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易經》的兩面性:筮占與義理
林義正主講
演講大綱
一、《易經》是怎樣的一本書?
二、筮占面向:提供消解憂患與疑難之方。
1.《繫辭下傳‧第七章》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2.《繫辭上傳‧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3. 《繫辭上傳‧第十一章》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4. 《繫辭上傳‧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第九章〕
5. 如何定爻象:有朱子之成卦法,以掛扐法為之,一般以過揲法為之,其實兩 者一致。
朱子掛扐法
通行過揲法
依
掛
扐
各
第一變
第二變
第三變
掛扐數 除四之商
數
性
爻
性
掛扐總數
依
掛
扐
過
餘
數
揲
四
爻
性
商
五
四
四
1
1
1
奇
奇
奇
老陽
13
之
36
9
老陽
之
五
四
八
1
1
2
奇
奇
偶
少陰
17
餘
32
8
少陰
奇
五
八
四
1
2
1
奇
偶
奇
少陰
17
數
32
8
少陰
偶
五
八
八
1
2
2
奇
偶
偶
少陽
21
定
28
7
少陽
數
九
四
四
2
1
1
偶
奇
奇
少陰
17
爻
32
8
少陰
定
九
四
八
2
1
2
偶
奇
偶
少陽
21
象
28
7
少陽
爻
九
八
四
2
2
1
偶
偶
奇
少陽
21
28
7
少陽
象
九
八
八
2
2
2
偶
偶
偶
老陰
25
24
6
老陰
6. 如何選取掛爻以定吉凶
A.朱子之法:
1.用九、用六者,變卦之凡例也。《易學啟蒙》
2.選取卦爻七原則:
1.六爻皆不變,以本卦卦辭斷吉凶。
2.有一爻變,以本卦爻變之爻辭斷吉凶。
3.有二爻變,以本卦爻變之上爻爻辭為主,斷吉凶。
4.有三爻變,以本卦及之卦卦辭合斷之。
5.有四爻變,用之卦中不變之二爻辭,且以下爻辭為主斷吉凶。
6.有五爻變,用之卦中不變之一爻辭,斷吉凶。
7.六爻皆變,乾坤兩卦各用本卦「用九、用六」之用辭占之,其餘各卦則用之卦卦辭斷之。
B.高亨先生所提的新法:
1.分別可變與宜變之爻。
2.以天地數(55)減去營數(六爻數之總和)之餘數,依下而上,再由上至下,周流六虛,以定宜變之爻。其詳見下圖:
全不變
全變
非全變
不必求宜變之爻
當求宜變之爻
本
卦
卦
乾
坤
以
其
他
用
當值時
不當值時
辭
占
之
用
九
用
六
爻
占
之
之
卦
卦
辭
以本卦宜變之爻辭占之
老1/少5
1. 以本卦卦辭占之
2. 以本卦變爻之爻辭占之
老2/少4
以
本
卦
卦
辭
占
之
老3/少3
以
本卦、之卦卦辭合占之
4/少2
以
之
卦
卦
辭
占
之
5/少1
以
之
卦
卦
辭
占
之
7.解卦的方法:A.取象說B.取義說C.爻位說D.吉凶由人說E.其他:互體(陸績、虞翻)、旁通(虞翻)、升降(荀爽)、飛伏(京房、荀爽、虞翻)等等。
三、義理面向:提供「生生」的哲學觀。
(一)從用(歷程、功能、變化)看:「神無方」、「陰陽不測」
《繫辭上傳‧第二章》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繫辭上傳‧第十一章》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1. 生生
陰陽交互的運動觀…大化流行、不絕、變化、律動
《繫辭上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2.律動
a.消息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彖>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b.往來
《繫辭上傳‧第十一章》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繫辭下傳‧第五章》《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c.反復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d. 週期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同上)
3.未濟(無盡):易…生生(a.化b.變c.神)
《繫辭上傳‧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繫辭下傳‧第二章》《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繫辭下傳‧第五章》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二)從體(存有、常住)看:無體「易無體」-變化不已,無實體
1.有機
《繫辭上傳‧第六章》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變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2.互補
《說卦傳‧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說卦傳‧第六章》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3.和諧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4.整體
《繫辭上傳‧第四章》《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宇宙人生乃是通體相關,周洽俱化,渾融生化之流。
(三)總結:神無方而易無體。
1.日進不已,往來不息,損益時中,變化無盡,日新富有之變化觀。
2.「互」字盡易學底蘊之結構。互®交‧感‧應‧合。此乃關係對待網絡哲學。
太極,此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生生--動態(律動)--平衡觀(和諧觀),此亦通《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敦厚以崇禮。」中之「而」「以」之義。
四、參考書目
1.朱熹,《易本義》。
2.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