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数学论文 从“中考探索性问题”到“课堂探索能力的培养” 谈初三几何探索性复习课的初探摘 要:本文从探索“中考探索性问题”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设计探索性问题,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出了宁可少讲知识,也要探究,也要创新的观点。关键词:探索性问题、探索能力、有效复习、创新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探索性问题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之中,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发散性有着独特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的结果,还有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探索性问题已成为课改思想的具体体现的热点之一,纵观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探索性试题已成为中考压轴的主要
2、题型来源。这些中考探索性问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暴露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品质,还能反馈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这点中考探索性问题又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猜想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的好材料。我们应重视探索。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怎么培养?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受演绎论证训练的教师来说,缺乏“探索能力”,很容易忽视直观思维的存在和作用,虽对“探索”有所重视,但这重视只不过停留在由几道探索型题目组成的专题讲解上,在中考指挥棒下,很多老师的课堂由大量的例题组成,大容量、大密度的满堂灌,根本没留出或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
3、索,学生没有探索,那“探索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笔者从培养自身的探索能力入手,认真探索众多的中考探索性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受到启发,试着利用改编、设计探索性问题,努力创设探索型几何复习课。以下是笔者觉得对自己启发较大的几种探索性问题。一、 利用平移、旋转构造的探索性问题:“平移、旋转”是图形的基本变换,它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与感受,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如下例:一等腰直角三角尺GEF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的两条边分别重合在一起。现正方形ABCD保持不动,将三角尺GEF绕斜边EF的中点O(点O也是BD中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图2EABDGFOM
4、NC图3ABDGEFOMNC图1A( G )B( E )COD( F )如图2,当EF与AB相交于点M,GF与BD相交于点N时,通过观察或测量BM,FN的长度,猜想BM,FN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若三角尺GEF旋围到如图3所示的位置时,线段FE的延长线与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M,线段BD的延长线与GF的延长线相交于点N,此时,中的猜想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受这类题的启发,我在备课时,把一些证明题中静止的图形进行图形变换来设计探索题。如:已知:如图,是的高线,且,是上一点,且,求证:线段与间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连结,若把绕顶点旋转一角度,使点分别落在内和
5、 内,画出图形,探索中结论是否成立。课堂中学生通过对这类问题探索,会用运动的眼光看问题,锻炼了学生观察图形的能力,能利用类比的思想从变化中找出不变的规律,同时也训练了他们,通过平移旋转来处理图形,使他们在特殊的图形、简单的图形中得到启发而进行猜测。一、 运用类比思想构造的探索性问题:如下例:问题背景 某课外学习小组在一次学习研讨中,得到如下两个命题: 如图1,在正三角形ABC中,M、N分别是AC、AB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 = 60,则BM = CN. 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M、N分别是CD、AD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 = 90,则BM = CN.然后运用
6、类比的思想提出了如下的命题: 如图3,在正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CD、DE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 = 108,则BM = CN.任务要求 (1)请你从、三个命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证明;(说明:选做对的得4分,选做对的得3分,选做对的得5分)(2)请你继续完成下面的探索: 如图4,在正n(n3)边形ABCDEF中,M、N分别是CD、DE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问当BON等于多少度时,结论BM = CN成立?(不要求证明) 如图5,在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DE、AE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当BON = 108时,请问结论BM = CN是否还成立?若成立,
7、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我选 .证明:受该例的启发,利用类比的思想把一些知识串在一起来让学生探索。如在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内容时,我这样设计探索:探索一:E、F分别是中AB、AC边上的中点,连结EF,我们得到了什么线段,它有什么特征?如何把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矩形?探索二:把三角形换成四边形,探索中点四边形问题。如何把四边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矩形?探索三:把四边形换成梯形,连结梯形两腰中点,得到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取梯形上、下底中点并连结,这条线段的长是否等于两腰和的一半。我们还可以取梯形对角形的中点与梯形中位线联系起来,还可以加条件:如当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夹角为时
