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一、XX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基本评价 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和“三市并举”战略,围绕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初审情况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十一五”以来,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大多数指标符合进度要求,有些指标已
2、经达到。截至2008年6月底,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市27项主要指标中,有23 项指标完成情况好,符合进度要求,其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2008年上半年分别为36.5亿元、20.7亿元,预计全年分别为65亿元、38亿元,可提前两年达到规划纲要确定的60亿元和35亿元目标;初升高比例、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面积、耕地保有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地表水监测断面满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等8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7项指标完成规划目标
3、的60%以上,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每千人医院床位数、有线电视乡镇联网率等6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实现规划目标。XX市区的12项指标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等3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8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而前5项指标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 (二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区域空间布局更趋优化。进一步明确了“一心
4、三带多点”的空间布局,XX市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初步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区域城镇体系。丽缙青产业带工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日益明显,龙丽产业带增强了农业整体竞争力,丽龙产业带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著名的优质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大力推进,全市共建成157个移民安置点,迁移贫困农户15179户、57661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明显。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百万农民培训、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三是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
5、。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前期各类重点项目完成和落实情况较好。“一纵三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完成目标70%, 一绕二线六通道已建成约50%,农村公路改造完成48.7%。能源保障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发展项目、信息产业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大,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四是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强。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实力持续增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绿谷文化建设有序推进,卫生、体育事业发展顺利,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持全省领先。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大,“
6、五整治一提高”覆盖率达到20%。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工作,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循环经济试点项目“1030工程”全面展开,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七是民生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进步,失业率不断下降。各类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八是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配套改革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山海协作工程”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 (三发展效益逐渐显现。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半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日益显现。一是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十一
7、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编制完成的,自实施以来,尤其在市委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后,全市上下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二是经济规模继续壮大。“十一五”以来,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协调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继续扩大,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33.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133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4.8%和14.3%;2008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三是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区域软实力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资源环境代价有所降低,发展空间布局继续优化。四是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新
8、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区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基本实现协调发展。五是政府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监督法,接 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增强,坚持依法行政,创新政府管理,法制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逐步建立,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期评估的情况来看,尽管各级各部门付出了艰辛努力,但规划实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存在土地、资金要素制约,节能减排任务重、形势严峻等共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丽水属于欠发达地区,面临经济发展
9、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双重压力,致使存在一些个性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一少数指标如期完成存在难度。规划纲要的27项指标中,属约束性指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未达标,2007年底为6.38,距离2010年6目标存 排放量等3项约束性指标没有达在一定差距。单位gdp能耗、cod排放量、so2到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达标难度较大。2006年、2007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削减4.58%,与规划目标累计削减20%存在很大差距。经国家环 保部初核,截止2008年6月底,全市cod排放量比2005年累计削减6.36%,so2排放量累计削减0.15%,距离“十一五”确定的分别累计削减15.1%、15
10、%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今后两年半时间,全市cod排放量共须净削减3142.2吨(按2008年上半年gdp增长率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3076.9吨以上,合计应削减6219.1共须净削减2709.4吨(以2008上半年煤增幅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 吨,so 25053.1吨以上,合计应削减7762.5吨,减排形势非常严峻。 (二投资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前两年半时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66.1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56.6%。投资成为我市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比较前两年半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我市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投资后劲不足。2006年全市固定资
