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一些古文的整理.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727452 上传时间:2025-01-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些古文的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些古文的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称《诗》或“诗三百”,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 中国现实主义诗风的源头。 在艺术上,《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问题:对伊人的理解,结合谈谈诗歌的主题 “伊人”其实是一种象征,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诗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超越与象征--这里主人公所要追寻的对象由于不确定而似乎不再是具体的人物,而成为一种具有巨大覆盖面的美好的事物。这种追寻,也可以看作是对美好事物的追寻。 诗意解读几种 1、讽刺说: 汉代《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 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2、诗意不定说: 宋代朱熹作《诗序辨说》指斥《毛诗序》穿凿附会,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3、求贤说: 清代学者姚际恒:“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4、怀人说: 清代学者汪凤梧:“《蒹葭》,怀人之作也。秦之贤者抱道而隐,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以蒹葭起兴而怀之,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庶几一遇之也。……” 是一首描写主人公怀友访旧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 5、求爱说: 近代学者余冠英:“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琼瑶《窗外》主题曲《在水一方》爱情诗歌。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翻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主题句是“where is she so sheen”。 6、朦胧诗说: 陈子展:“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 林兴宅:“《蒹葭》所表现的企恋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的象征。”“伊人”象征着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及,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构成了审美的境界。 当代作家韩少华:“也许,我所企慕的文学中的美质与佳境,正如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楚文化的艺术: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楚辞》浪漫主义风格,美政”理想:“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山鬼》用象征手法写自己人格。(海霞姐木有要求) 《楚辞章句》所载共二十五篇:记《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予指湘君)。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陌上桑》 第一段:如何表现罗敷美貌: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环境美来烘托)。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采桑工具之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头上珠饰、服饰之美)。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侧面描写)。 写罗敷的美丽采用的主要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诗中的侧面描写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罗敷的形象鲜明、突出。 看课后简析:(ppt)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颇为深刻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女子,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本篇的主人公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全诗详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 《古诗十九首》 古诗:魏晋以来人们对从汉代流传下来的那些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定的文人五言诗的泛称。 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收录汉末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十九首》。自此,“古诗十九首”成为专有名词,代表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及成熟。  大约为东汉末年一群无名文人所作。南朝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咏史》左思两晋时代的门阀制度: 西晋著名文学家。作品背景:两晋时代的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借咏史以咏怀,托古讽今,借古人古事抒写自己的怀抱与不平。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登池上楼》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对应。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颜色美、动态美、生机美。 变:听觉美:禽鸟声音变化→鸣禽种类的变化→季节的变化 课后简析: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的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的鸣叫。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和谐升级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离自然(久病之后)后突然重逢的欣喜。“造语天然,情景可画,有声有色”。造语清新、对偶工整。 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王若虚《滹南诗话》 《西洲曲》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结合曲子谈谈南朝民歌艺术特色: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委婉缠绵、清新自然。