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回顾学科定位边缘传播学研究对象传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形成与发展 以电子媒介的兴起为社会背景 ,以传播学、社会学的独立及发展为前提 。 宗旨 :探索表象背后传播的社会责任; 探索传播企业及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责任。 传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的学术视角社会学 理论及学科体系的框架 主要研究内容传播学 研究对象传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传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n 案例:传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n 传统学派(美国学派)n 批判学派(欧洲学派)n 发展学派一、传统学派(美国学派、实证学派、行政学派、经营管理学派)n 特点:主张“传播本体论”、“传播中心论”。n 作用:大多强调结构的稳定性
2、,从传播机构的利益出发,维护社会稳定。 客观上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现行传播制度辩护的作用。传统学派在当代的发展n 媒介系统依赖论 (美)桑德拉 鲍尔- 洛基奇、梅尔文 德弗勒n 传媒整合论 (英) 丹尼斯 麦奎尔 n 情境论 (美)梅罗维茨 n 型塑论 (美)乔治 格伯纳 n 模式化理论 (美)班杜拉 n 意义论媒介系统依赖论n 目的:试图解释大众传播复杂的影响力问题n 提出的三个关键问题: 1、一个社会是怎样影响其大众传媒的? 2、大众传媒是如何发生的? 3、接触大众传媒对人们有何作用?n 解决途径:将大众传播过程置于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之下,了解它是怎样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
3、组成部分来发挥作用的。媒介系统依赖论n 结论:媒介受众社会 依赖的双向性(互为依赖); 从合作与冲突的角度去认识这种依赖性; 依赖关系越强,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大。 n 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引入系统科学观察,兼容既有多方思想观点,在描述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做出了重大突破。 二、批判学派(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洲)n 背景:对美国传统学派理论的质疑和批判;二战后欧洲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度兴起。n 特点:更加侧重于整体、系统、宏观层面的研究。批判学派的主要传播社会学理论n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n 政治经济学的传播理论 (英)奥立弗鲍伊德-巴里特“媒介帝国主义即文化帝国主义”n
4、 社会文化理论 (英)“伯明翰学派”n 社会科学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研究学派”n “思想统治权”理论 (意)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n 多伦多学派理论:(加)哈罗德英尼斯、麦克卢汉n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n 学派简介: 1923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立。 马克斯霍克海默创办社会研究杂志。 被迫迁徙日内瓦、巴黎和美国,二战结束后迁回德国,形成法兰克福学派。n 研究对象:文化n 研究精神:批判n 主要观点:文化工业理论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点n 关键词:异化 解放 整体的革命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n (德)阿多诺 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骗局n (美)马尔库塞 单面人 “虚
5、假的需要”n (德)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反思文化工业理论 三、发展学派n 背景:二战结束后世界体系的重大变化;信息处理和传播技术的深刻变化。n 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n 研究目的:加速发展中国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n 意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n 不足:西方中心论色彩。 发展学派代表人物:n (美)勒纳的基本理论模式n (美)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n (美)罗杰斯的“创新推广”模式n 批判学派的发展传播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抗争思考:n 你认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传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结合你的思考寻找恰当的案例加以阐释。上讲回顾传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n 传统
6、学派(美国学派)n 批判学派(欧洲学派)n 发展学派 (美)勒纳的基本理论模式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 (美)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美)罗杰斯的“创新推广”模式 批判学派的发展传播观点 发展中国家的抗争传播与人的社会化、现代化主要要解决的问题:n 人的社会化n 传播与人的社会化n 传播影响人的 社会化过程的机制 (以广告为例)n 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n 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socialize socialization) 社会学习者:自然人 社会人 社会参与者:积极、能动地参与社会社会化这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第一个方面接受社会经验