11、产投资222.17亿元,增速12.1%;2007年完成投资237.26亿元,增速6.8%,比2006年回落5.3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06.76亿元,同比增长7.4%,比全 国水平低18.9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土地、资金等要素,严重制约了投资增长的速度;房地产业投资持续回落,对投资稳定增长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我市后续项目储备不足,尤其是缺少国家、省重点项目支撑,使全市投资增长后劲严重不足。之前,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速增快予以拉动;如今,投资增速开始放缓,必将对今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调研中,有关县政府及部门对此问题反映强烈。 (三加快工业发展难度增大。一是保持工
12、业高速增长难度加大。我市工业仍处在刚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工业总量偏小,占全省工业的比例相当低,这就决定我市工业发展还必须努力保持目前高速增长的态势,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但在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紧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更加严格,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经营难度加大,企业家信心指数下跌,要保持工业高速增长的态势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履维艰。目前,我市工业重型化、污染重特点明显,节能减排压力大,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但我市科技发展滞后,科研人才和高级技工匮乏,企业创新能力弱。200
13、7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11个市的第10位,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末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XX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由2005年的7.2%提高到12%,目前差距较大;全市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4.3%,比上年同期下降2.1%。从引进 层面看,目前我市主要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难度相当大。 (四横向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纵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从横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显得相对缓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个指标增速均慢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同属欠发达
14、地区的XX市相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较为明显。2006年、2007年,XX市gdp总量比我市分别高出32.0亿元和44.6亿元,增速分别高出2.3和0.6个百分点。从三产比重来看,虽然近年来两市第二产业比重都得到较大幅度上升,但XX市二产比重值比我市高(2006年、2007年分别高出3.2和6.5个百分点),说明衢州工业发展比我市快。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XX市增速快尤为突出,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分别比我市高出4.8%、9.1%和16.6%,且年均投资规模超出我市50亿元以上。 三、推进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几点建议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与“十一五”规划制定时相比已发
15、生较大变化,我市“十一五”规划实施后期工作难度将会加大,任务也将显得更为艰巨。今后两年,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省委、市委“两创”总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十一五”规划继续顺利实施,保证规划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一)落实有效措施,力争完成各项指标。市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促进规划纲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规划实施牵头部门要督促各参与单位加大各自承担的规划任务的实施力度,加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奖惩,确保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力执行。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加强配合,上下联动,
16、切实形成合力,优化实施环境,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针对完成难度较大的4项约束性指标,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想方设法,攻坚克难,落实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要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监督管理,努力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指标内。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尽快建立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 济结构体系和产业布局,以总量控制为目标,健全和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机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严肃处理污染重又拒不治理的企业。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清洁生
17、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实行建设项目投资节能评估制度。以规划 环评为基础,将环评由建设项目层次延伸到规划层次,从决策源头控制、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控制“两高一低”行业增长,着力推行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环境政策和体制机制,力争节能减排3项指标到期末能够达标。 (二)谋划项目与破解要素制约并举,切实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将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切实做好项目谋划和建设,着力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要积极破解要素制约,落实好“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力度,加
18、快水阁开发区东扩,努力拓展空间增量。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存量,提高投资密度和土地利用率,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征迁政策处理力度,有效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利用资产置换、经营权转让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资重点项目。做好银企洽谈会、推进建设领域投融资平台的资源整合,争取银行信贷加大对丽水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认真研究上级政策,争取有更多国债资金和补助资金对我市项目建设的支持。二要积极谋划大项目,增强项目支撑力。针对省政府提出的“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三和个千亿”工程,抓紧做好对接工作,认真研究省政府在投资和扶持方面的新取向、新要求,编制好有关投资大项目,使我市有
19、更多项目列为国家、省重点项目,获得上级更多支持。围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大项目。根据基础设施成网配套、提升水平的要求,加强县(市、区)投资项目规划工作协调,挖掘、整合县域之间交通、电力网络等配套建设项目。立足培育壮大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积极谋划工业、旅游、商贸等产业类项目,增强产业投资。三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实项目库储备。针对国家、省重点项目规范化要求高,要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将项目前期工作做早、做深、做到位,切实做好、做实项目储备库,增强投资后 劲。 (三)力保高速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并重,加快发展工业。积极营造浓厚的工业发展氛围。坚
20、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发展工业,优化税源结构。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真心实意支持、关心、服务工业,简化工业项目核准、备案制程序和手续,缓征或减免行政事业项目收费。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主共商发展对策,为企业排忧解难。要切实从破解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入手,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强化协调落实,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条件。牢牢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加大选商引资工作力度,承接更多企业在我市落户,力保来之不易的工业快速增长态势。同时,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必须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必须走精深
