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章 导论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边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其方法体系涉及: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性: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对的。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方法论
2、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具体方法技术 问卷法、访问法、观测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 ;记录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重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涉及两种基本的、同时又互相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当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测,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
3、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性。人文主义方法论:充足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进一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结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性。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涉及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
4、、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达成的目的等等紧密相关。对于同一问题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方法论子类型资料收集方法分析方法研究性质调查研究实证主义普遍调查 抽样调查记录报表 自填式问卷 结构式访问 记录分析定量实验研究实证主义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自填式问卷 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观测 量表测量 记录分析定量实地研究人文主义 参与观测 个案研究 无结构式访问 无结构式观测 定性分析 定性文献研究实证主义内容分析、二次分析记录资料分析 官方记录资料 别人原始数据 文字声像文献 记录分析定量调查研究应用领域较广,操作程序严格规范,对事物的分析精确性高,对信息的收集迅速及时,兼顾描述
5、和解释两种目的,可以通过样本特性来推断总体。其资料是被访者的自我报告,对行为的测量被动、简洁,难以了解社会现实中人们的真实行为过程,对思想难以进一步探讨。实地研究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测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适合于研究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效度高,灵活性和弹性大,但概括性差,信度低,耗时长,对研究对象会产生影响。实验研究基本目的是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研究内容狭窄。文献研究设计的资料可来源于当事人的文献以及历史文献、记录资料等,省时省力、费用低、风险小,可研究无法接触到的研究对象,可分析扩越较长历史的社会现象,但又是资料难以获得,缺少标准化的形式,难以编码分析,文献质
6、量、信度、效度难以保证。4、研究范式:涉及社会事实范式(以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社会定义范式(以韦伯的思想和符号互动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宏观的社会现象都是人们主观定义的,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如何建立社会并在社会中行动的),社会行为范式(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主张用经验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事实范式过于抽象,限于宏观层次,而定义范式过于主观,限于微观层次,强调对人外部行为的经验观测来结
7、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哲学基础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科学范式自然范式逻辑过程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理论模式理论检查理论建构重要目的拟定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进一步理解社会现象分析方法记录分析文字描述重要方式实验、调查实地研究资料收集技术量表、问卷、结构观测参与观测、深度访问研究特性客观主观(重点)5、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性、象征的描述和理解。1.从结识论角度看,两者基于不同的范式。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接近于科学范式;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场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8、2.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研究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目的是拟定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强调价值中立,经常是对已有理论的检查;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认为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其逻辑方式本质上是归纳的过程,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3.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量研究则用于理论检查;定性研究通常用于理论的建构,理论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4.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侧重对社会事物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常使用调查、实验、文献研究,获得数量化的资料便于使用记录学方法分析变量的因果关联;定性研究侧重对行为主体
9、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强调研究程序、方式、手段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常使用实地研究,获得具体的实例资料。5.总的来说,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但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少深度;定性研究可以获得进一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致的资料,但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营状况。这是研究过程的两种途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6,在资料分析方面: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的分析也有差别:程序和技术的标准化限度不同:定量资料分析使用专门的、标准化的资料分析车程序和技术,分析程序和技术在不同社会研究项目之间是同样的。定性研究分析很少用标准化的分析程序和技术,资料分析
10、的开始点不同,定量在研究者收集了所有资料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后才开始,定性资料的分析从资料收集工作一开始就进行了。与社会理论间的关系不同,定量资料分析被用来检查理论;定性资料分析中,对经验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通过经验证据和抽象概念相结合抽象出新的概念和理论。分析方式和工具不同,定量中与数字打交道,借助记录法则,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定性依赖不精确、零散的、分段式的文字记录材料,分析方式主观的、顿悟性的和感知的。7,最后,在撰写研究报告方面:定量研究报告重要以对数据的记录分析结果及其讨论为主,数量化、表格化、逻辑性强使其表达结果的重要特性,报告的格式十分规范且相对固定,报告的各部分之间界线十分分明。
11、定性报道则重要以文字材料的描述性和定性分析为重要特性。结构上既无严格规范,也没有十分固定的格式内容上两者之间界线并不明显。总的来说,定性报告篇幅比定量研究报告长。6、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a) 人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研究对象的人、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有主观意志,不一定与研究者合作,所以无法达成自然科学那样高的对的限度。 b)研究的干扰性: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自身就也许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研究者(人)会对被研究对象(人)产生干扰,所得经验是被干扰后获得的。c) 社会现象