8、让学生在这样的不知不觉的探索中加课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并且能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来进行探索。二、规律探索性问题这类题型十分常见,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图形,数字信息中寻找共同之处,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出一般规律,探索这类题型可引导学生从特殊情况进行研究、归纳、概括,如下例: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形和与之相对应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请你在和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相对应的等式:401413;411423;421433;_;_;通过猜想,写出与第n个图形相对应的等式。受这类题型的启发,我在复习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探索下面这些规律:直线上有几个点,则共有_条线段;以O为端点引n条射线,当得到的最大角小于
9、平角时,小于平角的角的个数为_个;n条直线最多有_个交点;过任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n点一共可画_条直线。平面内n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成_个部分。探索这类问题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值即当n为1、2、3入手进行探索,从中发现规律、归纳小结。教师通过这类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用“特殊一般”的思想来进行探索,培养学生从特殊的事例中寻求一般规律的能力。四、方法探索性问题,这类问题考查学生对一些已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下面两例:1、已知中,AC=6,BC=8。图11、如图,若半径的的是的内切圆,求;、如图,若半径为的两个图2 2等圆、外切,且与AC、AB相切,与BC、AB相切,求;、如图,当n是大于2的正整数时,若
10、半径为依次外切,且、依次外切,且与AC、AB相切,与BC、AB相切,、均与AB边相切,求。.ABCDOl1l2.2、 在学习扇形的面积公式时,同学们推得,并通过比较扇形面积公式与弧长公式,得出扇形面积的另一种计算方式。接着老师们让同学们解决两个问题:问题,求弧长为,圆心角为的扇形面积。问题,某小区设计的花坛形状如图中的阴影部分,已知AB和CD所在圆的圆心都是点,AB的长为,CD的长为,AC=BD=d,求花坛的面积。请你解答问题I;在解完问题后的全班交流中,有位同学发现扇形面积公式类似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类似梯形面积公式,他猜想花坛的面积。他的猜想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推导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
11、理由。从第1题中受到启发,当我在复习三角形内切圆时,进行了这道题的探索渗透,当学生在探索时不单巩固了“面积法”,而且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探索。从第2题中受到启发,我可以把一些老教材有而新教材没有的知识,作为探索的材料,让学生在探索中进一步巩固了课本知识和方法,提升了学生对知识更深、更广的理解。同时为教师处理教材提供了思路,教师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探索课本延伸知识或相关知识为手段促进知识的巩固、方法的掌握,使课堂效果更好。我曾让学生探索圆台的两个侧面积公式,探索圆中的一些成比例线段(圆幂定理),相似多边形的探索学生的成功探索让我更自信,对于考试我无需压题、猜题,不需要搞题海战,学生的解决
12、能力提高了,还怕什么。在课堂中探索多了,学生的胆子大了,会尝试用不同方法进行多方面探索,而同时在学习设计探索性问题时,我的课堂探索问题的设计能力也增强了。比如我会利用印错的题目让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用反证法来探索,如下列: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BC,E是CD的中点,且AB=AD+BC,则ABE是_三角形。此题没有图,学生大部分答案是直角三角形,而我在探索中否定了直角三角形,题目所提供的答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我把该题拿到了课堂,引导学生假设BEAE,然后把ADE绕点OE旋转180,与FCE重合(如图),发现在FCB中,BFFC+BC,从而得到BFBA,而由BE垂直平分AF又得到BF=
13、BA。两者产生矛盾,从而假设错误。我还让学生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参考答案入手,让学生大胆地修改已知条件。再如:新课标降低了对逻辑推理的要求,于是现在学生在逻辑推理的能力也相对弱了,而作为教师的我逻辑推理是强项,我把一些学生的困难题放在课堂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如下例: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BC边上的任意一点,ADE=60,DE与ACB的外角ACM的平分线CE相交于点E。求证:AD=DE。该题作为作业时,很多同学感到困难,我在课堂中分别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通过证相似,通过翻折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证明,很多学生在反思中后悔自己怎么没有继续探索下去
14、,其实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复习“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我的每一节课都是探索课。利用探索复习双基,再利用中考探索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巩固和提升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最后再设计一个个的新探索问题让学生探索。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自主探究,热烈讨论,创新的火花时时涌现。这样复习课产生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探索,使我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索能力具备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探索性问题存在于各个领域,还怕我们的学生成为高分低能吗?其实在探索中更多的是失败,但正是因为这种失败的经验来帮助学生不断地进步,他们在失败再失败后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失败再失败中提高了探索创新能力。其实开设探索性课堂,教师备课压力相当大,但教师课前的探索,课堂中与学生一起交流探索,教师从学生中学到很多,这在“教师一言堂”的复习课中是得不到的。学生在探索中成长,教师也在探索中成长。为了设计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经历很多曲折,还在不断的尝试,不断地改进。我用我的尝试告诉大家,课堂上宁可少讲些知识(例题),也要探索。有了探索就会有创新,就有发展。试着探索吧,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参考资料: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关文信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