(2) 双关隐语。丰富联想,含蓄委婉。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3) 托物抒情(4)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朝民歌的内容:男女恋情的情歌。 《西洲曲》读讲 1、 题解:情歌。季节变换,深切思念。情调缠绵悱恻,隐约朦胧之美。 3、艺术特色 (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一折、一穿、一梳——随意,痴心,思念之深心境。“露”——急切、害羞少女情怀。 “开……莲”——焦急之情,无法抑制。掩人耳目,借故出门采莲。 巧妙刻画微妙心理,爱情赤诚之心。 (2) 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吴声歌《子夜四时歌》)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 “莲心”即“怜心”。“彻底红”:红得透彻,赤诚坚贞,语意双关。“飞鸿”:鸿雁可传情, 却没有传来情人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 “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折梅”,穿“单衫”, “伯劳飞”, “采红莲”, “弄莲子”, “望飞鸿”。季节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充满感情。 (4)蝉联而下,巧“接字”钩接(又称连珠格)的修辞手法。 环环相扣,接字成篇,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5)抒情声情摇曳。情深、情痴。 “声情摇曳而纡回” (《古诗归》) “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古诗源》)。 音节和谐流畅,四句一韵,节奏迂徐、委婉,与诗风协调一致。形成一种回环婉转的旋律,造成特殊的音韵之美。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逐句分析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点题:着力烘托明月之夜海上涨潮时分之总体景象、气势 诗人视野由江到海,由近及远。诗一开始先点出春、江、月三字,但“潮水连海平”,已经把江与大海连接起来了。“平”字,言春江水势浩大,入海处江面宽阔,大海涨潮又返涌入江口,于是海江相连,水面与海岸、江岸齐平,江海一体,写景极壮阔。 海上明月共潮生:此处不用“升”,升起,只能指明月,不能指海潮; 用“生”,言生成,出现。明月的出现与海潮的出现相互映照、相互烘托,共同生成了一种奇特阔大的景象。而且,“生”字更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给明月和海潮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滟滟,水面闪光,水波漫溢之貌。随波,实际上是写月逐渐升高,月光随海波扩展、海波随月光涌动。千万里:诗人借助想象力,使视线由海面随江面向极其广阔的空间扩展。然而,“千万里”仍然不足以言其阔大,又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感受。 “何处春江无月明”,既言月光普照,又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感受。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特写手法,多角度渲染、衬托月夜之皎洁 芳甸,遍生花草的平野。月光投射到芳甸中花草林木的枝叶上,仿佛撒上了一层雪珠儿。由远景到近景的流动性特写,以小见大。以局部的特写、以月光下花草枝叶那种奇妙的视觉效果,衬托月光的皎洁。画面构图是从扩大的面聚焦到宛转的线,再到点(芳甸,花林枝叶上的雪珠)。 空里流霜不觉飞:空,言月光之皎洁、水天之澄澈。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下雪一样,所以常说“飞霜”;又因为霜随月光泻下,所以称为“流霜”。这还是反复描写月光之晶莹可爱。 汀上白沙看不见:汀,水边平地、小洲。在如此皎洁的月光下,月光与白沙相互映照,不可分辨。这也是映衬手法。一写上(空里),一写下(汀上)。天地上下一片洁白,似乳汁、若白沙、如梦乡,一切都净化了,最能使人伤感,使人作深邃的人生哲学思考,所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段。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由中天孤月引发出时空无限之思考 时间推移,月到中天更加皎洁,江天一色无纤尘,唯见孤月一轮(月圆如车轮)。 这似乎是一个天真而幼稚的问题,也是个永无答案的设问。但古今诗人、思想家、哲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短暂的人生如何寄托于无穷的时空中,这正是过去和未来所有诗人、思想家要永远探询和苦恼的问题。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疑问转为感慨,运用议论手法 个人之生短暂,但循环延续之人类却无穷;人生变化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而在人的眼中,江月却永远不变。 江边空中之孤月,年年如此,俯视人间,好像在默默地等待着什么人,江中流水随时光默默逝去,如孔子之感慨。 此两句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联想到思妇的期待。 5、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过渡段:人生本来酒短暂,更何况大半时光相别离? 以一片白云飘荡而去,自然联想到游子的飘荡。浦,水口,江水分叉之处,当然也是商旅之人乘舟分道远去之处,加上浦口浓茂的枫叶更增添了离愁别恨。 扁舟,小舟,游子乘着一叶小舟四处飘荡。楼上佳人本来已经愁绪满怀,偏又加上明月满楼。真所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上句泛指游子,下句泛指思妇,两地相思,一种离愁。以问句领起下一段,因为游子、思妇太普遍。 6、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由普遍聚焦到个别,专借思妇之情烘托人生短暂,时光易失 用曹植《七哀》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月徘徊:缓慢移动,若有所思,实乃楼上人长夜难眠时的独特感受。“应”,想必,猜想同情之辞。明月偏偏照在离人的梳妆台上,更加恼人,因为“女为悦己者容”。 玉户,闺阁之门。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洒在捣衣砧上,拂拭而后它又来。月本无情,此乃强化思妇心理感受,类似李清照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从思妇强烈的心理感受着笔,进一步抒发相望而不得相见的愁思 两人异地共望一轮孤月,却千里阻隔难通音讯,彼此的声声呼唤无法听到。思念至极,忽发痴想:愿意追随着月光得以照见你的身影,投入你的怀抱。 天高地阔,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善于深水潜游的鱼龙也只能使泛起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面前。 8、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写梦中的愁怨,极言思念之迫切 潭,江湾静而深之处,闲,闲愁。李清照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地闲愁。”大好春光,花容月貌,都付于不尽流水。苦苦思念中,春光又过半,你还是不见归来。由思而生怨。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江水不停地奔流,时光不惜地逝去,又一个不眠之夜就要过去,月落西天,连借月光寄托相思之情也不可能了。