12、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研究者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因素和结果;人既是一种生物个体,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个体。因此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还受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涉及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外,有时还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 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自身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难以保持客观、超然的态度。研究者也是人,与被研究者之间会产生情感,不知不觉影响他对资料的反映和对
13、研究结果的解释。 7、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a) 拟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b) 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 c) 资料的收集 d) 资料的解决与分析 e) 结果的解释与报告。-选题阶段重要有两个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测角度、研究爱好;客观:社会环境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限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道路选择(为了达成研究的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绪、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
14、等等的准备)。-资料收集阶段:重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拟定的思绪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拟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记录和分析。-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8、社会研究中的创新原则的基本意义和方式:指研究问题时应具有某种新的东西,与众不同的地方和自己独特的特点。作为一种科学的结识活动,我们的每一项具体研究都要可以在某些方面增长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结识,可认为人们了解、理解、熟悉和掌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各种规律提供新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同一领域、同一范围、同一层次上反复研
15、究,重提结论。创新体现在问题在研究的思绪、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新奇的地方。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1、理论(theory):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实际社会研究中通常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中心和最终目的。社会科学中很少有像进化论那样有力的理论,但社会研究仍然像各种自然科学那样,努力朝着“从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中发掘出系统的理论”的目的前进。理论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命题体系,有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一般性
16、理论):往往以所有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互换理论、冲突理论。它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测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即中层理论,介于微观、宏观理论之间,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它由几个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如:社会学
17、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微观理论: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互相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查。事实上是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其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 (1) 三个重要特性:1、由一组命题构成;2、这些命题在逻辑上互相联系;3、命题中的一部分 可以通过经验来检查。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属于这种形式的理论。如:“高的受教育限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等。(2) 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同一种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其他条件相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
18、为优解释范围更广泛;解释更精确;结构更简练。三个标准强调的是理论的三个方向,实际研究中对几种不同理论进行比较时,也许出现不同理论在不同标准上优劣不同的情况。2、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社会学研究中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社会现象或抽象事物如社会地位。概念由定义构成,通常以语言或数字或符号来指明和限定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并给出明确的意义。只有在做出定义之后,概念才干故意义。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越明确和丰富,所表达的事物的特性就越清楚,但外延狭小即涵盖面窄。若抽象层次高,则对事物特性的表达就越模糊。概念在形式上经常是用字、词或词组来表达。
19、如“房屋、社区、互动”等。概念可以分为两类:标记某类现象,如太阳,称作常量;往往涉及若干个子范畴、属性或亚概念,如性别、职业;称作变量。用数学公式表达科学概念可以将语言的模糊性降到最低,然而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概念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导致同一概念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其含义不同样或者所指称的现象不同。所以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对他所使用的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 对概念的规定:1.可观测性2.可操作性(可约化为子概念)3.精确、明了,不易产生歧义。概念的功能:提供一种观测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测到的事物的方式;概念的抽象性对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概念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思想网络,各种单个研究通过互相连接
20、,使得不同时期的经验得以组织和再组织。如:文化、制度、地位、角色等所形成的思想网络,一直指引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概念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有用的感念所指称的现象必须至少是潜在可观测的;有用的感念必须是精确的;有用的感念是具有理论重要性的概念(指它与理论中的其他一些概念互相联系,并且在解释上扮演着最基础的角色) 3、变量(variable):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也是概念的操作化。某些概念只是表达某单一现象如元首等,当赋予是否的取值。四种类型: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比率变量。相相应的四种测量层次为:定类;定序;定距;定比。自变量(ind
