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预赛试卷PPT课件.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76462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13MB 下载积分:11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预赛试卷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安徽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预赛试卷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肝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能够对外来的有毒物质,如农药、毒素和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使有毒物质由脂溶性转变成水溶性而被排出体外。1、氧化解毒氧化解毒是最常见的解毒方式。许多有毒物质在肝内经氧化后,即被破坏而失去毒性。2、结合解毒是体内最重要的解毒方式。许多有毒物质常不能在体内被氧化或还原,或虽经氧化或还原仍有毒性。这类物质的解毒方式是在肝细胞的内质网中与葡萄糖醛、硫酸盐、甘氨酸等结合,生成无毒、毒性较小而易于溶解的化合物,然后从体内排出。1.4、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时期!即使不复制时,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如X射线,碱基类似物,病毒等)都能诱导DNA发生变异,使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如果发生在体细胞则不可遗传,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才可遗传。但植物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来传给下一代!转录不会发生基因突变。即使发生类似的差错,也只是mRNA出现错误,DNA分子不会变化。2.6、动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体液运输神经递质、抗体、激素、淋巴因子和CO2等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传递,以上两种途径的实现离不开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识别作用紧紧密密连连接接,又称封封闭闭小小带带,是细胞膜共同构成一个事实上液体无法穿透的屏障的两个细胞间紧密相连的区域。它是一类只在脊椎动物中出现的细胞连接复合物。在无脊椎动物中,相应的连接为间壁连接。桥桥粒:粒:细细胞膜吸著部胞膜吸著部 是一种相邻细胞之间连接的结构。根据桥粒连接形态,可分为点状桥粒、带状桥粒和半桥粒。桥粒是连接复合体的一种。桥粒有助抵抗拉扯力,另外此结构也存于肌肉细胞帮助连接。3.8、分化过程是从未分化状态(干细胞)转化到分化状态(各种组织细胞),脱分化就是从分化状态(组织细胞)转化为未分化状态(愈伤组织)4.9、D或L是以甘油醛为标准来确定的,将-氨基酸用Fischer投影式表示,羧基写在竖线的上方,R基写在竖线的下方,氨基和氢写在横线的两侧,若氨基的位置与L-甘油醛中羟基的位置一致,就定义是L-氨基酸,与D-甘油醛中羟基的位置一致,就定义为D-氨基酸。天然的氨基酸多数是L-构型的。5.D-葡萄糖是其中之一。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葡萄糖其费歇尔投影中,四个手性碳原子除C-3上的-OH在左边外,其它的手性碳原子上的-OH都在右边。单糖构型的确定仍沿用D/L法。这种方法只考虑与羰基相距最远的一个手性碳的构型,此手性碳上的羟基在右边的D型,在左边的L型。自然界存在的单糖多属D型糖。6.12、除饱和脂肪酸以外的脂肪酸(不含双键的脂肪酸成为饱和脂肪酸,所有的动物油都是饱和脂肪酸)就是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是构成体内脂肪的一种脂肪酸,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双键个数的不同,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二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人体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必须从膳食中补充。7.12、不饱和脂肪酸-生理功能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2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3是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和凝血恶烷的前躯物质。4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5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8.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是家畜肉和乳类的脂肪,还有热带植物油(如棕榈油、椰子油等),其主要作用是为人体提供能量。它可以增加人体内的胆固醇和中性脂肪;但如果饱和脂肪摄入不足,会使人的血管变脆,易引发脑出血、贫血、易患肺结核和神经障碍等疾病。