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专题党课讲稿2篇文:坚守底线,廉洁从政,以忠诚担当的干劲加强队伍党风廉政建设与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2025年专题党课讲稿:坚守底线,廉洁从政,以忠诚担当的干劲加强队伍党风廉政建设
同志们: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党风廉政建设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正在开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 通过扎实开展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锤炼坚守底线、勤政为民的党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下面,我围绕以忠诚担当的干劲加强队伍党风廉政建设,给大家上一堂廉政专题党课。
一、不断提升思想境界,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群众意识、 责任意识、自律意识
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的政治立场,以“严上加严、 实上更实”的态度强化党性锤炼,自觉维护党纪法规的权威, 坚持依法依纪办事,严守纪律底线。要自觉加强对党章等党规党纪的学习,切实把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努力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执行者、践行者和维护者,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每项工作抓好抓细抓实。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担当作为精神。担当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作风,是做人之本,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敢于担当就要在工作中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要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我们的基层干部真正做到敢于担当,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要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困难面前敢负责,而不是考虑自身得失、畏缩不前。基层干部要敢于担当,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以求实、务实、落实的优良作风,勤政廉政,艰苦奋斗、奋发有为,要时刻胸怀全局,顾全大局,服务大局,维护大局,进一步牢固树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理想信念,敢于并善于担当,要迎难而上,在艰苦奋斗上做表率。
第二,严于律己,守住廉洁自律底线。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线。清正廉洁,是党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的期待。一个党员干部,如果不能保持清正廉洁,就难以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也难以担当起引领国家发展的重任。尤其是在当前反腐倡廉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只有坚守廉洁自律底线, 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干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有严格的纪律观念,更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始终如一地坚守廉洁自律底线。为了更好地守住廉洁自律底线,我们需要从制度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要深化政治巡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推进信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干部的道德修养和法纪意识,增强他们守住廉洁自律底线的自觉性。
第三,摆正位置,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摒弃以“管人者”自居的不良心态,主动接受监督,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力所能及作出一些成绩、干出一番事业,真正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实现人生价值。党员干部既要正确认识权力,还要正确行使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 用好了可以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用不好就会导致人生悲剧。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 自觉接受监督,坦诚面对群众的批评和意见,时刻用党纪国法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 始终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二、不断提高道德修养,通过慎初、慎独、慎言加强自我修炼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以求实、务实、落实的优良作风,勤政廉政,艰苦奋斗、 奋发有为,要时刻胸怀全局,顾全大局,服务大局,维护大局, 进一步牢固树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理想信念,敢于并善于担当,要迎难而上,在艰苦奋斗上做表率。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接受考验。在诸多的考验中,最重要、最重大的是政治上的考验。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的清醒来源于系统的学习、深入的思考、丰富的实践。如果不注重自身的理论武装、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政治上不合格,其他方面也就谈不上合格。因此,党员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警醒的能力。我们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时刻充满干好工作的激情和活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价值观纷繁出现的时代,这样那样的诱惑不断的向我们"招手”,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我们越要经得住诱惑。不断加强学习,注重自我修养。要始终不骄不躁、谦虚谨慎、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要扎实工作,淡泊名利,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升迁,以豁达的胸怀处理得失, 以奉献的精神服务社会。
第二,坚守纪律规矩,自觉树立表率。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目标任务,认真履行,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将纪律和规矩体现到履行岗位职责中,体现到日常生活中,做经得起考验的合格党员。自觉服从组织领导, 遵守组织纪律,维护班子团结,讲实话、摸实情、出实招、实事,想一切问题、做一切决断都要站在群众立场上,慎用权力, 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在讲道德、有品行方面做表率。要切实加强道德修养,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坚持不懈地修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着力培育良好家风,做到品格合格。
第三,强化三慎修炼,提升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了第一次,就掌握了主动, 就能在各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年轻党员干部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容易逐渐放松自我要求,淡化自律意识,面对各类诱惑,如果抱有侥幸心理,迈出第一步将一步步陷入罪恶的深渊,“一失足成千古恨”。慎独,就是独处时和有人监督时一个样,既要管好“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和生活,更要管好“八小时”以外远离组织、无人监督时候的工作和生活,自觉地按照规则行事,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没有监督一个样, 不越“红线”,不犯错误。慎初,就是面对千般诱惑、万种笼络时,要防止发生“第一次”的沦陷,把好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不可心存侥幸。慎终,就是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切不可在面临退休时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把一辈子的气节操守丧失殆尽。有一种说法叫"59岁现象”,就是说少数干部即将面临退休,为保障退休后有个好的生活,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在退休前大捞一把,没想到东窗事发,没有安全着陆。清廉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必须做到始一自终,永不变色。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三、不断规范自身行为,通过把握家庭关、 岗位关、廉政关守牢廉洁底线
党员规范自身行为,是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党员要时刻以党的宗旨和党的纪律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的各项规定,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威信。只有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章程和党的纪律,坚守为民宗旨,服从党的决定和安排,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模范。希望每一位党员都能铭记党的宗旨,牢记党的使命,做到合格的党员,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第一,严格遵守党的章程和党的纪律。党的章程是党员行为的根本准则,党员应当自觉遵守党的章程,不得有违背党的宗旨和原则的行为。同时,党员要遵守党的纪律,不得违反党的各项规定,不得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不得有损党的形象和威信。只有严格遵守党的章程和党的纪律,才能确保党员的行为合乎规范,为党和人民作出应有的示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加强纪律建设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强化经常性纪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纪律意识, 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第二,坚守为民宗旨, 关心群众,勤政廉政。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干部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永葆初心和使命,才能以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忠诚于党、奉献于国、服务于民。工作中,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听取群众的声音,找准工作的定位,办群众之盼、纾群众之愁、解群众之急,真心真情为群众办实事。面对群众,党员干部不要光等着群众来找你,要主动联系群众,关心群众,主动担当,解决人民群众的小事、难事、急事。工作中,多听多看多想,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主动送“服务”,主动送“温暖”,勇担当、善作为,不让群众闹心、费心、担心、疑心,让群众省心、放心、安心,提高为民服务质量,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践行人民群众路线。
第三,规范自身行为守好三关。党员干部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守好政治关,权利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清正廉洁是我们党员干部必须保持的政治底色。党员干部应该做到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首位。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赶考。我们必将在风雨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变局中开新局。当好时代的答卷人,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要砥砺前行,脚踏实地,要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服务人民,更要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信念奉献人民。要从实处谋划,、向小事用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以此为行动指导为建设美丽新中国添砖加瓦。要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标准要求自己, 以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精神践行“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要求。正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拒绝当一名“跑步机”式的干部,改变原地踏步的状态, 真正做到“向前跑”“往前跑”脱离“跑步机”,彻底根除党员干部“忙而不干,跑而不前”的形式主义,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担当起党员干部的责任。