梦境与现实都是如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9、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夜将尽,相思无限 天已快亮了,西沉的明月渐渐掩藏在海雾之中。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各自代表天南地北,相距千万里,故曰“无限路”,离别相思之人相距遥远;然而,越遥远就越思念。 既然相距千万里,能有几人乘着今晚的月光归来呢?摇情,落月晃动,江水摇荡,思妇泪眼朦胧,满怀愁情随落月、江水而摇荡,充满了浩淼无边的江海,充满了倒映入江的密林。 诗歌以月升开篇,以月落结束。但最后一句情景交融的诗句,使离人的愁情更加浓重,余味无穷。 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全诗先写了景物美,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再写哲理美,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最后写情感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诗中春江月夜的美景、江畔月下的沉思、因月而起的情思,贯穿全文的是一“月”字,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 这首诗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与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和思妇的同情心扩大起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迷离的艺术氛围中,整首诗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读者去探索其中美的真谛。 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 情感意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空间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时间意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萧萧》沈从文 艺术特点: 1、小说散文化、诗化。 2、风俗描写、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 3、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4、小说结构简洁、平实而又富于变化; 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 5、浓浓的地方色彩,淡淡的时代投影。 “女学生”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女学生。当时在兵荒马乱之日,读书人寥寥无几,更别提女学生了。作为乡下人,都对女学生这个概念懵懵懂懂。在他们眼里,所谓女学生,就是“不做事,整天玩,可以随便与人睡觉“。让人羡慕天之骄子与这种形容画上等号,不由得有点让人啼笑皆非,可这也看出乡下人对于这个群体的轻蔑与暗地里的些许歆羡。虽然萧萧被大家捉弄,说要让她当女学生时,她大叫”我不作女学生“,可后来梦见与女学生们并排走路,可见她对于这个群体的憧憬。她们不循规蹈矩,出着超出常人能够理解的手牌(比如不留辫子,身穿洋装,以及被夸张化了的娱乐生活),暗意这对于传统制度的反抗与挣扎。通过对萧萧在闯祸后想加入女学生们的描述,沈从文是否在暗示,教育是开蒙智慧,铲出愚昧的金钥匙;只有教育才能使人突破数千年来传统道德对于我们的约影响。然而,这个群体却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纯朴世界格格不入,而且两者绝无结合可能。在道德的约束下,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学生们不见得像乡下人们一样,接受得了这个荒谬的事件。或者,沈从文在暗示,教育已经无法拯救人们传统的愚昧,只有心无杂念,拥有朴实农风的乡下人才能看开一切,这一切沈从文并没有明确地从书面转达给我们,而是要靠我们自己推测与理解 Ppt:1、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小说的张力),与萧萧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对比,她们暗示着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2、应该还有隐含着一种沉痛与疑问,封建根深蒂固,庄稼人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却又有质朴的生机。而“女学生”出现于庄稼人的笑料里,给我们一个反省。他们对新事物的愚昧无知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认识,这也从某个层面反映新文化浪潮没有深入到农村,忽略了农民这一群体。教育使人脱离蒙昧,从而人能够对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对抗的能力,这同样适用于农民。3、带来对童养媳制度、对女性地位的沉思。 一种轮回中新的变数 “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哪,毛毛,看,花轿来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1957年新的结尾) 《燕歌行》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旌(jing)旆(pèi)逶(wēi)迤(yí)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ù)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jì)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 “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 1、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 2、诗风相近 战败的原因:1、出师不可一世2、将军荒淫轻敌3、士兵痛苦(1)相思之苦(2)环境艰险 主旨:颂扬战士,讽刺将领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勇敢、献身,讥刺冒进贪功的汉将。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将军腐败无能,古今对比加强讽刺 。 表现手法:鲜明的对比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征夫思妇,错综相对,加深离别之苦。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苦难与崇高的对比,加强讽刺。 注释: 横行:纵横驰骋,扫荡敌寇;非常:特别,格外;赐颜色:器重,厚加礼遇;逶迤:连绵不断的样子;身当:身受;恩遇:皇帝的恩德和优厚待遇;恒:常常,总是;寒声句:夜晚军营戒备森然,寒风中不是传来刁斗的声音;刁斗:古代军中值宿巡更时敲击的铜器,白天用来煮饭。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 重叠,长句式的作用: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一触即发、发不可止。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心情苦闷转到朗爽。 3、“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分写主客双方,自比小谢,流露出自信。 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飞动健举, 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抽刀断水”,力图摆脱精神苦闷。