9.14、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维生素B9;缺乏叶酸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症,还会导致身体无力、易怒、没胃口以及精神病症状。此外。如在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从而增加裂脑儿,无脑儿的发生率泛酸:维生素B5制造抗体也是泛酸的作用之一,能帮助人体抵抗传染病维生素H又称生物素、辅酶R,是水溶性维生素,B7。它是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烟酸也称作维生素B3,或维生素PP,烟酸在人体内转化为烟酰胺,烟酰胺是辅酶和辅酶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脂质代谢,组织呼吸的氧化过程和糖类无氧分解的过程。10.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糖酵解),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用H表示),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呼吸电子传递链),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的。以上三个阶段中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在生物体内,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977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38个ATP),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11.糖酵解是指在氧气不足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或乳酸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则可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接受磷酸丙糖脱下的氢,被还原为乳酸。而有氧条件下的糖的氧化分解,称为糖的有氧氧化,丙酮酸可进一步氧化分解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12.13.在糖酵解的第一阶段,1个葡萄糖分子活化中要消耗2个ATP。因此在糖酵解过程中1个葡萄糖生成2分子的丙酮酸的同时,净得2分子ATP和2分子NADH和H+,NADH和H+通过不同的穿梭途径进入到线粒体参与呼吸链,产生不同数量的ATP14.15.重要性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16.乙酰CoA(乙酰辅酶A)可以通过脂肪酸的-氧化、丙酮酸氧化脱羧和氨基酸的降解生成,其实是活化了的乙酸。1、它在具有线粒体的组织中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彻底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2、乙酸辅酶A在人体内有很多功用,例如,它既然是脂肪来的,也可以作为原来在脂肪组织中逆向合成脂肪酸。3、在肝脏中,多于的乙酰辅酶A可以转化成酮体。4、乙酰辅酶A也是胆固醇代谢中非常重要的原料,全身各组织几乎均可合成胆固醇。肝是最主要的合成场所,17.15、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环,又称为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是用于将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当量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反应物乙酰辅酶A(cetyl-CoA)(一分子辅酶A和一个乙酰相连)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的共同的中间产物,进入循环后会被分解最终生成产物二氧化碳并产生H,H将传递给辅酶-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使之成为NADH+H+和FADH2。NADH+H+和FADH2携带H进入呼吸链,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O2产生水,同时偶联氧化磷酸化产生ATP,提供能量。18.19.16、糖异生又称为葡糖异生。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进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20.21.在糖异生时必须绕过这三步反应1、葡萄糖经己糖激酶催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2、6磷酸果糖经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生成丙酮酸这三步反应会这样被绕过1、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6磷酸葡萄糖生成葡萄糖2、果糖1,6二磷酸酶催化1,6二磷酸果糖生成6磷酸果糖。3、此过程由两个反应组成,第一个反应由丙酮酸羧化酶催化,辅酶是生物素,反应消耗1分子ATP。第二个反应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催化,反应消耗1分子GTP。由于丙酮酸羧化酶仅存在于线粒体内,故胞液中的丙酮酸必须进入线粒体,才能羧化生成草酰乙酸。