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合并报表中的项目分步骤讲解》
1. A公司于2008年1月1日取得B公司80%的股权
2008年A公司出售100件甲商品给B公司,每件售价(不含增值税)8万元,每件成本6万元。至2008年12月31日,B公司向A公司购买的上述甲商品尚有50件未对外出售,其可变现净值为每件7万元。
借:营业收入800
贷:营业成本700
存货10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50
贷:资产减值损失50
(这里的存货跌价准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如果按照咱们正常的思路,50*(8-7)=50万元,但是我们也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考虑,站在合并报表抵销的角度,只要我们抵销的内部销售利润大于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我们就直接抵销已提的跌价准备即可)
计税基础100
账面价值50(可抵扣余额50*25%=12.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2.5
贷:所得税费用12.5
(为什么这样考虑呢,我们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抵销分录时,思路一定要清晰,这里只涉及到合并报表,要简单化,不要想咱们做个别报表时那些步骤了。你看上面,贷了存货100,又借了存货50,这样就产生可抵扣差异50,所以就计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12.5万元)
至2009年12月31日,B公司向A公司购买的上述甲商品尚有20件未出售,其可变现净值为每件5万元。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00
贷:营业成本100
(合并报表时,我们都是先假设上期的已实现销售,所以要把上期冲掉的内部销售利润再转回,然后再计算本期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5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5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2.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12.5
(上面的这两步为什么这样做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记住:除了内部销售抵销利润外,其余涉及到连续编报时,都是按照上年的重复做一遍,只不过涉及到损益的科目全部换做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营业成本20*2=40
贷:存货40
(本年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0
贷:资产减值损失20
(为什么是20呢?我们要结合年初结转过来的存货跌价准备一起分析,年初结转过来50,本年销售转出30,那么还剩20,本年的应该计提的是20*(7-5)=40,并且这40和本期已抵销的内部销售利润相等,所以本期应该计提的是20)
(拓展一下,如果本题给出本年的存货准备准备余额是48,那么怎么办?我们应该计提的就应该是20,而不是28,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本着一个原则,冲减的跌价准备永远不能大于抵销的内部销售利润)
借:营业成本30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50*[30/50]=30
(本年销售的产品,所以要把跌价准备转回来,30件/50件*50万元=3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2.5
(为什么是贷所得税资产12.5万元呢?看一下我们今年做的抵销分录涉及到存货的部分,贷方:40+30=70,借方50+20=70,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0,而年初结转过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是12.5万元,所以本年要做笔冲转分录。)
2.2009年1月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乙公司80%的股份,能够对乙公司实施控制。2009年乙公司从甲公司购进A商品200件,购买价格为每件2万元。甲公司A商品每件成本为1.5万元。2009年乙公司对外销售A商品150件,每件销售价格为2.2万元;年末结存A商品50件。2009年12月31日,A商品每件可变现净值为1.8万元;乙公司对A商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2010年乙公司对外销售A商品10件,每件销售价格为1.8万元。2010年12月31日,乙公司年末存货中包括从甲公司购进的A商品40件,A商品每件可变现净值为1.4万元。A商品存货跌价准备的期末余额为24万元。假定甲公司和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要求:编制2009年和2010年与存货有关的抵销分录。
09年
借:营业收入400
贷:营业成本375
存货25
(应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年底结存的50*(2-1.5)=25)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0
贷:资产减值损失10
(存货跌价为50*(2-1.8)=10万元)
计税基础25>账面价值25-10=15
可抵扣扣余额15*25%=3.7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75
贷:所得税费用3.75
(在涉及到内部销售时,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只需要看存货的借方贷方金额,本年存货贷方25,借方10,产生差异15,所以15*25%=3.75)
2010年: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25
贷:营业成本25
(上年的存货先假设全部实现销售了,所以要冲回上年的抵销分录,在所有的合并服表抵销分录时,只有内部销售这笔是这样做)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1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7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3.75
借:营业成本40*0.5=20
贷:存货20
(本年结存40件,所以计算出本年应该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20)
借:营业成本2=(10÷50×10)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
(实现销售的存货结转跌价准备,10件/50件*10万元=2万元)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2
贷:资产减值损失12
(本题中给出存货跌价准备的期末余额为24万元,如果按个别报表思路应该是年初结结转过来的10-销售的2=8,用24-8=16,可为什么是12呢,结合上个分录来看,本年抵销掉的未实现销售利润是20,所以冲抵的存货跌价准备不能超过20,因此是20-8=12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3.7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3.75
(还是用存货的借贷方金额计算出来的,10-20-2+12=0,因此要把年初结转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这笔分录冲掉)
3.A公司占B公司80%的股权
09年B公司从A公司购进商品200件,购买价格为每件5万元,A公司商品每件成本为3万元,09年B公司以外销售商品150件,每件销售价格为5万元,年未结存商品50件,09年未商品每件可变现净值为3.6万元学会计
借:营业收入1000
贷:营业成本900
存货10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70
贷资产减值准备70
[年底结存的50*(5-3.6)=7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7.5
贷所得税费用7.5
[可抵扣差异(100-70)*25%=7.5]
10年B公司对外销售商品30件,每件销售价格为2.9万元,10年未商品每件可变现净值为2.8万元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00
贷营业成本10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7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7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7.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7.5
借营业成本40
贷存货40
借营业成本70*[30/50]=42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42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2
贷资产减值损失12
[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年初70,本年销售转出42,年底结存存货应计提为20*(3.6-2.8)=16,所以本年应该冲销:70-42-16=12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7.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7.5
4.甲公司占乙公司60%股权
09年,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A产品100台,每台售价5万元,A产品每台成本3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09年年未,乙公司从甲公司购入的A产品对外售出40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未存货,09年未,剩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280万元,
借:营业收入500
贷:营业成本480
存货12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0
贷:资产减值损失20
(A产品跌价准备为60*5-280=2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5
贷:所得税费用25
2010年,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B产品50台,每台售价8万元,价款已收存银行.B产品每台成本6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年乙公司对外售出A产品30台,B产品40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未存货,10年未,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持续下跌,库存A产品和B产品可变现净值分别下降至100万元和40万元.
A产品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20
贷:营业成本12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5
借:营业成本60
贷:存货60
借:营业成本[30/60])20=10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30
贷:资产减值准备30
(年初结转20,本年销售转出10,年底应提140-100=40,综合计算应提3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2.5
[还是结合存货借贷方金额,借方=20+30=50,贷方=60,(60-50)*25%=2.5,年初结转过来25万元,所以应该冲回22.5万元]
B产品
借:营业收入400
贷:营业成本380
存货2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0
贷:资产减值损失20
[本年B产品存货跌价为10*8-40=40,但是本年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20万元,所以只能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
借:购入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500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50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