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724230 上传时间:2025-01-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1、 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

2、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4、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5、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6、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

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8、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 B、 C、 D、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

4、识需要有一个过程1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1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1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3、“露从今

5、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14、“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B、C、D、15、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A、哲学作为

6、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16、“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中国审美文

7、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718题。17、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A、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18、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8、。回答1920题。19、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20、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21、“不

9、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2、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23、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到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

10、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24、“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25、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

11、极作用2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A、想象是突发的 B 、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27、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 A、B、C、D、28、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B、C、D、29、面对生活中遇到的

12、挫折,我们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 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 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A、B、C、D、30、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31、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32、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二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13、 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甲是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 B、 C、 D、33、“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34、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3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人民

14、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36、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37、“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这句话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A、 B、 C、 D、38、“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39、下

15、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40、“草萤有耀终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41、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调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 B、 C、 D、4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16、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 B、 C、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回答4344题。43、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 B、 C、 D、44、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严于律已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B、

17、 C、 D、45、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 B、 C、 D、46、随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能惠及别国,反之,则可能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以下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是A、内因是

18、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47、“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 B、 C、 D、48、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

19、是不同质的事物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容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 B、 C、 D、49、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50、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两院院士王选教授曾说过:“一个献身科学的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吃苦,他必然会失掉常人享受的许多乐趣,但他也能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快乐。”他的话表明从事科研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献身科学的人更能实现苦乐转化 人生的价值不应以个人的

20、得失作为标准 A、 B、 C、 D、51、“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2、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53、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务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觉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事物的价值完

21、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54、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 B、 C、 D、55、“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来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 D、坚持从实际出发56、“几十年的

22、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57、“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

23、与发展 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 B、 C、 D、58、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59、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60、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这一谚语符合 A、二元论 B、两点论 C、实践论 D 、重点论6

24、1、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 B、 C、 D、62、“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63、“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64、对于自己拥有的珍贵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

25、评价,才能真正认识它。这说明本质是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 B、 C、 D、65、“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的观点,体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A、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自觉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C、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劳动中创造价值66、夸美纽斯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这说明A、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B、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C、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D

26、、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67、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68、“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69、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70、有一则寓言:剌猬曾经上

27、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事物具有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A、 B、 C、 D、71、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72、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发现沿海地区蕴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出口天然气为主业的国家。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创新动力的逐步萎缩、其他工业部门的衰落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到上世纪80年代初

28、,荷兰终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发展经济学把这种因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经济现象,称为“荷兰病”。“荷兰病”现象印证了“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贯通的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趋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 A、 B、 C、 D、73、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7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表明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29、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B、C、D、75、下列说法中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蕴涵相同哲理是A、春江水暖鸭先知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7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77、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 B、 C、 D、78、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

30、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79、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80、“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81、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

31、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8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83、(2010年高考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8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8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

32、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86、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 B、 C、 D、87、“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88、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 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

33、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8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9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9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子天下中的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34、 “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热”的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 B、 C、 D、92、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93、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

35、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94、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B、 C、 D、9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3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 B、 C、 D、96、“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9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

37、中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98、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B、 C、 D、99、“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100、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 B、 C、 D、101、“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倾,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C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