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在线粒体和胞液中都存在,因此草酰乙酸可在线粒体中直接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再进入胞液,也可在胞液中被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2.17、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生物化学过过程,是物程,是物质质在体内氧化在体内氧化时释时释放的放的能量能量供供给给ADP与与无机磷无机磷合成合成ATP的偶的偶联联反反应应。主要在。主要在线线粒体中粒体中进进行。在行。在真核真核细细胞胞的的线线粒体或粒体或细细菌中,物菌中,物质质在体内氧化在体内氧化时释时释放放的能量供的能量供给给ADP与无机磷合成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的偶联联反反应应。磷酸化是指在磷酸化是指在生物氧化生物氧化中伴随着中伴随着ATP生成的作用。有生成的作用。有代代谢谢物物连连接的磷酸化和接的磷酸化和呼吸呼吸链链连连接的磷酸化两种接的磷酸化两种类类型。即型。即ATP生成方生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式有两种。一种是代代谢谢物物脱脱氢氢后,分子内部后,分子内部能量能量重新分布,使重新分布,使无机磷酸无机磷酸酯酯化先形成一个高能化先形成一个高能中中间间代代谢谢物,促使物,促使ADP变变成成ATP。这这称称为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如。如3-磷酸甘油磷酸甘油醛醛氧化生成氧化生成1,3-二磷二磷酸甘油酸,再降解酸甘油酸,再降解为为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另一种是在呼吸另一种是在呼吸链链电电子子传递传递过过程中偶程中偶联联ATP的生成,的生成,这这就是氧就是氧化磷酸化。生物体内化磷酸化。生物体内95%的的ATP来自来自这这种方式。种方式。23.化学渗透假说1961年,英国学者PeterMitchell提出化学渗透假说(说明了电子传递释出的能量用于形成一种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H+梯度),这种梯度驱动ATP的合成。这一过程概括如下:1.NADH的氧化,其电子沿呼吸链的传递,造成H+被3个H+泵,即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泵入膜间隙。2.H+泵出,在膜间隙产生一高的H+浓度,这不仅使膜外侧的pH较内侧低(形成pH梯度),而且使原有的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增高,由此形成的电化学质子梯度成为质子动力,是H+的化学梯度和膜电势的总和。3.H+通过ATP合酶流回到线粒体基质,质子动力驱动ATP合酶合成ATP。24.25.19(多选)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最先从凝胶色谱柱中分离出来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分子B向初步纯化的DNA中加入二苯胺溶液,可直接观察到溶液呈蓝色C加酶洗衣粉常用的酶制剂包括碱性脂肪酶、酸性蛋白酶D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下端的尼龙管应先关闭后打开20(单选)关于原核生物同真核生物的主要差别,错误的是()A原核生物无定形的细胞核,真核生物则有B原核生物的DNA是环状,真核生物的DNA是线状C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和转译是偶联的,真核生物则是分开的D原核生物没有细胞骨架,真核生物则有26.27.让被测量的高聚物溶液通过一根内装不同孔径的色谱柱,柱中可供分子通行的路径有粒子间的间隙(较大)和粒子内的通孔(较小)。当聚合物溶液流经色谱柱时,较大的分子被排除在粒子的小孔之外,只能从粒子间的间隙通过,速率较快;而较小的分子可以进入粒子中的小孔,通过的速率要慢得多。经过一定长度的色谱柱,分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被分开,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在前面,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在后面。28.加酶洗衣粉中添加了多种酶制剂,如碱性蛋白酶制剂和碱性脂肪酶制剂等。例如:脂肪酶对动/植物油脂有显著的分解作用;蛋白酶对蛋白质有极佳的分解作用,淀粉酶对淀粉/纤维素酶对纤维素有理想的分解作用.29.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在0.14mol/L时最低;在大于0.14mol/L时,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减小而减小;在小0.14mol/L时,随NaCl溶液浓度的减小而增大。鸡血细胞的渗透压大于蒸馏水,所以当鸡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后会吸水涨破;DNA不溶于酒精,而其他有机物可溶于酒精,所以可以用冷却的酒精纯化DNA,DNA与二苯胺在沸水浴加热后变蓝色,由此可鉴定DNA。30.21、而肉毒毒素对酸的抵抗力特别强,胃酸溶液24小时内不能将其破坏,故可被胃肠道吸收,损害身心健康。所以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症状。