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摆脱烦忧的出路。 情感: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洒脱。 注释: “蓬莱”二句: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自己的诗歌像小谢一样清新秀发。蓬莱文章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小谢:谢眺。 散发弄扁舟:避世隐居。古人束发戴冠,散发即脱去簪缨,不受约束之意。弄扁舟,驾小舟返游于江湖之上。《史记.货殖列传》:“范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盛唐诗歌: 山水诗、边塞诗、李白 1、 雄健的风骨、高远的意境、天然的自然美。 2、多样的风格和流派。 “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3、诗歌形式多样。 “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3)。 殷璠“神来、气来、情来”。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生平:1、漫游时期2、长安时期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漂泊西南时期 内容:1、早期作品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关心时事,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萧飒哀残;悲哀中有热烈。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眼前景: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心中情:阴沉压抑、动荡不安。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开”字双关:菊花开,泪眼随之开;“系”字双关:船停系不发;心牵系不忘故乡。 “孤舟”: 漂泊流浪的意象物。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捣衣声:单调悠长增添愁绪;“催刀尺”、“急暮砧”:焦急、忧伤 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浓烈的悲剧意识;顿挫,对悲剧意识的超越。 《浣溪沙》晏殊,字同叔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情感:伤春怀人。去年不再,人事不同,无可奈何。 蕴含哲理:“夕阳”、 “落花” :流逝难返的意象,象征年华的流逝和爱情的失落,体现对时光迫促、生命有限的体悟。重现中的变化、消逝中的重现。 基调:闲静中淡淡的寂寥、惆怅与哀愁。 《踏莎行》欧阳修,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境。) 内容:离情相思之情。上阕: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阕:思妇在家室的离愁。 艺术手法: (1)托物兴怀 梅(以梅寄相思)、柳(柳象征依依不舍之情)、草(草牵动离愁别绪) 乐景哀情,寄寓离情别绪。 (2)巧于设喻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以不断之春水写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刻划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3)逐层深化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思绪的缠绵深切。 “楼高莫近危栏倚。”---行人对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危楼”、“阑干”,暗示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注释: 候馆梅残:《太平御览》卷九七O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用此典故,以寓相思之情。候馆,旅馆。 草薰风暖:语本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熏,香气;征辔:出征之马的缰绳;辔:马缰。 《定风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把儒、释、道有机结合起来。 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1、改革派当政时(宋神宗、王安石)1069年,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咏桧》 2、保守派当政时(高太后、司马光)1085年,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3、新党当政(哲宗)1093年,广东惠州——海南儋州 4、宋徽宗即位1100年宋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次年,病逝于江苏常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词作于谪居到黄州第三年(元丰五年 1082年)的春天。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外物不足萦怀。吟啸,吟诗长啸。闲庭信步,气度从容,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轻” 主要指心情轻松。 3、一蓑烟雨任平生。---退隐于江湖。烟雨 :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胡云翼《宋词选》)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1、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在逆境中看到曙光,旷达 。 2、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感悟和反思:“归去”并非外在 “身”的退隐,而是内在 “心”的退隐。 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 心态平和宁静。 艺术表现特点:写眼前景,想心中事,隐喻寄托。眼前景(自然风雨),心中事(政治风雨) 人生哲理、处世态度: 遇祸不惊,气度从容,笑对苍茫。超然得失,不牵忧乐,冲淡平和 。 《永遇乐.元宵》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一连串的变故 (国难、家愁、情愁),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 《永遇乐》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悲凉的生活。 1、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三个疑问句的作用: 晴朗的元宵,人在何处?---孤身流落 春色很浓,而春意知几许?---垂暮之年 元宵佳节岂无风雨?---世事难料的疑惧心理。 飘泊者饱受创伤的心灵,晚年的心境 。 2、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三五原指农历十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是富贵人家享有的;济楚指整齐端丽。 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 3、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今昔对比。