7、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它的第二个方面说明人通过他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化概念的这种解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理解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人既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又是主体。 (苏)安德烈耶娃社会心理学二、人的社会化的内容1、人的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习得基本的生活知识 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 确立理想信念 获得社会角色2、社会化内容的拓展与深化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心理素质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三、人的社会化的历程 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 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个人发展的终身性、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四、人的社会化的类型作为个体的人,都期望更好地实现社会化早
8、期社会化n 预期社会化n 发展社会化n 反向社会化n 再社会化n 一次集体活动的游戏规则:1、用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右耳;用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左耳。2、拍拍你右边同学的右肩,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3、拍拍你左边同学的左肩,给他做个可爱的鬼脸。4、原地向左转三圈;原地向右转三圈,游戏结束。5、快速沿教室跑三圈。6、找到一位你从未说过话的同学记下他的名字。7、找离你最近的同学大声对他说:“我快做完了,你要加油啊。”8、找到你自己刚才坐的位子坐下并脱下自己的鞋子。9、把鞋子抛向指定位置,回原位坐好。五、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n 家庭父母n 学校教育n 社会(社会文化、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职业团体等等)n
9、“自我”教育第二节 传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一、影响人的社会化的传播活动与媒介形式n 传播活动: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n 媒介形式:人体媒介、言语媒介、 书写媒介、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互联网媒介二、传播媒介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特点n 渗透性n 形象性n 介入性三、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化作用n 作用的两重性:正面影响、负面影响n 原因:1、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传播媒介接受者个体素质的差异性第三节 传播影响人社会化进程的机制影响途径 传播对人的社会认知的影响 传播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相关理论:n “皮下注射”模式短期性、行为上的影响。n “培植”模式长期性、态度上的影响。n “接种”理论
10、通过说服、宣泄达到净化、脱敏。n “使用和满足”理论使用特定的媒体内容,从而满足特定的内在需求。以广告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为例,看传播对人社会化的影响1、儿童作为人的社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阶段的意义 (美)艾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n 01.5 信任不信任n 1.53 自主自我怀疑n 36 主动内疚n 6青春期 勤奋自卑n 青春期 同一性角色混乱n 成年早期 亲密疏离n 成年中期 再生力停滞n 成年晚期 自我实现失望 n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自我”的形成和定型的过程。n “认同”(社会心理学概念) 认同,即由他人赋予的个性特征,或者说人体通过他人完成自我。n “镜像阶段”理论(“认同”概念的哲
11、学基础) (法)雅克拉康镜像阶段理论 *2、广告如何作用于儿童的“认同”典型的广告语言:n 买了本产品,你就能克服我刚才提醒过你的那些焦虑了。n 买了本产品,你就能真正享受生活了。n 买了本产品,一切事情会变得更容易。n 买了本产品,大家就会承认你是成功人士了。来吧,只要使用了本产品,你就能广告的策略:n 话语转换n 意义嫁接 第四节 传播与人的现代化一、问题的提出二、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特别需要人们能欣然接受和迅速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成为头脑中沸腾着创造智慧和革新思想的人。现代化机构和制度鼓励它的工作人员努力进取,讲求办事效率,积极主动
12、地承担责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纪律。一言以蔽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场合,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行为上,都能与各种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得以实现。”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三、人的现代化的内涵 英格尔斯提出12个方面 中国人的现代化指标: 物质生活领域、 精神生活领域、 群体生活领域、 政治生活领域、四、人的现代化的影响因素 组织传播领域 大众传播领域广告与性别角色一、社会性别的内涵 性别(sex) 社会性别(gender) 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属于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固有的
13、行为规范和秩序,具体表现为一整套有关两性行为的期望和社会角色,以及在文化符号系统中判断性别的社会标准。 性别角色的社会预设二、广告中两性社会性别的状态 (美)沃尔特李普曼: 刻板成见(stereotypes) 刻板印象 刻板形象传播与人际关系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懂得传播学,应当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n 按照人际关系组成的纽带,通常将其划分为: 血缘(亲缘)关系、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网缘关系n 人际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 竞争、合作、冲突 n 西方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需要理论(马斯洛、舒兹) 角