贪腐是党员干部的前车之鉴,敲响廉政警钟,时刻提醒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我们要传承弘扬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创业精神;不断提高自我思想政治素养,提高道德品质修养;端正自我,保持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品质,严格遵守纪律规矩, 带头严于律己,时刻自重自省,坚决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守住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2025年专题党课讲稿: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同志们: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是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我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落实到位。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一、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审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明确了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远意义。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我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将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能够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减少对经济带来的影响,确保即使出现极端情况,我国经济也能基本正常运行,保持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国内循环的畅通无阻。当前,国内循环仍然存在部分领域行政配置资源过多、劳动力和土地等传统要素市场化改革、人才和数据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壁垒等问题,客观上制约了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提升。这些问题是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的系统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地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必须通过系统性深层次改革来完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我国参与国际循环能够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推动国内大循环不断升级,涉及各类要素、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循环和国内大循环之间的高效跨境自由流动。这就要求我国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好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开放不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内开放。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是促进国内大循环高效畅通的重要条件,各地只有突破自我发展的“小圈子”,融入国家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市场联通设施、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市场监管体系,才能推动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流动。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必然要求。当前,以深圳、上海浦东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对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错综复杂,越需要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以更深层次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客观上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对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体制机制进行深层次改革,培育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 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看到,这一过程必然要求面向全球引入一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质高端要素, 借鉴学习其他经济体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也必然要求我国在推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领域深层次改革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高水平开放的能力和水平。对接或超越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规则标准,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内国际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才能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中,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各类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顺畅流动并集聚, 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跃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新征程上高水平开放展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更大范围, 既包括传统边境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领域和国际高标准规则的对接相容;既包括对外开放, 也包括对内开放,更加注重开放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二是更宽领域,我国在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的同时, 不断拓展深化服务业、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三是更深层次,我国在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性、结构性安排,积极主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就是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基础上,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原则,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各地区各单位各方面必须加强协同、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拓展深度,在关键处落好子起好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形成新征程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各地区各部门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改革的事项都在有序推进,改不动的大部分都是牵扯利益多、难度大、风险高的事项,单由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难以顺利推进、取得全面成功。这就需要下大力气凝聚全国人民共识,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在更高起点上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发挥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平台试点探索先行示范作用,协同推进“啃硬骨头”“涉险滩”事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已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在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下设70个片区,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抓手,积极探索、 投石问路,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 《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对制度型开放和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的改革涉及面广泛,有些还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强化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优势,明确各部门的主体责任,及时跟进可落地的配套改革举措,聚合协调推进改革的正能量。
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增强经济活力,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把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开放作为优先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人才是第一资源,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也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其他生产要素可以依附的重要载体。从改革的系统工程理论来看,推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以及教育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开放, 需要大力推动科技同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以高素质人才跨境自由流动为重点完善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畅通三者良性循环,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 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以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抓手,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激发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整体效应。
着力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当前需要统筹的两大战略任务, 一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二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抓紧健全极端情形下的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 另一方面,要以高水平开放为目标,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 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种新兴技术,积极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提升各级政府整体监管能力水平,加快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