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汇报 关于我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汇报 按照局党组的决策和部署,我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委托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牵头编制,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协助配合。7月初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后,中南院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在认真收集基础资料,充分了解省情、林情的基础上,于近期编制完成了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初稿)(以下简称基本思路)。 8月25日,刘晓洪副局长召集规划起草组部分成员及我处相关人员,对基本思路(初稿)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意见:(1)规划必须与国家林业“十二五”规划和XX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
2、衔接;(2)必须突出我省“生态立省”战略和“两圈一带”战略;(3)必须突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内容;(4)必须充分体现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5)必须突出林业产业发展的内容;(6)规划结构与国家林业“十二五”规划基本一致,但要突出湖北的特色,建议将原来的十大部分整合成六大部分。 根据讨论意见,项目组对基本思路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框架 修改后的基本思路分六大部分: (一)“十一五”林业建设回顾 “十一五”林业主要建设成就。造林绿化稳步推进,森林资源快速增长;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得到加强;林业产业不
3、断发展壮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基本经验。立足为全省发展大局服务,谋划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激发林业发展的内在活力;稳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湖北”;强化资源保护,加强执法和服务,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主要问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单位面积产出率不高,林业生产力低下;生态体系不完备,生态功能不突出;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宣传引导不够,生态文明推进缓慢;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二)“十二五”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
4、突出,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制衡作用和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替代的能力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从而对林业的发展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省内形势。我省地处长江中游,被喻为“千湖之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华中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地,林业发展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和条件。随着我省“两圈一带、两轮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林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即将跨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十二五”林业发展思路 指
5、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机制体制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发展现代林业为主题,以生态立省、产业强省为核心,以资源增量、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按照全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大力建设和保护林业生态系统,发展碳汇林业,大力建设和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及产业园区,不断推进林业产业优化升级,积极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全面提升林业生态承载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林业资源总量、林业发展质量和林业经济效益。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科学布局;科技兴林,依法治林;政府引导,全民参与。 发展战略。生态立林、产业强林、文
6、化促林、开放活林、科教兴林、依法治林。 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库区生态建设、防沙治沙和石漠化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以骨干交通、水系廊道、集镇乡村为依托的绿色生态网络和绿色家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山区、丘陵、平原及城市乡村相互衔接,点、线、面、体相互融合的绿色生态格局基本成形,森林固碳和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林浆纸、森工、木本粮油、森林药材、林产化工、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大园区、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战略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生态文化和生态景观建设不断推进,全社会保护森林,重视生态的意识普遍提高。 总
7、体布局:我省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分为九大功能区,分别是: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休闲功能区;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治理功能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和生态休闲服务功能区;清江流域生态治理和经济用材林功能区;汉江中游防沙治沙和用材林功能区;大别山桐柏山水土保持和经济用材林功能区;江汉平原农田防护和用材林功能区;武、鄂、黄城市林业和湿地保护功能区;幕阜山低山丘陵经济用材林功能区。 (四)“十二五”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继续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围绕“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以“一带、两圈、三区、四脉”为构架,以山、林、水、田、路为基本生态要素,以林业生态工程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加强生态建设,构建
8、持续稳定、功能突出的绿色生态网络和绿色生态屏障。 立足城乡一体,创建绿色家园。立足城乡一体,创建绿色家园,绿色通道,森林城市,森林村镇,森林校园,实现城乡绿色全覆盖。 加强可持续经营,优化森林质量。以良种繁育、低产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为重点,大力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地产出率,实现林地价值最大化。 发展优势产业,提升林业效益。大力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大产业、大基地、大板块、大项目、大龙头、大品牌,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着力推动林业碳贸易。 挖掘林业文化,建设生态文明。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挖掘和传播林业生态文化,努力构建主题突出
9、、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 (五)“十二五”林业重大建设工程 策划一批体现我省特色的重大工程,支撑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 (六)保障措施 包括。加大林业投入,加强生态补偿;深化林业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治林,保护生态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建设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林业产业扶持力度;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的建议 1、林地保有量 根据2009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我省林地面积为849.85万公顷(12747.75万亩)。2010年,XX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显示,我省林地面积为866.49万公
10、顷(12997.33万亩),园地面积49.72万公顷(745.80万亩),园地一般都是经济林,实际上也属林地的范畴。最近,各地上报汇总的林地面积为942.25万公顷(14133.7万亩)。而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我省2020年林地保有量目标为845万公顷(12675万亩)。我们理解,林地保有量既不是现状调查数据,更不是要达到的最大目标,而是林地保护利用的控制底限。为了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相衔接,建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省林地保有量指标确定在840至845万公顷之间。 2、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通过对1987年至2009年间我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进行动态分析,到201