14、色理论(人际互动理论) 人际交换理论(乔治C霍曼斯)二、传播工具演变对人际关系的影响n “媒介即是讯息。” “媒介是人的延伸。”n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n “文字是视觉的。” “电视是听觉的和触觉的。”n “我们正在退出视觉的时代,进入听觉和触觉的时代。”n 书面词:以眼睛代替耳朵n 时钟:时间的气味 n 印刷词:民族主义的建筑师n 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 n 汽车:机器新娘n 电影:拷贝盘上的世界 n 广播电台:部落鼓 n 电视:羞怯的巨人三、现代传播影响下的新型人际关系(一)现代传播技术特征:互联网、信息技术 现代人在人和人的关系上表现得最深刻的就是距离短了,接触加多了,范围
15、扩大了,相互往来频繁了,搞得人们在生活上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就这样,把全人类疏疏密密地编制在一个关系网里。出现一个全球性的世界大社会。 2、人际交往的匿名性特点:匿名性、隐秘性、间接性 “今天我是谁?”原因: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 认同危机 如何看待?3、虚拟社群的出现 传播与人际关系(第二讲)上讲回顾:n 人际关系概述(分类、表现及相关理论)n 传播工具演变对人际关系的影响n 现代传播影响下的新型人际关系第二讲 新媒体与人际关系以手机、互联网媒体为例手机影响下的人际关系n 1、民主、分权与手机技术 麦克卢汉“电子乌托邦”; 哈贝马斯:解放潜能 支持、肯定 本雅明:平等对
16、话的动力 阿多诺:“去人性化”鲍德里亚:瓦解现代社会的自律主体 反思、批判 利奥塔:“社会焦虑的场所”问题(1)手机会引发更多的监控 (2)私人日常生活成为商业及控制的竞争场所 (3)手机成为社会等级与权力地位的一部分n 2、口头传统的复兴与民主政治 巴赫金:对话主义与复调理论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n 3、自由传播、社会协调与公共安全n 4、关系的失落还是加强? 交流的敞开还是悬搁? 主体是“在场”还是缺席?网络交流 (computer-mediate communication)从三个方面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1、重塑个性和情感;2、将对群体观念和人际关系构成挑战; (一对一 一对多)3、有望使
17、民主政治重焕生机。Blog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什么?n 博客宗旨:“自由、开放、分享”n 博客类型:专业型、工作型、暴露型、日记型n 博客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1、对个人精神的影响:自主发表欲望的满足 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 提供反思的机会2、现实作用:获取知识、提升形象、促进工作、维系情感、建立社会关系网 n 博客给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 1、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2、给受众带来的困扰传播与生活方式主要内容:l 关于生活方式的社会学认知(案例:卡拉OK现象)l 传播对人类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案例:新媒介时代的私人空间问题)l 传播影响生活方式的心理机制/过程l 传播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变量意见领袖(案例:新媒
18、介时代“中产阶级”的产生与扩张)关于生活方式的社会学认知一、生活方式及其构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生活方式”的界定: 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l 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的生命活动方式 。l 狭义的生活方式是人们享用物质的、精神的和劳动的消费品,使用个人支配的自由时间以及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一般方式。狭义生活方式具体内容: 消费生活方式 闲暇生活方式 日常交往方式 家庭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基本构成要素: 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生活空间 二、国内外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一)国内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 2
19、0世纪80年代起步,越来越强调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二)国外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 19世纪中叶起步,20世纪50年代末被 普遍关注: 三、生活方式的特点l 多样性和同一性相结合l 时代性和继承性相结合l 阶级性和全民性相结合l 相对的独立性和不平衡性四、生活方式变迁的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生活方式整体结构或模式的改变,即以新的生活方式代替旧的生活方式;其二,是指生活方式各结构要素个别的、局部的变化,这种变化尚未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尚未引起整个生活方式体系的变化,只表现在个别生活领域活动的变化。 五、影响生活方式变迁的因素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 政治法律制度 社会文化意识 自然环境 传播活动 l 一、出场的可能
20、l 二、自我表现欲望的投射l 三、技术上特殊的魔力六、传播对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一)传播与不同阶段的生活方式1远古社会生活方式2农业社会生活方式3工业社会生活方式 4信息社会生活方式(二)传播影响生活方式变迁的决定因素 信息 信息的可及性,即为受众提供信息的范围和渠道; 信息的可得性,即受众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信息的可利用性,即受众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和对信息的使用频率。 (三)信息技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l 加强了传播对生活方式影响力 l 改变生活方式的结构l 营造了一个虚拟的闲暇世界 l 提供了新的消费方式l 改变人际交往的方式l 创造了新的流行和时尚l 冲击了传统的生活观念l 家庭功能增加l