31.25、原核微生物,属于自生固氮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利用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故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并且能够分泌生长素,促进植株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因此,将圆褐固氮菌制成菌剂,施用到土壤中,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32.26、植物细胞壁由三部分组成:(1)胞间层。又称中胶层。位于两个相邻细胞之间,为两相邻细胞所共有的一层膜,主要成分为果胶质。有助于将相邻细胞粘连在一起,并可缓冲细胞间的挤压。(2)初生壁。细胞分裂后,最初由原生质体分泌形成的细胞壁。存在于所有活的植物细胞。位于胞间层内侧。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并有结构蛋白存在。细胞在形成初生壁后,如果不再有新的壁层积累,初生壁便是他们的永久的细胞壁。如薄壁组织细胞。(3)次生壁。部分植物细胞在停止生长后,其初生壁内侧继续积累的细胞壁层。位于质膜和初生壁之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并常有木质存在。使细胞壁具有很大的机械强度。大部分具次生壁的细胞在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纤维和石细胞是典型的具次生壁的细胞。在作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时,常用含有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混合液处理植物组织,以破坏胞间层和去掉细胞的纤维素外壁,得到游离的裸露原生质体。33.内始式就是里面的是老细胞分裂出的新细胞排在外面,外始式是老细胞分裂出的细胞排在里面自己被推到外面根部:木质部韧皮部相间排列,外抵中柱鞘。而此两者都来源于中柱鞘。这种由外向内发生方式被称为外始式,这也有别于茎内木质部外始式而韧皮部内始式的发生。内起源:起源于器官内部细胞的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如:侧根的起源外起源:起源于器官表面细胞的起源方式称为外起源.如根毛茎的分枝起源于顶端分生组织的表面,为外起源34.28、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的营养器官,适应不同的环境,行使特殊的生理功能,其形态结构就发生变异,经历若干世代以后,越来越明显,并成为这种植物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营养器官的变态。植物的根、茎、叶都有变态的现象。35.根的变态有以下几种:(1)肉质直根这类根是胚根和胚轴发育来的,变态根内薄壁组织发达,细胞内贮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如萝卜、胡萝卜。(2)块根由不定根或侧根发育来,主要是淀粉。如甘薯。(3)气生根由不定根暴露在空气中形成,可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如玉米。(4)寄生根也是不定根的变态,它们直接伸入到寄主的组织中,吸收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因而严重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如兔丝子,它的叶退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寄主生活,是田间的有害杂草。36.茎的变态有地下茎变态和地上茎变态。地下茎变态是生长于土壤中的枝条,它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仍保持枝条的基本特征,常见的根状茎、块茎和鳞茎。(1)根状茎如藕就是莲的根状茎,其上有节和节间,在节处有小而退化的鳞片及不定根,叶腋有芽发育成地上枝,地下茎顶端有顶芽继续生长。(2)块茎如马铃薯植株的基部长出来的枝伸入到土壤中,顶端膨大长成块茎,上有节有芽,保留着茎的特征,内薄壁组织发达,有大量的淀粉。(3)鳞茎如洋葱有许多鳞片叶着生在扁平的鳞上,中央有顶芽,下边生有许多不定根,大量营养物质贮藏于鳞片叶内,形成鳞茎。有些植物的地上枝条也可以发生变态,如葡萄的卷须,山楂的刺。37.叶的变态常见的有叶卷须和叶刺。(1)叶卷须如豌豆的叶为具有多片叶的复叶,在复叶顶端的几片小叶变成卷须,其它小叶如常。叶卷须和茎卷须一样,都有将植株攀缘在其它物体上的功能。(2)叶刺是叶或叶的一部分的变态,如刺槐复叶叶柄基部有一对坚硬的刺,就是托叶变来的。叶刺和茎刺一样,对植物都有保护作用。38.29(单选)根据子房的位置的图,花的子房位置演化趋势正确的是()39.31、坚果属于干果中的闭果。常见的有板栗、榛子等。核果属于肉果,常见于蔷薇科、鼠李科等类群植物中。许多果实为核果的植物都被人类作为水果食用,包括桃、樱桃、杏、枣等1、根据发育成果实部位:真果:由受精后雌蕊子房单一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桃、大豆等。假果:由子房加上花的其它部分(花萼、花被、花轴等)形成的果实,如苹果、梨等。有萼和花萼参与的,如草莓,果实大都是增大而肉质的花萼。2、根据果皮质地浆果:多心皮,外果皮是一层薄表皮,而果肉柔软多汁且内无核。如:番茄、莲雾、芭蕉、茄苳、杨桃、木瓜等。柑果:多心皮,果壁富含油胞,果实里面瓢辫含丰富汁液。如:柑橘类果实,柚子、葡萄柚、柠檬、橘子、金桔等。40.32、风媒花依靠风力传送花粉的花,叫做风媒花。由风力来传粉的植物约占有花植物的五分之一。风媒花一般花被很小(或退化),没有鲜艳的颜色,没有芳香的气味和蜜腺。但它具有适应风力传粉的特征。玉米、杨、柳等的花都是风媒花。虫媒花依靠昆虫传送花粉的花,叫做虫媒花。由昆虫来传粉的植物,占有花植物的大多数。