21、加工的路子,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端产品加工型企业要借智搞研发,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品档次;有一定科技基础的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形成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要在选商引资中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嫁接,做大做强企业。加大职工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认真落实XX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要努力优化生态环境。
22、落实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合理指导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市区旧城、内河和道路“三大改造”,以“六城联创”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二要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促进我市科技进步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目标的实现,增强科技对三次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大
23、力发展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力争使我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 地,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布局生产力,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环保型工业体系。坚持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打响“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培育绿色消费模式,引导和规范生产消费行为。不断深化绿谷文化建设和民间艺术之乡建设,逐步构建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风格。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产业文化、企业文化
24、、品牌文化,提升丽水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促进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五)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区域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开展教育创强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前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提高卫生事业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人才建设,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着力提高千人医生数,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积极办好各项卫生事业。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25、的政策,在既有权限下推动分配体制改革,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篇:关于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关于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有关情况。 一、“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本情况 规划评估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对于从机制上保
26、障规划目标、任务和相关工作措施落实具有重要作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来,为加强规划落实,及时掌握进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建立了规划实施年度评估制度,并对2006年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估。今年以来,根据国家相关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的要求,又组织开展了“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十一五”规划前半段,特别是奥运会前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专题进行部署并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各区县、各部门认真按照要求,组织对本地区、本领域“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今年上半年陆续完成了评估报告。在中期评估实施过程中,市人大财经委积极加强督导,围
27、绕新农村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专题,先后多次组织安排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调研,对推动评估开展、保障评估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中期评估历时半年,经历了前期准备、专项评估、综合评估、专家论证和征求意见等阶段,形成了两份综合评估报告和82份专项评估报告,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来的情况。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扎实进行前期准备。及时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了评估的对象、方法、组织分工及时间进度安排,为中期评估的具体实施打好基础。提早进行工作安排,充分考虑今年举办奥运会等特殊因素,3月初即启动了评估相关工作。搞好评估培
28、训交流,先后举办4期政府部门和区县规划评估培训班,累计培训工作人员200多人次。加强规划评估理论方法研究,指导规划评估实践。 (二)多视角开展评估。为使评估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在评估方法上,注重“三个结合”:一是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一方面组织区县和相关部门对本区县、本领域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委托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独立开展第三方评估,为纲要综合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二是传统评估方法和现代评估方法相结合。在运用对照比较等传统评估方法的同时,积极采用模型分析、公众调查等现代评估方法和手段。针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市民关注的问题,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市民问卷调查,了解市民的感受及评价。三是定
29、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力求评估的客观准确。 (三)突出评估重点。在评估内容上,重点围绕规划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政策的制订实施等关键环节进行评估,突出搞好对纲要的综合评估,突出搞好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的评估,突出搞好对宏观环境变化较大领域的评估,使中期评估成为协调规划实施、促进规划落实的手段。 (四)广泛听取意见。中期评估报告初稿形成后,我们专门组织进行了专家评议,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充分听取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和市有关部门等各方面意见。对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总整理,使评估报告内容更加充实完善。 二、规划
30、实施的主要进展和成效 从中期评估结果看,“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成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得到落实,奥运会前预定完成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五年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很多方面比预想的要好。纲要42项主要指标,按年度进展分析,超过或达到中期时间进度要求的有39项,占全部指标的93%。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高于预期目标4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9353.3亿元,人均gdp达到7654美元,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62007年年均增长27.4%,2007年完成1492.6亿元,今年上半年
