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罐和铁罐解读稿课文宗旨: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敬,和睦相处。读者:作为一个读者,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受到这篇寓言故事不但情节活泼有趣,其中蕴含的道理更是深入鲜明。特殊是文中塑造的陶罐和铁罐两个人物形象更是鲜明活泼,富有教育意义。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自以为是;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自尊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文章的结尾陶罐出土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引人沉思。那么作者是凭借怎样的思路来表达文章的宗旨的呢?这个
2、故事重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自尊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示。此外,具体活泼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段至第9段,讲的是自满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谦虚的陶罐以礼相让,据理力争。铁罐的情绪由傲慢轻蔑愤怒怒不可遏,陶罐却自始至终谦虚和自尊。铁罐怒不可遏,说“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消散掉。我却会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活泼的语言描写将铁罐的嚣张气焰展示无余。同时也暗示了铁罐如此自以为是,如此嚣张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3、第二部分是第10至17自然段,讲的是许多年过去了,陶罐被人们挖掘出来依然如故,而铁罐早已无影无踪。揭示了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局。自恃坚硬,自以为将永远存在的铁罐却消散的无影无踪,原本易碎的陶罐却完好无损,成为出土文物。从而揭示出文章的宗旨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应相互尊敬对方特长、和睦共事。那么作者又是凭借着哪些症结的语句来表达本文的宗旨的呢?这些症结的语句表达了怎样的含义?又是怎么表达的呢?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应当注意这样几个语言学习的生发点:第1段:重点句“自满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自满表现在哪些方面?自满一词可接洽下文理解,愿意指自满,自以为是,本文
4、指铁罐自恃坚硬,认为自已了不起瞧不起陶罐。奚落:指用尖刻的话说别人的短处,让人为难。也应接洽下文体会,如“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都是铁罐奚落陶罐的语句。第2至5段是铁罐与陶罐在“敢不敢互相碰撞”问题上的对话。铁罐傲慢无理。重要表现在神态和语言上。神态傲慢、轻蔑。傲慢指自满无礼,带有挑战,瞧不起的意味。轻蔑指歧视,不放在眼里,文中指铁罐以为陶罐十分易碎不敢与它相撞,非常懦弱,瞧不起它。而陶罐则谦虚,据理力争。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文中指陶罐认识到自已易碎的缺陷,而不愿与铁罐相撞。语言上,铁罐傲慢无礼,表现在称呼陶罐为“陶罐子”“懦弱的东西”十分不礼貌,且语气中充斥着挑战,“你敢
5、碰我吗,陶罐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而陶罐的表现则谦虚,礼貌,自尊。表现在称呼铁罐为“铁罐兄弟”,谦虚表现在“不敢”“我确实不敢碰你”,体现出陶罐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己的短处。自尊表现在与铁罐争辩时有理有据“我们生来的任务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工作方面,我不见得就比你差。”从完成本职工作的角度进行剖析,有理有据。第6至8段是关于能否“相提并论”的争论,铁罐因无理取闹以至恼羞成怒,而陶罐则表现的自制、友善。“住嘴!”铁罐打断了陶罐的话,十分不礼貌,也体现了铁罐因听了陶罐有理有据的剖析后认为自己点不了上风而恼羞成怒。陶罐提出就该“和睦相处”,体现了陶罐的友善
6、和推让。“你算什么东西!”“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这样的语言再一次把铁罐无礼,挑战的形象展示出来。第9段讲陶罐不再理会铁罐。铁罐奚落陶罐,挑逗它,要和它碰撞,陶罐据理力争;铁罐愤怒陶罐,不屑与它相提并论,陶罐好心疏导铁罐并盼望和睦相处;当铁罐骄横地斥骂陶罐并表示要把它碰成碎片时,陶罐才选择“不再理会”的做法,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辩。文章第二部分可以注意以下几点:许多年以后,陶罐和它当年“完全一样”“朴素、雅观、漆黑锃亮”这些词语阐明陶罐完好无损,和当年完全一样,并没有像铁罐说的那样变成碎片,消散掉。且陶罐有情有义还惦记着“铁罐兄弟”认为铁罐“一定闷得够受了”。文章最后一段,讲
7、铁罐的下场及消散得无踪无影的原因。“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阐明找的时间长,找得很细心,但仍不见铁罐的影子。最后一句,交代铁罐消散的原因。“早已”阐明铁罐经不起氧化,早就无踪无影了。无影无踪阐明没有了任何踪影痕迹。文中了现了一处省略号“再说”你认为陶罐可能会说什么呢?我想陶罐会说(我身上的花纹比你英俊啊。我盛的东西比你多。我的寿命比你长。你会被氧化了,我永远不会。)可引导学生想像体会。另外本文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感叹号。匀表示语气强烈。编者角度: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从简略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学习本单元的几篇文章,既要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到其中的哲理,更要让
8、学生明确,作者正是将这种情绪寄托于山水万物之中。而教材练习的第一题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设计,要引导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的重要内容和深入含义。练习第二题的设计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接洽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如“自满,懦弱”练习三是词句积聚,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聚一些与描写人物品质相关的词语。练习四的小练笔,“读了这则寓言,你是不是也有些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和大家交换一下。”意在引导学生懂得文章的寓意,交换自己的阅读感受。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本单元的小笔头看图编故事,涌现的就是长颈鹿与小山羊争论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的情境。与本文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教学应注意前后连接。学生剖析:1、陶罐与铁
9、罐是一则童话,本篇课文内容简略易懂,对话活泼有趣,学生乐于去读。应撒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领导。让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交换对课文蕴含道理的认识,并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作者反映的主题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是没有必要的,别人也有比你强的地方”。这句话涌现在原文的结尾,收录到教材中后省去了。也就是说,童话要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个道理。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陶罐与铁罐而言,陶罐有他的长处:朴素、雅观、保存时间长;铁罐也有他的长处,结实、雅观,易携带,用处广。然而,三年级的孩子在自主阅读这
10、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涌现偏差,他们会以为陶罐是很“好”的,几乎是“完人”,没有什么缺陷,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我们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奇妙地加以引导“修正”,我们绝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放弃这种引导,因为这是学生对这篇课文所要达到的理解的底限。2、本文的一些词语学生不理解意思,如陶罐、御厨、王朝覆灭、一个世纪可通过预习查工具书或问问家长、同窗理解。3、这篇寓言故事还给我们许多启发,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有发展的目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点学生理解不到,教学中应注意引导。4、
11、本文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与学生生活思想接洽紧密,可引导学生接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优缺陷,谈在生活中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由哲理知识向生活延伸,在交换中引导学生懂得要做个谦虚、不自满、吸取别人长处的孩子。根据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的:1、读懂课文,能叙述文章重要内容。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生词,生字会认的有:陶、谦、虚、职、羞、耻、逝、遗、索、漆、踪11个;会写的有骄、吵、羞、耻、官、荒、堆、尘、净、素、损、挖12个。生词:奚落、自满、谦虚、傲慢、懦弱、轻蔑、愤怒、争辩、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羞耻、流逝、覆灭、笼罩、渣滓、朴素、雅观、翻来覆去、无影无踪等词语。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人物的语言、神态充分朗读体会,精确把握课文内容,思考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局。3、朗读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做到流利有情绪。4、懂得不以已之长比他人之短,能正视自己的缺陷,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目光精确看待人和事物。教学重点: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陶罐与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和谦虚而不示弱。教学难点:感悟寓言讲的道理是教学难点。教学筹备:生字词投影(或卡片)、搜集一些关于陶罐和铁罐的图片和相关材料、预习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