21、ependent variable):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当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就形成了某种因果关系,自变量是积极的变量,因变量是被动的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是实验者积极操纵其变动的变量,即实验刺激;而因变量则是手实验刺激而变动的变量。在调查研究中,自变量多为属性变量,比如性别、年龄等;而因变量多为行为或态度变量。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在两者之间的位置,表
22、白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有三种情形:1.复杂的因果关系链中,一个变量通过其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2.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向操作层次的概念转换时,作为概念演绎的中间环节;3.作为“无法直接观测”的概念替代变量出现,如对动机、智力、敌意、态度、思想、情绪、习惯、爱好、需要及价值观念等的测量需要测量中介变量。(1)变量之间的关系:涉及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考过)相关关系: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指数指的是当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反过来也同样。相关关系的方向有正相关与负相关两种。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指的是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去不同的值)会引起或导致另一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取
23、值不同);但反过来,当一变量变化时却不会引起另一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变化发生在前面,并且可以引起另一变量发生变化的那个变量为自变量(通常用x表达);而称变化发生在后面,并且这种变化时前面变量的变化引起的那个变量为因变量(用y表达)。要得出因果关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变量x与变量y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相关关系。当变量x发生变化时,变量y也必然发生变化;但当y发生变化时,x并不发生变化。这种不对称的相关关系是英国关系成立的基础。 变量x与变量y在发生的先后顺序上有别。现有因素变量(自变量)的变化,后有结果变量(因变量)的变化。假如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同时发生,分不出先后,则不能成为因果关
24、系。 变量x与变量y的关系不是同源于第三变量的影响。即变量x与变量y之间的关系不是某种虚假的或表面的关系。如住房拥挤度与夫妻间冲突成正比,则不能下结论认为住房拥挤是导致夫妻冲突的因素,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由于家庭经济水平所导致的。4、命题(proposition):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性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关系:概念构成了命题,而理论由一组命题构成。如“工业化水平高”是关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陈述;“工业化使得人际关系疏远”是关于“工业化”概念与“人际关系”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命题具有不同的类型: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 5、假设(hypothes
25、is):命题的常用方式,是一种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检查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对命题的操作化表达。 假设的陈述方式:条件式陈述、差异式陈述和函数式陈述。如:若A则B、A不同B也不同、A是B的函数,A=f(B)。在社会研究中用数学公式表达两变量的关系是很少见的,通常是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A与B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说法来代替。假设来源于:常识、个人预感或猜测、现有调查资料、现有理论。其中后两种是重要来源。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1)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假设中的基本元素是相对具体的变量 2)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可通过经验的观测进行检查。6、一种理论解释的发展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的过程或阶段
26、:即以归纳推理为标志的理论建构过程和以演绎推理为特性的理论检查过程。理论构建:以观测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相信的理论;理论检查:以理论为缺陷,通过演绎推理,作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测来检查预言的对的性。理论建构的过程:1)从观测到概括。理论建构起始于对经验现象的观测,或定量或定性的观测,完毕从具体的观测结果到对现象的经验概括(指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性的总结,或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互相关系的说明。是对一种由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性或变量间关心的一般性阐述)。2)从概括到理论。舍弃特定个案的特殊性,集中其存在的共性特性。从经验概括中抽象出某种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概
27、念间关系,形成对这一现象及其背景的更为一般性的命题,初步建立了解释和说明这样现象的理论。 理论检查的环节:1)具体说明待检查的理论 2)由理论推导(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3)用可检查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即操作化 4)收集相关的资料5)分析资料6)评价理论并进行修正。假设演绎法:社会科学研究普遍使用两种推理方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将两种结合即(1)观测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2)对观测的结果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可以解释所观测的现象的理论(3)从这种概括的理论出发,推表演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4)用品体的材料来
28、检查这种理论,若被证实则接受,若理论不能被检查证实,我们就需要修改原始的理论,进行新的检查。前两个环节是归纳,后两个是演绎。7、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1).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视角、研究框架;(2).为研究提供理论视野和概念框架;(3).指导研究方向;(4).提供研究解释。经验研究对理论的作用:(1).开创理论;(2.)重整理论;(3).扭转理论;(4).廓清理论。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1、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or research problem):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与平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重要来源:现实社会生活、
29、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等。如生活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别人的研究、社会政策的需要等。2、研究主题(research subject or research topic):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与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3、研究问题/主题的选题标准:(理论、实践意义,迫切性,可行性,研究条件)重要性(significance):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发明性(creativity of innovation):创新性或独特性,指得是研究问题应当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可行性(fea
30、sibility):研究者是否具有进行或完毕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合适性: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涉及爱好、熟悉限度、与研究对象的相似限度等。 4、研究问题的明确化(focus the problem):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陈述,以达成将最初头脑中比较模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通常是将主题变为问题。明确化的方法:1.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即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的做法。(文献回顾具有重要作用);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其重要性重要体现在它