虫媒花一般花冠大而显著,颜色鲜明,有蜜腺和香气,有利于招引昆虫;花粉粒较大,外壁粗糙,富有粘性,容易粘附在昆虫身体上。能传粉的昆虫有蜜蜂、胡蜂、蝇和蝶等。油菜、桃、杏等的花都是虫媒花。41.33、豆科,根系有根瘤菌,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的氮素就是提高肥力42.34、植物依靠气孔进行蒸腾作用,主要与外界干湿程度,温度有关。当外界过干,过热时,气孔会不同程度的开启,随干度,热度的增大而成正比,反之成反比。小孔扩散效率较高是和小孔存在边缘效应有关.水蒸气经气孔的扩散速率并不与气孔面积成正比,而与气孔(的边缘长度(总周长)成正比,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在任一蒸发面上,处于蒸发面中心的气体分子,由于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和干扰,向大气中的扩散速度较慢;在蒸发面边缘的气体分子则因相互干扰少而扩散较快.因此水分通过小孔扩散的量和小孔的周缘长度成正比,而和小孔的面积不成比例.孔愈小,周长与面积的比值愈大,边缘效应愈显著.这正是小面积的气孔能够大量散失水分的重要原因.43.37、目前得到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包括:生长素类、赤霉素类(吉贝素)、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离层素)和乙烯。除此之外,还发现其它一些有激素生理活性的物质,如:甾类、多胺类、水杨酸类等。其中,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主要功能是促进生长的物质,脱落酸和乙烯则与植物器官的休眠、成熟和衰老有关。44.38、质外体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的体系。共质体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不包括液泡)。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运输是韧皮部同化物从韧皮部卸出的途径有两条:(1)共质体途径如正在生长发育的叶片和根系,同化物是经共质体途径卸出的,即蔗糖通过胞间连丝沿蔗糖浓度梯度从SE-CC复合体释放到库细胞中。(2)质外体途径45.39、隐花色素:是指能够感受蓝光和近紫外光区域的光的一种受体。植物中对蓝光诱导的反应,是不同于光敏色素的另一个吸光色素系统隐花色素是植物感受外界环境变化的重要光受体之一,。隐花色素为一类黄素蛋白,在蓝光和近紫外光下能够抑制植物胚轴、胚芽鞘等的生长,调控植物开花时间、生物钟及气孔开放等。此外,隐花色素在感知磁场、细胞凋亡等方面也有调节作用。46.41、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在形态和发生等方面与腔肠动物以上的全部动物有根本区别,在动物的系统发生的过程中早已分开。主要因为海绵动物有领细胞、进行细胞内消化,所以是进化系统树的一个侧枝。主要生物学特征:1、体制不对称、有些辐射对称。2、没有器官系统和组织分化。3、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4、具有独特的水沟系统。5、没有神经系统。领细胞亦称领鞭毛细胞,为海绵动物和鞭毛纲的动鞭亚纲领鞭毛目特有的细胞。47.胚胚层层、三胚、三胚层层、两腔、真体腔、体、两腔、真体腔、体节节、后口、后口动动物物二胚层动物指成体构造只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两个胚层构成的动物群。属于此类的仅腔肠动物(刺胞动物门和有栉动物门)。三胚层最早出现于扁形动物(如蚂蟥)。两种体腔最早出现于环节动物(如蚯蚓)。真体腔亦是,并出现同律分节。后口最早应出现于总担动物(如海豆芽),若认为是棘皮动物(如海星)48.42、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的特征(1)辐射对称是一种原始的对称方式,适应固着和漂浮生活,定向运动能力差。两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即水螅型(polyp)和水母型(medusa)。(2)二胚层,原始消化腔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动物(内、外胚层)。在两个胚层之间有中胶层。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兼有消化和循环的作用,又称消化循环腔。有口无肛门。口为原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兼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3)有组织的分化上皮组织占优势,由它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各种细胞,包括: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感觉细胞、刺细胞等。49.42、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的特征(4)刺细胞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卫性细胞。(5)神经网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没有神经中枢,神经冲动的传导一般是不定向的,被称为扩散神经系统。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比较慢。(6)世代交替世代交替指的是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7)多态现象水螅纲中有许多营群体生活的种类含有营养体与生殖体两种形态与机能完全不同的个体,这种现象称为二态现象。