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期数: 0509 ZZG3 008
学科:政治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候杰
[同步教学信息]
预 习 篇
第四课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第一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知识精讲】
第一框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
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1)民族的形成
①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②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一般经由氏族、部落、部落聪明逐步发展而形成。
(2)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共同语言:每一个民族所有成员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活动和交往的工具。
第二,共同地域:是指一个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
第三,共同经济生活:是指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
第四,共同心理素质: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共同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②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2.我国民族概况
(1)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的所有民族的总称。
(2)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3.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1)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2)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3)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4)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第二框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①含义: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②依据:民族无优劣之分,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
③表现: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④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2)民族团结
①含义: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②意义: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③妨碍因素: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和挑动;国内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的一些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3)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含义: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②实现途径:首先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同时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团结,就不会实现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
第三框 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1)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这个含义表明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条件、自治机关、自治的核心。
(2)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们既是地方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民族自治的核心就是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统一,它不是完全的自治。
(3)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包括自治旗)三级。
2.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1)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特点。
(3)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2)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练习】
第一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府组织科研人员对全国各民族的现状、历史等方面进行多次普查,到目前为止,已确定了56个民族。据此回答l~2题。
1.我国56个民族识别和划分的基本依据是( )
①共同心理素质②共同地域③共同语言④共同经济生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具有极大稳定性的是( )
A.共同心理素质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经济生活
回族的男子一般喜戴小白帽。不过生活在云南的回族,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平时衣着打扮与当地民族基本一致,如迪庆的回族,酷似藏胞;西双版纳的回族妇女,穿窄袖紧身上衣,下着筒裙,犹如傣家女;白族地区的回族着白装;汉族地区的回族着汉装。他们只有在遇到红白喜事或节日时,才戴小白帽。不过,他们的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据此回答3~4题。
3.生活在云南的回族,平时衣着打扮与当地民族基本一致,说明了( )
A.有些地方的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渐消失
B.有些地方的民族个别特征淡化了,但民族依然存在
C.民族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消失
D.回族缺乏共同的地域,造成其特征不明显
4.题中回族的生活习俗固守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这又说明了( )
①民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②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被同化了③维护一个民族牢固的纽带是民族心理素质④各民族之问无法真正融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维吾尔自治区有47个民族。维吾尔族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46%,分布在全疆多数地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以及东疆地区的哈密、吐鲁番等地区最为集中。除维吾尔族外,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还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12个民族,他们是新疆的主要民族。此外,还有东乡、撒拉、藏、苗、彝、布依、朝鲜等34个民族。这反映了( )
A.我国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B.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各少数民族都分布在边疆地区
C.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D.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小杂居、大聚居、交错杂居
6.在中国历史上,不论金人执政的南宋,蒙古族当皇帝的元朝,汉族人做皇帝的明朝,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没有忘记祭祀自己的伟大祖先——轩辕的丰功伟绩。这表明了( )
A.封建社会的君主都非常崇拜轩辕
B.封建社会存在着许多陈规陋习
C.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
D.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7.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民族也就没有世界。这说明( )
A.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B.各民族的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C.各民族的发展程度都是相同的
D.各民族都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第二框
1.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各民族共同进步
2.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
A.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
B.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C.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D.提高各民族的素质
3.我国第四版人民币所有面额的票面上都印有蒙古、维吾尔、藏、壮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这体现了我国( )
①加强民族团结②坚持民族平等③尊重少数民族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5名,占代表总数的13.91%,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这充分体现了( )
A.我国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D.我国各民族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5.“十五”期问,国家对西藏经济建设的援助力度明显加大。最近召开的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国家直接投资的建设项目117个,总投资约312亿元,主要用于农牧业、基础建设、科技教育、基层政权相关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由此可见( )
A.国家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B.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C.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
6.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的内在联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先决条件,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B.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C.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就不会有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不会有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
D.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三项原则相互制约、相互决定
7.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已制定、颁布地方性法规160多部,内容涉及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自然资源保护等各个方面。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自治区的节假日。这说明( )
①藏族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②西藏民族自治机关充分行使民族自治权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④西藏民族特性和传统受到尊重和科学继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三框
2004年5月31日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和实施20周年纪念日。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C.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民族乡(镇)多分布在边、远、山、穷的地方,生产和社会条件较差,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和滞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帮助、扶持民族乡(镇)经济文化发展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民族乡(镇)经济文化的发展。这说明( )
A.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B.政府履行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
C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支持
D.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领导的地方行政区域
3.下列属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是( )
①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地方性自治法规②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③自主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的经济建设事业④自主安排和使用自治地方的财政收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区的主席、自治州的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这一规定表明( )
A.民族自治地区的人民都属于少数民族
B.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C.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D.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5.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指的是自治区、州、县的( )
A.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检察院
B.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
C.人民政府、人民法院
D.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6.我国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这主要是( )
A.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B.由我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决定的
C.由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决定的
D.由我国各民族在心理、语言、习俗的差异决定的
我国在坚持单一制国家结构的框架下,依据国情,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最大的不同点是( )
A.前者是少数民族兄弟当家作主,后者是港、澳、台同胞当家作主
B.前者享有高度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是( )
①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②都在不同程度上享有自治权③与国家的关系都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④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第一框
1.D2.A3.B4.B5.C6.C7.A
第二框
1.A2.B3.B4.D5.D6.B7.D
第三框
1.C2.B3.D4.B5.B6.A7.C8.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