31、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好的问题陈述特性: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微局限性道;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涉及两个变量;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查的。5、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学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辨认、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文献回顾与选择课题往往是交错进行的。文献回顾的方法:查找相关的文献(相关著作、论文、记录资料和档案材料);对文献进行选择(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根据文
32、献发表的时间;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和权威);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重点掌握该文献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即对象、方式、抽样样本特性、资料分析方法等;重要结果即文章讨论部分的观点和推论;自己对其的评价,即其特点与独到之处,以及重要局限性)。 文献回顾的作用: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绪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第四章 研究设计1、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拟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涉及制定具体的操作环节及研究方案等方
33、面的内容。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多数研究是描述解释兼有,只是侧重点不同。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结识,同时为此后更周密、更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用于该现象或问题自身比较特殊,尚无涉及;或本人对该研究的目的不够熟悉和了解。直接成果:形成关于所研究现象或问题的初始命题或假设;发展和尝试可用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方法;探讨进行更系统、更周密的研究的也许性。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性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
34、究类型。其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而是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如何的,也可以说,其重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与探索法的重要区别在于描述法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解释因素,说明关系。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因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和描述性研究同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针对性愈强。往往需要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记录分析。区别:探索性研究回答现象或问题是什么;相对于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更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解释性研究更加进一步现象背后的规律。
35、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对象规模小样本大样本中样本 抽样方法非随机选取简朴随机、按比例分层不按比例分层研究方法观测、无结构访问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调查、实验等分析方法主观的、定性的定量的、描述记录相关与因果分析重要目的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描述总体状况和分布特性变量关系和理论检查基本特性设计简朴、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规模很大设计复杂、理论性强2、根据研究性质可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从定义上看,两种研究可以分开,但在实践中,两者却难以严格区分。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查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其关注
36、点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重要目的是要增长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理解,增长人们对社会事物的结识。应用性研究(applied research):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其关注点通常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状,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因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评估社会后果等。重要涉及社会状况/问题/政策/影响研究。目前国内的社会学研究人员重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当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研究的是同一的社会现象,理论性研究更关注如何发展出某中一般性的社会认知,解答学科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或疑
37、难问题;而应用性研究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3、分析单位: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五种类型:个人(大学生、工人)、群体(家庭、邻里)、组织(工厂、公司)、社区(乡村、城市)、社会产品(其他分析单位如书籍、歌曲)。分析单位的特点: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的每一个个体;将对这些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个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分析单位是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调核对象是研究者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研究的内容或主题: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性。例
38、:家庭代际关系研究,分析单位是家庭,研究内容是代际关系,调核对象是户主。4、两种错误:区群谬误(ecological fallacy),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如,收集有关某种集群(城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中作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犯罪率越高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犯罪率高。简化论(reductionism),又称作简约论,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如,看重个人成就的个性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宏观因素)。导致因素:社会研究易获得关于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客观的单位
39、运营比较抽象和模糊。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关键是,保证作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运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5、准时间纬度:横向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各种内容的民意测验和全国人口普查。它是社会研究的最常见的形式。重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横向研究的重要目的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某一个社会总体的横截面进行了解,它可以用来分析和比较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总体中的不同部分的特点及其互相关系。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