11、5年我省森林面积(含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可达767万公顷以上。建议将“十二五”我省森林面积发展目标确定为760万公顷(11400万亩)。由此计算,“十二五”期末我省森林覆盖率发展目标建议确定为41%。 3、活立木总蓄积和森林蓄积 根据1999年至2009年几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活立木总蓄积和森林蓄积增长情况推算,到2015年,我省活立木总蓄积可达4亿立方米以上,森林蓄积可达3.6亿立方米以上。 4、年森林采伐限额 我省“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915.9万立方米,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建议作为林业“十二五”规划年森林采伐限额控制指标。 5、年征占用林地定额 我省编制“十二五”期间年征
12、占用林地定额为9200公顷(138000亩),已经省局党组研究通过,建议作为林业“十二五”规划征占用林地控制指标。 6、林业总产值 据产业处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林业产值达100亿元的产业园2个,产值超过30亿元的产业园8个,产值超过10亿元的产业园30个;林业产值将以22%的增长率快速增长。由此推算,到“十二五”期末,林业产值为1800亿元。最近,我省各地上报汇总的“十二五”期末林业总产值为1902亿元,建议将1800亿元作为林业“十二五”规划的产值指标。 三、“十二五”期间拟实施的重大林业工程 围绕“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捆绑整合国家和我省正在和将要实施的工程项目,项目组提出“十二五”期
13、间我省重点实施20项重大建设工程,提请局党组和局领导研究。 鄂西生态圈植被恢复与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武汉城市圈绿色生态网络与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长江经济带及骨干交通绿色生态景观长廊建设工程;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体系构建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林带建设工程; 神农架金丝猴保护与繁育基地建设工程;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工程; 森林经营工程; 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 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 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工程; 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 碳汇林业工程; 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 林下经济建设工程; 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森林城市和
14、绿色家园建设工程;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各项工程的建设范围、规模和主要内容详见下表: XX省林业“十二五”规划重大建设工程表 建设 序号项目名称 性质 建设 地点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总投资 合计 预计2010 20 1年 起止年限底完成投年 (亿元) 资资( (亿元) 1鄂西生态圈植被恢复与新建 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秦巴山地、 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桐柏山、大 防沙治沙、XX县区植被恢别山和武陵2011-2015100.00 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武汉城市圈2绿色生态网络与生态屏障建设工程长江经济带及骨干交通3绿色生态景观长廊建设工程 三峡库区生4态安全体
15、系构建工程山等广大地 区 武汉城市圈新建各县(市、区)新建 全省XX县区、巴新建东县、夷陵区、XX县区等地区 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工程措施,构建华中华 南生态屏障。 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 荒山造林、血防林、湿 地保护、环“一江两山”等工程措施,对在武汉 城市圈开展生态建设。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荒山造林、血防林、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环 “一江两山”等工程措施,对长江经济带及骨干交通积极开展绿色生 态景观建设。 结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 长江防护林建设、生物 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 措施,构建三峡库区生 态安全体系。 2011-201550.002011-2
16、01564.50 2011-2015100.005南水北调中线植被恢复新建 通过实施XX县区植被恢复与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林带建设、XX市有关 长江防护林建设等工程2011-201550.00 工程 神农架金丝6猴保护与繁育基地建设工程 现代林业科7技产业园工程建设项目 8森林经营工程 工业原料林9基地建设工程 县市 神农架自然新建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新建全省 新建全省60个县(市、区)新建全省50个县(市、区)措施,积极恢复项目区植被,改善项目区生态 环境。积极探索金丝猴生理习性,开展金丝猴保护与繁育基地建设。 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森工、木本油料、生物质能源、中药材等现代林业产业园区
17、,五年内建 设一批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以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为原则,积极开展低效林改造,实施中幼林抚 育措施,加强森林经营,增加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项目建设总规 模130万公顷。利用宜林地、荒滩、“四旁”等地块,发展杨树 速生丰产林等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总规模100万公顷。 2011-2015 2011-2015 2011-2015 2011-2015 90 140 10010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工新建 以油茶、核桃、板栗、柑橘、木本药材等经济全省50个 树种为重点,建设优质县(市、区) 2011-2015100 程 11生物质
18、能源林建设工程 重点生态公12益林保护工程 13碳汇林业建设工程 林木种苗和14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15林下经济建设工程新建全省部分县(市、区)新建 全省 新建 全省 新建 全省新建 全省高效经济林基地65万公 顷。 按照生物质能源“十二 五”规划,开展生物质 能源林建设。建立全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加大投资和补偿力度,提 高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和建设管理水平,增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生 态防护功能。开展碳汇造林专项规划,并依据规划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碳汇造林工程建设;开展碳汇林业计量监测 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探索推进碳汇资产市场的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碳汇林
19、业示范区 活动。 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确保优质种苗 供应为目标,大力发展 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 地建设。 结合现有技术较成熟的林下食用菌、林下药材、林下花卉、林下蔬菜、 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模 式,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逐步带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2010-20152011-20162011-20152011-20152011-201630 95 10 15 7 16湿地保护和新建全省 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建设,扩大 湿地保护面积。规划湿2011-201525.00 恢复工程 野生动植物17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森林城市和18绿色家园建设工程新建全省 新建全省 地保护
20、面积达到85万公 顷。 进一步完善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能力,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保 护管理体系;重点实施一批物种拯救工程,到2015年,全省自然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7.53以上。 以武汉城市建设圈以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建设重点,以城市外环和内环绿化带为主体,创建国家级、省级森林城市,同时通过身边增绿、乡村绿化、庭院绿化等措施建设绿色家 园。 2011-20152011-201555 6019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新建全省 一是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打造生态文化宣传展示平台;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设纪念林基地,四是创建我省林业行业精神文化体 系。 2011-201520 20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工程新建全省 在湖北“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站的基础上,辐射全省,构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为林业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 供数据支撑。 2011-201510第16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