31、增幅达到46.4%。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07年为0.67吨标煤,比2005年下降10.97%,超过规划目标进度要求。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2007年为37.2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21.1%,已超过五年规划目标要求。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07年下降到10.65万吨,比2005年减少0.95万吨,下降8.2%,完成规划目标的5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15.17万吨,比2005年下降20.4%,已达到五年规划目标要求。 城镇登记失业率,2006年为1.98,2007年为1.84%,分别低于规划调控目标1.52和1.66个百分点。 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
32、3%、92.6%、92.6%,达到规划目标进度要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2007年达到88.9%,超过五年规划目标3.9个百分点。 中心城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市出行比例不断提高,2007年达到34.5%,超过规划目标进度要求。 中心城污水处理率,2007年达到92%,超过五年规划目标2个百分点。 中心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07年达到99.87%,超过五年规划目标0.87个百分点。 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率持续大幅度提高,2007年达到53%,超过五年规划目标3个百分点。 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进展良好,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展。 两年来,坚持走高
33、端产业发展之路,着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狠抓节能降耗减排,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初步实现了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协调统一。 产业高端化发展态势明显。2007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2.1,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占服务业的比重达55%。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2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8%,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工业平均增速,现代二工厂、首钢冷轧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经济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效应显著,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34.4%提高到3
34、6.5%,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类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城市经济最活跃的增长区域,一批特色街区和商务楼宇正在成为发展的新亮点。核心区、拓展区、XX县区和涵养区等四类功能区,在各项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 节约降耗减排走在全国前列。以6.7%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13%的经济增长。积极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搬迁调整,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以退促降”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和新技术,抓好政府机构、工业等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行业节能。推进工程节水,加强监测计量和用水大户超定额加价管理,节约用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实施20类55项建设用地节地标准,较好地
35、实现了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目标。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节约、环保宣传活动,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字音视频(avs)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进入产业化阶段。以标准为纽带的产业联盟发展迅速,“长风联盟”、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取得明显效益,闪联标准成为全球首个3c协同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6项落户北京。启动“中关村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工程,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权转让试点,促进了多渠道融资体系的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技术交易市场更加活跃,2007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
36、82.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3.2%,创新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二)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广大市民得到更多实惠。 两年来,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市民,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在一些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 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实施了22所名校办分校工程,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职业教育活力不断增强,特色逐步显现;高等教育规模基本稳定,毛入学率达到57%,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着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及应急机制,大兴、房山、门头沟等10个远XX县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相
37、继启动;强化基层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已建成达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04个,完成规划目标的70%,基本上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城乡覆盖,方便了居民看病就医。继续实施文物保护工程,修缮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9处。推进公益性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进社区、进乡村,加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普及,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劳动就业保持在高水平。把努力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调控目标,制定实施了零就业家庭帮扶计划、“三年百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产业转型地区就业促进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和就业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两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5.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9.1万人,实现农村劳
38、动力转移就业18.4万人,基本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到11.2%和8.4%,均超过6%的规划预期目标。 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障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把推进社会保障广覆盖和提高保障水平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实施了“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并将城镇劳动年龄段内无业居民纳入制度覆盖范围,加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投入力度,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出台了本市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加快农村新型养老制度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适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等相关待遇及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城镇廉租住房
39、等救助制度,实施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应急救助,低收入群体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福利状况不断改善。 (三)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以筹办奥运会为契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提速,供给能力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十一五”前两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11亿元,接近“十五”时期基础设施投资的总和。 交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大规模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86公里,地铁9号线、亦庄线等7条新线相继开工建设。京平高速、京津二通道等高速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78公里,提前两年实现“区区通高速”的规划目标。城市主干路新建51.2公里。