21、秘密与隐私的区别l 知情权、知情需要、知情欲望的区别 知情权(right to know) 知情需要(need to know) 知情欲望(want to know)为什么有保护隐私的需要? 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 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l 关于如何保护隐私、维护尊严的研究: 从立法着手 从道德着手(约翰.罗尔斯“无知之幕”)“任何具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直到他遇到限制为止。”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l 受众的选择性程序,也被称为受众的“三个防卫圈”:(一)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1、接触:无意接触 有意接触(选择性接触)2、注意: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选择性理解) 3、选择性理解 (影响因素:传播媒介
22、、类 型;受众)4、选择性记忆(三)行动模仿 遵从 隐退 越轨 “意见领袖”的提出 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播中一些具有特殊影响力的人,他们拥有改变个人或团体思想和行为的力量。他们的影响力并不来自权力和职责,即使有一定的职位,他具有的影响力也远远超过他所担任的职位。 (美)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民的选择(1944) (一)意见领袖的特点 外部示范的作用; 知识面广 ; 社会资源; 一定数量的追随者; 综合能力强; 与众不同的魅力 ; 相对的不稳定性 ; 集传播者和接受者于一体 。(二)意见领袖如何起作用1、在大众传播中,著名的两级模式认为来目媒介的消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接着由意见领袖将所见
23、所闻传递给其追随者。 2、在组织传播中,意见领袖通常是非正式组织的核心。 (三)意见领袖的影响作用突出功能 选择过滤的功能 扩散功能 引导功能 四)影响意见领袖发挥作用的因素个人品质 超然的态度 可动用的社会资源 相关领域与主流群体的差异 观念领导人也具有七个特点: 比追随者有更广阔的渠道接触大众媒体; 比追随者有更开阔的眼光和世界观; 与创新代理人有更多来往; 更为积极活跃的参与社会活动; 社会经济地位要高; 更具有创新精神; 高度遵守社会规范。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公众是否关注公共事务,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舆
24、论的涵义及其形成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舆论的涵义至少包括四个因素:必须有一个问题; 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该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中至少要有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意见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是公众关于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二)舆论的要素 舆论主体 舆论客体 舆论自身 舆论的数量 舆论的强度 舆论的持续性 舆论的功能表现 舆论的质量 C.影响舆论的宏观因素: 公众总体特征 舆论环境 舆论场 舆论波等(四)影响舆论形成的主要因素1、社
25、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运动的发生诱发舆论的出现.2、舆论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整合。 3、党和政府领导人、大众传媒组织要引导舆论。 4、文化与道德传统制约舆论的形成。 二、传播与舆论的关系及其对舆论的引导 (一)舆论与传播的关系 舆论的形成和涌起,都以传播状态呈现出来。言语、态势语、票决、会议、文艺、行为等是表达舆论的主要方式。(二)舆论的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舆论的人际传播形式: 言语:人际舆论的传播,在微观上表现为私下议论、窃窃私语、高谈阔论、说长道短、街谈巷议的舆论圈,宏观上表现为舆论波的形成与扩散。 行为:人的肢体行为,如鼓掌、聚众也可以表达意见,使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 舆
26、论的组织传播形式:集中体现在票决制和会议制上。 (三)舆论与大众传媒的互动第一,舆论的需求催生了媒介的勃兴,使大众传媒成为舆论的载体,反映舆论; 第二,舆论的历史发展趋势,也是媒介与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大众传媒营造的“拷贝世界”又影响着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对舆论的反映、引导使大众传播媒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引导对于情绪型舆论大众传媒必须保持冷静与理智 ;对于讯息形态的舆论大众传媒以准确的信息对应模糊的信息; 对于观念形态的舆论要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 对于艺术形态的舆论要防止舆论共振; 对于行为型舆论要扶持正面行为,以抑制负面行为。 “公共领域”理论一、“公共
27、领域”理论的提出(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传媒运作的一个重要空间,就是公共领域。二、“公共领域”理论受到关注的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 传媒的民主功能日益突出 市场机制被引入传播领域 公共领域里传媒的政治角色和 功能更加彰显 传媒向何处去? 三、“公共领域”理论要回答的问题 *人们在什么地方作为公民相遇? *什么因素加强或阻碍了人们在这些空间的交流? *公众舆论如何产生? *如何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何谓公众?哈贝马斯认为,公众不是停滞不前的概念,公众只存在
28、于公民之间的积极意见、观点和信息的交流和交往之间,而在这些交往中形成了公众舆论。)四、“公共领域”理论落实到传媒研究层面上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公共领域之一的传媒应如何运作?( 媒体由谁来管,怎样管?)* 如何保证公民的平等参与权?* 民主政治能不能健康发展?五、“公共领域”理论的核心及特征* 核心:民主政治* 特征:公共领域能够逃避国家和市场的制约(理想化的公共领域)六、“公共领域”理论的历史意义* 重新思考当代媒介功能* 提出一种理想范式七、对“公共领域”理论的批评公共领域理论的局限性对公共领域最激烈的批评: 1993年,约翰汤伯森 1、对平民公共领域的忽视2、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男性化3、误
