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28讲第九章资源节约及科技文化发展与专项规划(一)(2010年新版).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729183 上传时间:2025-0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8讲第九章资源节约及科技文化发展与专项规划(一)(2010年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28讲第九章资源节约及科技文化发展与专项规划(一)(2010年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资源节约及科技文化发展与专项规划 【内容提要】 1、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2、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 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4、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大纲要求】 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 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内容精讲】 第一节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一、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一)能源消费特点 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②优质能源比重上升,石油安全不容忽视; ③工业用能居高不下,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④生活用能有所改善,用能水平仍然很低。 【2009年真题】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的主要特点有()。 A.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B.优质能源比重上升,石油安全不容忽视 C. 优质能源比重下降,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D.工业用能居高不下,结构调整任重道远E.生活用能有所改善,用能水平仍然很低 【答案】ABDE (二)能源利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能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 1.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小。 2.节能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 (1)单位产值能耗高。 (2)单位产品能耗高。 (3)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低。 (4)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高。 (5)能源效率低。 (三)节能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 二是节能法律法规不完善。 三是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 四是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新机制。 五是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 六是节能监管和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滞后。 二、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形势 一是能源约束矛盾突出。 二是环境问题加剧。 (二)任务 节能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的现实选择,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三、节能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法治为保障,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健全法规,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宣传,加强管理,逐步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能的机制,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遵循原则 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坚持节能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 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三)节能目标 (1)宏观节能量指标:到2010年每万元GDP(1990年不变价,下同)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25吨标准煤;2020年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54吨标准煤。 (2)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2010年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2010年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汽车、电动机、家用电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宏观管理目标:2010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 四、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一)重点领域 1.重点工业 电力工业。大力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 钢铁工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新建、改扩建工程的能耗准入标准。 有色金属工业。 石油石化工业。 化学工业。 建材工业。 煤炭工业。逐步淘汰技术落后、效率低、浪费资源严重和污染环境的小煤矿,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实现高效高产。 机械工业。淘汰落后的高能耗机电产品 2.交通运输 公路运输。 新增机动车。 城市交通。在大城市建立以道路交通为主,轨道交通为辅,私人机动交通为补充,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城市交通模式;中小城市主要以道路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为主要发展方向。 铁路运输。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实现铁路运输以电代油 航空运输。 水上运输。 农业、渔业机械。 3.建筑、商用和民用 (1)“十一五”期间,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供热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居住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按热表计量收费在各大中城市普遍推行,在小城市试点。结合城市改建,开展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大城市完成25%,中等城市达到15%,小城市达到10%。 (2)推广高效节能家用及办公电器,降低待机能耗,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3)推广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及电子镇流器,减少普通白炽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实施照明产品能效标准,提高高效节能荧光灯使用比例。 (二)重点工程 (1)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 (2)区域热电联产工程。 (3)余热余压利用工程。 (4)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十一五”期间电力、石油石化、冶金、建材、化工和交通运输行业通过实施以洁净煤、石油焦、天然气替代燃料油(轻油) (5)电机系统节能工程。 (6)能量系统优化工程。 (7)建筑节能工程。 (8)绿色照明工程。 (9)政府机构节能工程。中央国家机关率先试点,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在2002年基础上降低10%。 (10)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通过实施上述十项重点节能工程,“十一五”可实现节能2.4亿吨标准煤(含增量部分),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五、保障措施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包括十个方面: ① 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 ② 制定和实施统一协调促进节能的能源和环境政策; ③ 制定和实施促进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 ④ 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 ⑤ 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 ⑥ 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⑦ 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 ⑧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⑨ 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 ⑩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规划实施。 第二节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五”成就 “十五”期间,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的确立: ①用水观念发生深刻转变。 ②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法规政策和节水标准逐步完善。 ③节水改造和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④用水效率不断提高。 ⑤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稳步推进。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面临的形势 (1)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2)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3)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低。 (4)部分区域水污染严重,水生态与环境形势严峻。 (5)由于持续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北方大部分地区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严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够。 (2)促进节约用水的法规体系不完善。 (3)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4)节水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及推广力度不够。 (5)全社会节水意识亟待加强。 二、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体系,综合采取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等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相协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2.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协调发展。 (2)坚持制度创新,规范用水行为。 (3)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共同参与。 (4)坚持节水减污,促进循环使用。 (5)坚持科技创新,促进高效利用。 (6)坚持统筹规划,加强分类指导。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 1.建设目标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 (2)农业节水目标:到2010年,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左右;农业亩均灌溉用水量比现状减少10~20立方米,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的情况下新增灌溉面积2000万~3000万亩。 (3)工业节水目标:到201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以上;高用水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用水量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型企业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4)城市节水目标:到2010年,基本完成对运行超过50年以及老城区严重漏损的供水管网的改造,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 2.主要任务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以及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具体包括: ① 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 ② 完善节水激励政策; ③ 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 ④ 对水资源短缺地区要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控制需求的过快增长,通过节约用水和提高水的循环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⑤ 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 ⑥ 加大力度推进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 ⑦ 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⑧ 逐步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 三、总体布局 (一)规划节水量 根据对各地区节水量和可供水量的研究,到2010年,通过规划的节水措施约可减少年需水量690亿立方米,将外延式发展情况下7340亿立方米的需水量降低到6650亿立方米,届时供需缺口可从现状的350亿立方米降低到220亿立方米,在基本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及退减部分挤占的河道湖泊生态用水的同时,有效缓解部分地区的供需矛盾。 (二)区域重点 总体而言,北方水资源紧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行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以水定发展规模;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要从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向重视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转变,要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控制单位产品和服务的取水量,严格控制废污水排放。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特点,各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 ①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该区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分布不均,北丰南欠,东多西寡,人均水资源约1400立方米。辽河流域和辽宁沿海城市群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超采和海水入侵等问题突出,是该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②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6个省(市)。该区人均水资源仅35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地区,现状用水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已成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③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 西、湖北和湖南7个省(市)。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水质型缺水、水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已危及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④华南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4个省(区)。华南沿海地区总体上水资源丰富,但部分地区季节性缺水严重,珠江三角洲水污染问题突出。 ⑤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5个省(区、市)。该区多属高山与高原,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难度大。重庆市、四川成都平原、云南滇中地区是该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⑥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6个省(区)。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目前已有一部分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突出。内陆河地区和黄河宁蒙地区是该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8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