50.43、节肢动物个体较大,活动又较剧烈,只通过体表的扩散性呼吸,不足以获得足够的氧气。特别由于体表被有坚厚的外骨骼,更不宜于扩散性呼吸,因此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陆栖节肢动物形成另一种呼吸器官,即气管。气管是体壁的内陷物,不会使体内水分大量蒸发,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枝,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枝一直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一般动物的呼吸器官,无论鳃还是肺,都只起到交换气体的作用,对动物身体内部提供氧气和排放碳酸气都要通过血流的输送,唯独节肢动物的气管却可直接供应氧气给组织,也可直接从组织排放碳酸气,因此气管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51.44、书鳃水生节肢动物鲎所特有的一种呼吸器官,软体动物用鳃呼吸,鳃的形态各异,鳃轴两侧均生有鳃丝,呈羽状,称盾鳃;仅鳃轴一侧生有鳃丝,呈梳状,称栉鳃有的鳃成瓣状,称瓣鳃有些种类的鳃延长成丝状。称丝鳃。有的本鳃消失,又在背侧皮肤表面生出次生鳃52.45、短腕幼虫:棘皮动物;柱头幼虫:半索动物。海绵-两囊幼虫中实幼虫实胚幼虫腔肠-浮浪幼虫扁形-牟勒氏幼虫等软体-担轮幼虫面盘幼虫淡水蚌:钩介幼虫节肢-无节幼体(六肢幼体)蟹:大眼幼体棘皮-海星-羽腕短腕海胆-海胆幼虫蛇尾-蛇尾幼虫海参-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虫海百合桶形、樽形幼虫53.46、在硬骨鱼鳃弓的内侧生有鳃耙,作为鳃部的滤食器官,以乳游生物为食的硬骨鱼鳃耙发达。口的位置、牙齿和咽喉齿的形状和排列、鳃耙的形状、肠的长度以及幽门盲囊的有、无等形态结构,因食性不同而异,是硬骨鱼分类上所依据的特征。红腺是硬骨鱼闭鳔类的分泌器官,而不是消化器官,它能分泌乳酸把氧气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使鱼的比重下降,从而能控制鱼在水中的运动.54.47、牛、羊是反刍动物,有四个胃。其中瘤胃最大,是用来消化纤维素的。马、兔是单胃动物,只有一个胃,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有限,来不及消化分解纤维素,所以马、兔就拥有一个大个头的盲肠,让纤维素在盲肠中停留长一些时间,好消化纤维素。起到反刍动物瘤胃的作用。马和兔的消化道里面有可以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或者是真菌牛和羊的瘤胃里面有可以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或者是真菌55.反反刍刍是指是指进进食食经过经过一段一段时间时间以后将在胃中半以后将在胃中半消化消化的食物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反反刍动刍动物物就是有反就是有反刍现刍现象的象的动动物,物,大部分未大部分未经经充分咀嚼就吞咽充分咀嚼就吞咽进进入入瘤胃瘤胃,经过经过瘤胃浸泡和瘤胃浸泡和软软化一段化一段时间时间后,后,食物食物经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经过再咀再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并再吞咽嚼,再次混入唾液并再吞咽进进入瘤胃的入瘤胃的过过程。程。56.48、四叠体:脑背部的四个圆形突起,是视觉和听觉反射运动的低级中枢。会厌软骨即构成会厌的软骨,形状扁平,像树叶,下部附着在结喉的内壁上。会厌是喉头上前部的树叶状的结构,由会厌软骨和黏膜构成。呼吸或说话时,会厌向上,使喉腔开放;咽东西时,会厌向下,盖住气管,使东西不至进入气管内。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形似一带印章的戒指,为喉软骨中唯一呈环形的软骨,对于保持呼吸道畅通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损伤后易引起喉狭窄。甲状软骨:构成喉的前壁和侧壁,由前缘相互愈着的呈四边形的左、右软骨板组成。愈着处称前角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在成年男子尤为明显。57.49、在光学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肌原纤维沿长轴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的带状区域,分别称之为明带和暗带。暗带的中央有相对较亮的区域称之为“H带”或“H区”,H带的中央可见一条横向暗线,叫做“M线”。明带的中央也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Z线”或“Z盘”,Z线为中间纤维。由此可见,两条相邻的Z线之间包含着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其长度在安静时为2.02.5m,这样的一段结构叫做“肌节”,它是肌纤维收缩的基本功能单位。粗、细肌丝肌原纤维肌纤维细胞肌纤维束肌肉组织58.每一条肌原纤维的全长都呈现规则的明带和暗带。明带和暗带包含有更细的、平行的丝状结构,称为肌丝。59.50、糖从胃内排空需要2-3小时,蛋白质从胃内排空需要4-5小时,脂肪从胃内排空最慢,需要7-8小时60.61.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竞赛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