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将微生物作为环境先锋的若干讨论
林学院 生态学1001班 李晓荣 2010074030109
【摘要】人类的发展与其说是文明的光大,倒不如说是与环境的斗争。在今天,选择什么手法与环境交涉成了关键问题。以往做法所酿成的恶果时时警醒着打算走向未来的人类。而此时,微生物魔幻般的身影淡入人们视野。微生物的与众不同,也许正是人们所在探寻的答案。
【关键字】 微生物 环境
1. 条件
1.1 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当中的大多数个体很容易被人忽略,因而,相对于人类对于动植物的认识,人类对于微生物的认识要晚得多。
然而,在历史上,微生物却一度在地球广袤的大地上“扬名立万”。当然,针对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动植物尚未在世界上出现,这种繁荣就只能沦为了荒凉中的自娱。当30多亿年前躁动的地球稍微消停下来,原始海洋中便开始出现了微生物的踪迹。它们是地球的拓荒者,在地球贫瘠的环境中顽强斗争,开垦着生命的沃土,为之后各种生命在地球的立足奠定了基础。
与那些肉眼可见的大生物相比,微生物具有一些独特之处: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这些特点使微生物在今天的地球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于微生物的认识是非常片面、浅薄的,即便进入近代,人们的眼球也大多集中在作为“分解者”角色的微生物,以及致病微生物。这不仅造成了眼界的狭隘,也将大自然的宝藏遗留在了未知里。
1.2 微生物与环境
无论是生活在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还是生活在其他生物体表或体内的微生物,都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相适应。微生物既受着周遭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同时又以自身生理活动对环境产生着作用。
环境对于微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微生物生理活动、微生物数量以及分布等方面的影响。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环境中生物环境、物质循环的影响。微生物与周围环境中其它生物形成的关系既多样又复杂,是生物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微生物在自然界C、N、S等各种生物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微生物对于生态环境演替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在生物进化早期,更是为各种生命提供了宜居环境。
1.3 现今的环境问题
步入近代,各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日益逼近的环境危机无不牵扯着每个人的神经。与此同时,地球人口大增,生存环境越来越拥挤,扩大空间的需求从未停止。无论哪个与环境有关的问题,都需要一个能解决将遇到的环境难题的良策。这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但是,将微生物应用于解决环境问题,或许会是个不错的策略。
1.4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有些环境是普通生物不能生存的,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压、高辐射等。然而,即便是在这些通常被认为是生命禁区的极端环境中,仍然有些微生物在顽强的生活着。
在地球的南北极地区、冰窖、终年积雪的高山、深海和冻土地区,生活着一些嗜冷微生物。专性嗜冷菌适应在低于20℃的环境中生活,高于20℃即死亡。与它们相反,嗜热菌广泛分布在温泉、堆肥、地热区土壤、火山地区以及海底火山等。兼性嗜热菌最适宜生长温度在50~65℃之间,专性嗜热菌最适宜生长温度则在65~70℃之间。在冰岛,有一种嗜热菌可在98℃的温泉中生长。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含硫热泉中,曾经分离到一株嗜热的兼性自养细菌——酸热硫化叶菌,它们可以在高于90℃的温度下生长。
1千米以下的深海一度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那里永远没有阳光,低温、高压、低营养,处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然而,上世纪70年代,载人深潜器“阿尔文”号在加拉帕格斯群岛附近2500米深处热液口环境中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化能合成自养微生物。它们以硫化物提供能量,并作为生产者供应着整个热液生态系统。
死海是地球上含盐量最大的水域,是普通海水含盐量的8倍。大多数生物在这种水域中根本无法生存。然而,死海不死,在死海中仍然有一些微生物的存在。多数情况下,高盐含量会对生物细胞,特别是细胞中的DNA造成破坏。DNA分子通常被水分子簇团团包围着,它依靠这些水分子维持双螺旋结构的完整性,免遭损坏,而在高盐含量的死海中,海水中的盐分将水分子挡住,使得生物无法获得所需水分,这样DNA就会断裂,细胞相继失活或死亡。因此,大多数海洋生物无法在死海中生存。而死海中的嗜盐杆菌在不断进化中,适应了高盐环境,它们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有一套复杂的DNA修复技术。科学家们认为,放射性和高盐浓度能对嗜盐杆菌DNA造成同一类型的损伤,所以一旦微生物适应了高盐浓度的环境,面对强烈的放射环境,已经形成的自我修复机制就会发生作用。
2. 经验及假设
2.1 应对当前环境危机
将微生物应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是,以往微生物主要用于治理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处理生活垃圾。这显然低估了它们的环境污染处理能力。
最近,农林方面对于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倍受重视。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于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微生物在此大显身手。微生物肥料进入生态系统后,在适当的水分、温度、ph值等条件下,与土著有益微生物共同形成优势菌群,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氮、氧循环,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生态系统,使之成为新的稳定的平衡生态系统。【1】当然,在水体的改善中,微生物也一展抱负。科学家采用直接投加底改型微生物净水剂复位修复实际养殖水体,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分析微生物处理对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发现微生物净水剂具有施工效率高、见效快、周期短、成本低、使用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2】
既然在农业、水体养殖的环境修复方面,微生物成果显著,那么其他方面呢?
