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出处】上海教育科研【原刊期号】200502【分 类 号】G382【分 类 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复印期号】200505【 标 题】“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作 者】钟启泉【作者简介】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062【摘 要 题】卷首语【 正 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承担着追寻学习的真正意义,唤回在传统学习文化的泛滥中悄然隐退的人的尊严。“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可以做如下的概括:其一,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儿童生
2、活在现实世界中。教育要对儿童的生活产生影响,就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使儿童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感。但传统的课程局限于学科的疆界,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基本构成,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造成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研究性学习针对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弊端,冲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努力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研究性学习”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其二,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所获得的知识。“研究性学习”超越了以文化符号为表征的课程形态,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摈弃抽象的文化知识积累的认知方式,倡导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
3、。不过,高扬直接经验并不意味着间接经验的退避。“研究性学习”并不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对立,它一方面尊重直接经验的课程价值,另一方面,寻求间接经验的个人意义,使两者共同建构起个体的完整的经验。其三,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和简单的技艺性的活动方式,使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这种追求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能赋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使学生不囿于材料的记忆与推理,而能够从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视点出发,对现象发表个人创见,展现个体智慧。“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探究虽然形式上是“研究”,但实质上是“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要避免陷入“惟科学主义”的狭隘视阈,即只注重沿袭科学研究所遵循的程序和方式,抹煞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培养“研究者”或“科学家”,说到底,它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旨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