29、解大众文化的积极力量4、公共领域理论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未来的公共领域如何运作传播中社会控制的特点 :传播既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又是社会控制的对象*社会控制的重点主要是传播内容 而不是传播行为本身 传播中社会控制的性质是双重的: 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传播在社会控制中的双重角色: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主要是指社会中不同组织、团体和势力,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或思想进行引导、约束或限制,以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过程。 作为社会控制的对象:实质就是指社会大众或有关部门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式,对传播事业施加压力和影响,使之所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或控制者自身的利益和愿望的过程。 三、作为控制手段的传播
30、(一)实施传播控制的基本要求实施传播控制的主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和特征: 权威性 接近性 可信性熟知性悦目性 (二)影响传播控制的主要因素 政治控制因素 经济控制因素社会规范控制因素 关涉者控制因素 (信源关涉者、信道关涉者、行业关涉者)媒介所有者的控制因素 受众控制因素(三)传播的社会控制效果四、作为控制对象的传播(一)传播的内部控制(传播的自我控制)制定传播职业准则 “守门人”审核与监管 评奖引导,提供示范设立反馈机构 人员培训(二)传播的外部控制传播系统的组织结构传播内容的控制传播范围的控制传播源的控制 传播主体的控制传播效果的控制(三)控制传播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文化
31、价值手段 舆论宣传手段五、传播中有关社会控制的主要理论(一)媒介把关理论(“守门”人理论)(二)社会责任理论(三)议程设置理论(四)信息权论一、 理解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的基本涵义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社会控制原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不仅是控制人的生物特征,还必须控制人的社会特性。 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的提出:(美)EA罗斯(Edward Aloworth Ross) 社会控制 (1901年) 现代社会学对“社会控制”的理解: 广义社会控制: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影响、限制和规定社会成员,协调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藉以保证社会的协调、
32、稳定发展。 狭义社会控制: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越轨行为、犯罪行为的预防、限制、阻止及采取相应措施的过程 。社会控制的基本涵义: 整个社会或组织 成员 社会成员之间 社会规范为基本标准 主要目的不是消极地限制,而是积极地引导、协调,最终目的就是使受控对象与社会规范保持高度一致。 并不意味着以牺牲个人或社会自由为前提,最终使个人或团体的自由与社会秩序达到对立的统一。 社会控制也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角色定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社会控制的奖励和惩罚,就不可能完成角色定向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各种角色关系的社会结构。(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1普遍性和统一性2强制性和阶级性 3集中性和超个人性 4依赖性和互动性5多向
33、性和交叉性(三)社会控制的一般类型与手段 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硬控制和软控制 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手段: 法律 道德 宗教 舆论 习俗传播中社会控制的特点 : 传播既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又是社会控制的对象* 社会控制的重点主要是传播内容 而不是传播行为本身 传播中社会控制的性质是双重的: 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传 播 与 文 化传播传播对于文化的重要性: 传播使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传播使文化融合成为可能 传播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文化传播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文化传播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文化传播塑造了社会的人 文化传播具有社会导进功能 文化传播巩固社会进
34、步的成果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一、文化对传播的影响 维护模式文化建制:民主化、合理化、法制化调适强势扩张 二、传播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融合:自然发生 、强迫发生 、主动顺应 文化震惊 :生活在某一文化圈中的人,当他首次接 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增殖 :当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出新的价值和意义来,或者一种文化的传播面增加导致受传文化相对于传体文化有了某种增殖放大,这就是文化的增殖现象 文化变迁 大众传播与当代社会文化 一、当代社会文化的主导话语大众文化大多数民众所共享 、大批量复制生产、通过传媒广为传播 。 二、大众传播与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大众
35、传播的公共性消解了生活活动的私人性。 大众传播的迅速发展,使得大众传播的各种符号信息空前广泛地介入到当代斗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大众日常生活以特定观念形态认同了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利益,进一步转换为生活实践本身的意识内容。 大众传播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在大众日常生活需求的现实过程中煽起当下情感体验的追求与满足 。三、大众传播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播是一种抽象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传播方式 两大后果:个人通过传媒反而把自己依附于一个特定的位置,成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大众传播使意识形态对生活的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两面影响:正面大众传媒是缓解人们心理焦虑的祈文,抚慰人们心灵的蒸汽浴;负面一座囚禁当代人的心灵与生活的电子化的文明牢笼。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