全球范围内的的空气、水体污染让世界各地忧心忡忡,而进一步的研究正在使微生物处理全球性环境问题不再遥远。类似的修复机理,微生物极强的适应性和广泛分布,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消除大气水体污染成为可能。
细数起来,土地荒漠化恐怕是当前人们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土地危机。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使危机下的人类提心吊胆。人们遏制荒漠化的一般做法当数造林,但单纯的造林只会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在荒漠上造林必须克服多重不利因素,其中,土壤贫瘠最难解决。能适应这样恶劣环境的树种寥寥无几。同时,森林病虫害也时时困扰着林业工作者。曾有报道称山地松树林叶子被松毛虫一扫而光的。
殊不知,微生物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家。微生物是克服不利自然因素的高手,而同时,微生物又是土壤肥力的创造者。并且有研究发现,松毛虫最怕的是一种叫苏云金芽抱芽杆菌。以微生物防治林业病虫害是很有研究前途的。可见,微生物在荒漠化防治改造中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微生物在这方面至少有五个方面可以加强研究应用:(一)应用蓝藻地衣等改造沙漠化、防止水土流失;(二)作为营养物质供应者创造物质财富,提高土壤肥力;(三)作为防治病虫害的生物制剂;(四)处理有机废物,有效利用资源,实现持续发展;(五)与其他生物协同维持生态平衡。【3】
2.2 拓展生存空间
生存空间拥挤是当前的环境问题之一,并且,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这将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
历史上,微生物曾是地球上最早的拓荒者。如今,微生物依然是生物中的环境先锋。无论生存环境多么恶劣,它们几乎总能找到有效的生存手段,就像极地的嗜寒微生物,又或者死海中的嗜盐微生物。它们是生存高手,而它们生存的同时,也为其他生物的生存带来了可能,就像深海热流中由硫细菌建立起的生态系统。应用于人类世界,它们不仅可以像上文所提那样解决荒漠化问题,为人类生存提供空间;而且,在其它由微生物建立起的生存领域,人类都将可以仿效并完善微生物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从而扩大生存空间。
2.3 筹备未来的空间事业
宇宙环境是残酷的,除了早已不像在地球上一样温和的阳光,那里几乎没有任何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而开发宇宙资源似乎是必须的,不仅生理上人口需要,精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另一个“新大陆”。因此,人类必须考虑应对各种极端环境。这样,微生物就派上用场了,它们可是极端环境应对专家。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又或者低氧高辐射,总是有顽强的微生物捍卫着生命的尊严。
其实,微生物在航天中的应用很早就有。太空食品的研制曾成为一道难题,阻碍者登月计划的实施。而营养丰富、易于培养的螺旋藻的发现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人类的空间事业不会止步于在太空中飘着,人们的最终目的还是站在其它星球上。微生物凭借着它们在适应极端环境、改造环境方面的卓越才干,必将在地球之外帮助人类建立家园。
3. 总结
微生物异于平常生物的性质,使得它们在寻常生物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表现优异。无论多么复杂的环境,微生物总是能够接受挑战。这样,微生物便极有希望成为人类应对复杂多变的未来环境的利剑,成为人类挑战未知世界的先锋。也许不久,人们就将不得不真正关注这些微小的生命形式。运用它们的特殊才干,人们或许将有效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同时,又可大胆展望未来。这一切的实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实践,但是未来,微生物必将大展手脚。
参考文献:
【1】崔世兰、江宪如.土壤中微生物及其环境效益的浅析.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07.36(7)
【2】黎建斌、何为、周宇、李大列.底改型微生物净水剂对对虾养殖水体的修复作用.南方农业学报.2011,42(2);209-212
【3】罗明典.微生物与造林业.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06
池振明.2005.现代微生物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周德庆.2002.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另外,部分专业名词及相关事件由百度百科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