40、s):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关系。纵向研究的优点是可以描述事物变化的过程,便于探寻不同现象互相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纵向研究的这种优胜性是以付出比横向研究多得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代价的。纵向研究涉及 趋势研究(trend studies):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如:人口普查、总统选举预测。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一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或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同期群研究(cohort studies):又称人口特性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每次研究的
41、样本并不相同,即每次研究的具体对象可以不同样,但他们必须同属于这一特殊人群,这种特殊人群通常都与时间或年代相关。同组研究(panel studies):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与上者的区别在于始终都是同同样本。困难是后续的研究难以获得这些样本。解释性研究的目的提出是为着理解社会现象中因果关系或因果过程,而作为因素的现象与作为结果的现象在时间上往往会有先后之别,所以往往属于纵向研究。6、研究计划书应涉及以下内容: 1.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说明研究的内容,即对研究目的的绝缘体分解和细化 3.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只有解释性研究是必须的)4.说明研究的分
42、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5.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6.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7.拟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1、测量(measurement):对所拟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即根据一定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性用数字或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有效的测量要满足三个条件:准确性(测量过程中用来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能真实可靠有效反映调核对象的属性和特性);完备性(测量规则能涉及研究变量的各种状态和变异);互斥性(每个观测对象的属性和特性都能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表达,即研究变量的取值必须互不相容)。测量的四个要素:测量的客体
43、、内容、法则、数字或符号。社会现象测量的特点:人既是测量的客体也是测量的主体,存在主观色彩;被测的内容是人的行为,测量自身也是行为,它们互相影响;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量化限度比较低,可反复性也比较差。 2、测量层次:史蒂文斯1951年创建了从测量值得定量化限度上进行的测量层次分类法:定类、定序、定距、定比。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功能,高层次的测量可以作为低层次测量解决。四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总结: 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类别区分(=、=) 有有 有有顺序区分(、)有有有距离区分(+、-)有有比例区分(*、/)有1)定类测量(nominal measurement)
44、。类别测量,测量层次最低。本质是一种分类体系,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性加以区分,标以不同名称或符号,拟定其类别。数学特性是(不)等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如性别:男、女。2)定序测量(ordinal measurement)。等级测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拟定其等级及顺序。或者说,定序测量按某种特性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限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数学特性是大于和小于。具有区分类别的对称性和不等于的非对称性及传递性。如城市规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档城市、小城市等。3)定距测量(interval measurement)。灯具测量,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
45、类别、不同的等级,并且可以拟定它们互相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其结果可以互相进行加减运算。比如温度的测量。4)定比测量(ratio measurement)。等比测量,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所有性质之外,具有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的零点,其数据可以加减或乘除运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非中介性质的零点的存在,是定比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3、(概念的)操作化( operationalization ):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性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测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46、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环节、方法、手段的具体说明。是社会研究过程中最困难、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操作化方法:概念澄清与界定(一方面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另一方面,对定义进行分类);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寻找和运用前人已有的指标或先进行探索性研究,再发展指标)。 如:中国妇女地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家庭地位等。附加:概念的具体化:从抽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对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确化;2.概念的界定,涉及减少概念所指内容的维度、基本单元的分类、给出概念的描述性定义;3.选择测量指标,即对概念的具体度量方案;4.
47、编制综合指标。4、一个概念可抽象为多个指标,再用一个值概括这些指标,其方法就是指数和量表。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变量则是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指标是指表达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测的事物,称为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指数(index):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朴累加的分数。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见解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批准或不批准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所有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量表(scaling):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见解、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所有陈述或项目都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限度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Bogardus Social Distance Scaling):定量测量人们互相心理距离、互相关系的限度或人们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的量化工具。由在内容上具有某种趋强的逻辑结构的一系列陈述构成,不同陈述代表人们在态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