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词坛飞将军”之称 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派。 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 这首词作于任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借登临之际而抒悲愤。 上片写景抒情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 水:阔达气势,秋季特点。山:“献愁供恨 ” ,移情及物。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3、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闲置身旁,无处用武,烘托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干拍遍::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显现出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愤恨。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直抒胸臆,选用典型意义的动作,抒发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下片直接言志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晋书·张翰传 》) 三国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叫他睡下床。刘备说: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三国志·陈登传 》) 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像张翰、许汜,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2、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言语 》,桓温北征,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可惜时光逝去,人和树木一样愁风愁雨苍老了。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 。 《长恨歌》白居易,字乐天。 前期,“兼济天下”,写下了七十五篇“对策” ,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喻诗。 后期,贬为江州司马使他向佛道思想靠近。自号香山居士。七十五岁时卒于洛阳。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馀首。 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 是情感的核心。恨是遗憾、悔恨、沉痛。 第一部分:皇帝重色, 杨氏得宠,鸡犬升天。——恨之内因 第二部分:杨女之死——恨之直因,皇之长恨 第三部分: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 (1)讽喻说 a、讽刺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 第一部分反复渲染讽刺,暗示。迷色误国是安史之乱的根源。 “汉皇重色思倾国”,揭示了故事的悲剧。 b、对绵绵长恨的描绘,突出双方的悲苦,曲折讽刺荒淫误国而终尝苦果。 (2)爱情说 刻骨铭心的爱情,永难消解的长恨 a、极力铺写玄宗的寂寞伤感的情怀。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凄凉与落寞。——悲景烘托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山”青” 水“碧”——乐景哀情;行宫月色,雨夜铃声——哀景哀情  3、“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乐中写悲,愈见情悲。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白日,物是人非。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夜晚,情思萦绕难以入睡。 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寻觅和黯然神伤。 b、杨妃成为净化了的理想女神 1、“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容貌娇美似梨花,泪珠晶莹如春雨。天生丽质和涕泪愁容的万种风情。 2、“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托物给玄宗,又重申盟誓。忠于爱情,矢志不渝 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对美人不幸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 (3)双重主题说 对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明显讽刺,对爱情悲剧赋予深切同情。 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大堰河》、《向太阳》、《北方》等,“中国诗坛泰斗”。 解放前,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时局的严峻、心境的沉重和天气的寒冷 第一部分(第1节):悲怆凄凉的情境。(全诗的基调 ) 第二部分(2-5节):个人与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 第三部分(6-8节):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忧郁。 (典型) 第四部分 (9-11节):战争带来的苦难之深重、漫长。(概括) 第五部分(12-13节):对祖国的爱和忧虑。 全诗表达了诗人侵略战争使人民蒙受的苦难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思想内容剖析: (一)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渲染忧郁的气氛 2、选择典型的形象 (二)诗人把自己与人民维系在一起,把苦难写得更深刻真切。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表现了诗人的赤子情怀,对祖国和人民深厚、真挚的爱,期望中华民族在危险时刻站立起来。 没有灯光的晚上暗喻旧中国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温暖表示深挚的爱,一种力量。 写作特点: 1.形象鲜明,富有画面感。 (1)冒雪赶车的农夫-----无家可归  (2)乌蓬船里的少妇-----死亡的恐怖  (3)家中年老的母亲-----“不知明天”如何  (4)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向天乞援  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呈现出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 2.运用多种手法 (1)象征手法。“雪” “风”、“寒冷”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雪”:战争、灾难,“风”、“寒冷”:当时中国环境的险恶。 (2) 反复手法,“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出现四次,是贯穿全诗的线索,突出主题,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清新自然,具有节奏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