .到今天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春香传”。 12 . 到晚上十二点才

22、睡着。 3)用在一些接续词尾如“()”、“(,)”等后面,表示强调在某种条件、情况下,进行后一动作。相当于“才”、“还”。如: . 他夜深了才回到家来。 ?不懂韩国语,还能听懂韩国广播? ? 知道了,怎么还能不管呢? 25表示比拟- 表示形象的比喻,多用于文学作品的描写,相当于汉语的“好像似地”,“犹如”。如: . 稻田掀起了金色的波浪。 ! 我伟大的祖国啊,你像巨人似地屹立在世界东方! 上述例句均可用“”代替,但“”更富文学色彩。 26表示比拟- 表示所比较的两个对象彼此相似,相当于汉语的“像那样”。如: . 水像水晶一样清。 当谓语是否定形时,“() ”这一形式能表示两种相反的意思。如:

23、.金永浩的个子和朴敏浩一样都不高。 这时,要靠上下文来区别究竟是哪种意思。也可在“”后加“”,构成“”,则明确地表示后一种意思。如: . 这山和那山一样都不高。 .这山不像那座山那样高。 . 我和你一样都不干。 . 我不像你那样干。 27表示包罗- 表示全部包罗,相当于汉语的“每”。如: 7 . 每天七时骑自行车去上学。 . 每个人都应锻炼身体。 28表示限制- 1)表示限制范围,相当于汉语的“只”、“光”、“仅”。如: . 只是我去,他留下了。 . 我们只学韩国语,不学日语。 2)表示强调,相当于汉语的“只要”。如: . 只要有时间就看书。 . 他除了自己担当的工作以外,只要可能,不管什么活

24、儿,碰上了就干。 29表示指定-() 1)指明所判断的对象或特别加以说明的对象;常用于下定义等场合。相当汉语“所谓”的意思。通常以“- ? (?)”、“-(-,-”等形式出现。如: ? 什么叫太阳系? “()”实际上是“() ”的缩略形。“()”也都可换成“()”来表示,但“()”比“()”的表现力要强。 2)特别指出某一事物,加以强调。后边谓语是否定性的。相当于“凡(一律)都(不)”的意思。如: ! 那小孩凡是苹果怎么也不吃。 . 山沟沟连去都没去过。 .他的脾气是凡是无用的书都不看。 这里,“()”换成“()”,句子也通,但意思上有差别。如: . 苹果是不吃的。(言外之意“其他水果或食物是

25、吃的”) . 凡苹果怎么也不吃。(只指苹果,意思是只要是苹果,不管是好苹果或这种那种苹果都不吃) 可见,用“()”是与别种事物相联,加以对比而言的,用“()”只涉及同一事物。 在句子中作定语的“-()”这一形态也可缩略成“-()”,要把作定语的形态“()”和上述添意词尾“()”区别开来。下述的“()”在句子中都表示定语成分,不是添意词尾; ( ) . 一个叫金哲的人找你来了。 ( ) ? 谁让来的? 30表示起止- 1)表示时间、处所的起点,相当于汉语的“从”。如: . 晚上八时起放电影。 . 我们从下周星期一起休息三天。 100.从这儿到那儿是一百米。 表示动作出发、离开的处所时,一般不单用

26、“”,而用“()”或“”,或者单用“”。如: () . 从上海到这儿要两天。 2)表示顺序的起头,相当于汉语的“从”、“先从”。 . 从光洙开始先念。 . 先从容易的事情开始吧。 . 先从历史博物馆参观起。 “”经常与格词尾“()”、“”结合在一起,构成“()”、“”。这时主要表示动作出发和离开的场所(如前所述)。“()”在下列句子中还用作行动的主体。但局限性很大,只限于下面这种场合。相当于汉语的“由”。如: . 下面由崔基浩发言。 . 首先由班主任讲话。 “”在有些场合也有“包含”的意思,这种包含仍带有“顺序的起头的意思。如; ? 连你也那样说,怎么办呢?(打你开始也这么说)31表示起止-

27、1)表示时间、处所、顺序的终点,相当于汉语的“到”、“到为止”。如: 12 .我昨天晚上看书到12点。 .访问中国时,到广州为止,再没有往南去。 .谁念到最后。 它有时也表示强调动作、状态所达到的程度。如: 38 .发烧到三十八度的话,就去医院看看吧。 “”、“”、“ 、 ”、“ ”表示“从起到止”的意思,这是经常搭配使用的形式。如: . 从北京到上海有直达列车。 .从开学到今天已经三个多月了。 .村民们每天从早到晚在地里辛勤地劳动。 2)由表示“终点”引申出表示“包含进去”的意思,相当于“连也(都)”。如: .他连这样的事都不自己动手。 . 连爷爷也责备我,大概我的过错很严重。 有时还用“”

28、这样的搭配形式。如: . 今年我们国家稻子玉米又是到处丰收,连水果也是大丰收。 32表示包含- 主要用在口语里,表示作为例子所举出的对象也包含在内,它表示的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指所举对象的同类事物,相当于汉语的“等等”。如: . 动物园里有熊猫、大象等许多动物(还有其它动物,说话者不过举出“熊猫、大象”作为代表) .你不要一个人吃,和弟弟他们一起吃。 33表示方式样态- 用在现在时定语词尾后,表示“样子”、“像的样子”。可作多种成分。如: . 他好像认识我的样子,跟我打了个招呼。 34表示方式样态- 1) 直接用在体词后,表示“按照原样全部”的意思。后面可加“”。作状语。如: . 白薯连皮煮了。 2)用在动词定语形“()”后,表示“保持原状态,进行另一动作”的意思(这种做法往往与一般情况有所不同)。作状语。如: . 孩子们抱着玩具睡着了。 . 他闭着眼睛坐在凳子上。 35表示方式样态- 本是完全名词,常用作不完全名词。 1) 直接用在与穿戴有关的名词后,表示衣着的样态(往往是不合常规的)。后续“”、“”,作状语。如: . 他穿着运动服上街了。 .下着雪,他却穿着单衣跑了出来。 直接附在名词后,表示在其“作用”“气势”之下。后续“”,作状语。如: .他挥动斧子砍了下去,劈成两半的木块顺势蹦向远处。 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外语文库 > 韩语学习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