40、建成两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首都机场扩建任务圆满完成。京津城际客运轨道正式运营。北京南站投入使用。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和运行效率向前跨了一大步。 能源、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太阳宫等3个燃气电厂,供电能力提高36%,本地发电能力能够满足电力负荷需求的三分之一。建成陕京一线、二线天然气管线等工程,实施六环路天然气管线工程,新增管线350公里,输气能力提高近30。曹妃甸液化天然气(lng)等项目顺利推进,新增储油能力12万吨。新能源与能源新技术应用取得突破,延庆风能一期工程投产,太阳能、生物质能、地源热泵等新技术加快推广,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比2005年翻了一番。南水北调北京段
41、工程基本建成,京石应急段工程已建成通水。建成清河、北小河、吴家村等再生水厂,2007年全市年利用再生水4.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4%。 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组织实施十 二、十三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更新淘汰老旧车辆2.74万辆。中心城20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实现清洁能源改造和治理。高井、华能等4家电厂的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治理工程全部完成。工地、道路等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持续提高,2007年达到67.4%,比2005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今年18月进一步提高到73.4%。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42、00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2.44万公顷,建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15个万亩环城郊野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1.6,分别比2005年提高1个和1.1个百分点。基本完成六环路内市属河湖治理,全市河流达标长度由2005年的45.3%提高到51%。对重点水污染源和企业污水排放实施深度治理。城八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XX县区污水处理率达到47%,分别比2005年提高21.9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建成高安屯焚烧厂、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怀柔庙城填埋场等一批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城八区和XX县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7%和76.48%,分别比2005年提高4.7个和29.
43、8个百分点。 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法制体系和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状况趋向好转。食品、药品抽验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四)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协调发展初见成效。 两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和政策倾斜力度,政府投资投向XX县区的比重连续两年超过50%,统筹发展的机制初步建立。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编制完成了10个远XX县区县村庄体系规划和700个村庄规划。新建乡镇中心区及重要联络线道路273公
44、里,自然村通油路471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市“村村通油路”。完成60万农民安全饮水工程,乡镇中心区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实施了10余项输变电工程,实现了每个区县拥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天然气供应延伸到怀柔、房山、昌平等新城和沿线中心镇,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农村能源供应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初步建成了“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完成了五环路以外全部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农村产业培育取得新的进展,京承高速路都市型农业走廊初步建成,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重点新城建设扎实起步。各新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已经全面完成。实施了交
45、通联络线、区域医疗中心、集中供热和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新城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同时,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相关建设标准和推进措施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为后续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完善投资项目备案制与核准制,出台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管理办法、后评价办法等政策规章,基本实现了政府投资的“全过程管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国有 二、三级企业股份制改革改制面达到95%以上。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率先开征农业用水水资源费,试点实施了居民峰谷电价、供热计量收费,适时调整了公交票制票价。稳妥推进事业
46、单位改革,成立了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公园管理中心,在园林、民政领域及XX县区开展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试点。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京港合作持续推进,与香港地铁合作的北京地铁四号线特许经营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一批大型活动成功举办。新增9个国际友好城市。2007年进出口总额192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7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3.7%和43.6。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8.5%和34.9%。利用外资整体水平提升,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203家投资北京,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达到80.6
47、%。 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建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合作扎实推进。京津二通道北京段、京津城际轨道建成通车。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合作取得突破,联合实施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稻改旱”工程,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实现了潮河、白河旱季基本不断流。加大无偿援助力度,支持西藏、XX省、新疆、巴东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建设完成4.4万套临时安置住房、2所临时学校,援建的广青路开工建设。社会各界齐献爱心,累计捐款捐物达21.3亿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人民。 (六)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首都城市国际形象显著提升。 经过七年的精心筹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奥运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实现,促进了首都各项工作和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 奥运筹备工作圆满完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全部按时按质竣工。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三大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各项保障服务措施和工作预案周密细致,管理运行体制转换平稳、衔接顺畅。开闭幕式精彩热烈,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形象。奥运赛事组织严密科学,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参会人员以及世界各国的一致赞誉。城市运行平稳有序,能源、基础设施和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正常,社会秩序良好,实现了赛事举办成功和运行服务保障的双胜利。北京奥运会被誉为“真正的无与伦比”的一届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