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赋税
生产关系——调整——适应生产力
秦P28:
百姓申报,载于户籍,依户籍征收赋税、徭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制度。
西汉P36:
编户齐民(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田租轻,人口税、更赋(代役税)重。除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外,统治者征收田亩附加税、杂役等。超期服役严重,成为农民沉重负担,严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北魏P77:
租调制: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每年需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租(田租,谷物)调(户税,布帛)。
隋P77:
租庸(年龄限制)调制:沿用租调制,数量少,役期短。“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绢)代役,部分推行。
唐P77:
租庸调制:“轻徭薄赋”的改革思想——
租-谷物
庸(代役,无年龄限制)-绢、布
调-绢、布
——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税收,巩固府兵,国家强盛。
唐P77:
两税法:天宝(玄宗)年间,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支配的土地数量锐减,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
按资产纳户税,按田亩交地税,取消租庸调、一切杂税、杂役,一年春秋两次征税。
——统一税制,保证财政,放松控制,扩大税源,减轻负担,改革进步/兼并愈重,地主转嫁,苛捐杂税,负担更重。
宋P103:
方田均税法:重量土地,按土地多少贫瘠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封建国家田赋收入。
募役法:不愿服役者缴纳免役钱(官僚、地主不例外)——减轻负担,保证农时,保证财政。
明P130:
一条鞭法: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役——
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于田亩上——分担(人丁/田亩)
——重大改革,减轻负担,依附松弛,适应商品经济,农业商品化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增长。
清P130:
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七年(1711年)人口数为准,作为征收丁税之标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丁税——摊入——>田赋=>征收统一地丁银
——人头税废除,控制松弛,隐匿减少,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