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计算题例析及复习策略(一) 计算题是高考政治试卷中的一种常见题型,纵观全国各省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每年都有计算题的影子。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卷考查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四川文综卷考查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天津文综卷考查了利息率和汇率的计算,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应纳税额的知识,海南卷考查了互补商品的需求变化。2008年高考计算题则相对集中在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企业利润、汇率变化等问题上。下面作一具体分析。一、2008年高考典型计算题(一)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题 例1. (2008年高考政治海南卷第2题)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
2、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 ) A. 5小时 B. 7小时 C. 7.5小时 D. 8小时考查内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时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思路点拨从上面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社会平均劳动强度。“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作为物的因素,主要是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的问题。
3、后两个因素或指标,是不可能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的,这个“社会平均”只是抽象的理论,并非某部门、行业或人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 试题解析在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要注意在同样条件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2008年甲企业生产每件M商品所用时间为6小时(1+20)=5小时;2008年甲企业所生产的M商品数量为10万件(1+20)=12万件;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5小时12万件+10小时8万件(12万件+8万件)=7小时。答案为B。 解题启示解答本题要紧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二)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 例2. (2008年
4、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3题) 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 ) A. 0.75元 B. 0.80元 C. 0.85元 D. 1.25元 考查内容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思路点拨找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了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以后,原来的价值
5、量是现在的(1+25)倍,则现在的价值量为1元(1+25)=0.80元。故选B。 解题启示本题的设计意图很好,将经济学和数学结合了起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提高25的理解,提高25后,现在的劳动生产率是原来的(1+25)倍。 例3. (2008年宁夏文综第12题) 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 ) A. 110亿元 B. 120亿元 C. 130亿元 D. 132亿元 考查内容(1)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6、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2)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思路点拨找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以及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方法。 试题解析解法一:本题以某国M商品生产为背景,考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属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数量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因此,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100亿元(1+10)=110亿元。故选A。 解法二: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这说明单位商品的价格
7、为10元。2008年该国M商品因增加劳动者10,而其他条件不变,故该国M商品的数量应该是:10亿件(1+10)=11亿件;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故2008年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11亿件10元/件=110亿元。故选A。 解题启示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实为干扰因素。 例4. (2008年高考文综四川卷第24题) 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
8、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 ) A. 100亿元和110亿元 B. 110亿元和110亿元 C. 110亿元和121亿元 D. 121亿元和121亿元 考查内容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思路点拨找准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的关系。 试题解析解法一:2008年某国M商品因增加劳动者10,而其他条件不变,故该国M商品的数量应该是:10亿件(1+10)=11亿件;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商品的价值总
9、量不变。故2008年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11亿件10元件=110亿元。某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说明2008年某国M商品单位商品的价格没有变。2008年某国M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某国M商品的数量在劳动者数量增加10的基础上。还要增加10。这样某国M商品的价格总额在其价值总额基础上,还要增加10。即110亿元110亿元10=121亿元。故选C。 解法二: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因此,不考虑其他因素,2008年价值总额为100亿元。但是2008年劳动者数量增加10,故其价值总量为:100亿元+100亿元10=110亿元。其价格总额为:其单位
10、商品价格不变,10元件。2008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仅考虑这一因素则产品数量为10亿件10亿件1011亿件。同时劳动者数量增加10,则产品数量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0,为11亿件11亿件1012.1亿件,故价格总额为:12.1亿件10元件121亿元。故选C。 解题启示考查考生解答经济常识计算题的能力。 例5.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 A. 12元 B. 12.5
11、元 C. 18元 D. 18.75元具体分析见本期第9页例1。2008年高考政治计算题例析及复习策略(二)(三)关于企业利润的计算题 例6. (2008年高考文综重庆卷第27题)我国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按10美元件的价格售出100万件某商品,该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为人民币14元/件。假设结算当日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7元,则该企业可以获得利润为人民币 ( ) A. 1400万元 B. 5600万元 C. 7000万元 D. 9800万元 考查内容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用公式表示:利润=生产总量生产成本。试题解析本题借助于某企业的对外贸易为背景,考查企业利润和汇率知识。当日的汇率
12、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7元,据此,可以有两种计算办法: (1)解法一(按美元计算):该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为人民币14元/件,即2美元/件。某企业售出100万件某商品的利润=商品的价格总额生产成本=100101002=800万(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是:8007=5600万(元)。故选B。 (2)解法二(按人民币计算):先求出某企业售出100万件某商品的价格总额是:10100=1000万(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是:10007=7000万(元);再求出某企业100万件某商品的生产成本是:100万件14元件=1400万元。则该企业可以获得利润:商品的价格总额生产成本7000万元1400万元5600万元。故
13、选B。解题启示需要熟记所需计算的公式,牢记外币与人民币的折算办法,换算单位一定要统一。注意:务必分清是本币汇率(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等于多少外国货币),还是外币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等于多少本国货币)。二者本质一样,但计算中的数值却不同,容易因为粗心而弄错。(四)关于经济效益的计算题 例7. (2008年高考政治上海卷B组第33题) 下表是某年份内两家制造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几组数据比较。产量(万台)活劳动与物质消耗总量(万元)单位产品平均售价(元)售出产品数(万台)甲企业13004000.7乙企业0.63005500.6 注:活劳动与物质消耗总量=总成本 企业利润=总收益(平均售
14、价销售量)总成本 请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该年份内哪家企业经济效益较好? 试题解析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用同样多的资源消耗,或同样多的人力、物力消耗,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来,经济效益就高;反之,生产同样多的商品和劳务,资源消耗多,经济效益就低。根据公式,可以计算二者的经济效益情况:甲:0.74003000.933;乙:0.6550300=1.1。因此,乙的经济效益较好。 参考答案该年份内乙企业经济效益较好。 解题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企业经济效益的计算。需要注意的是生产总值是指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而不是
15、全部产量。(五)关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题 例8. (2008年高考政治上海卷第8题)联合国对消费水平的规定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度富裕。根据下表推断某市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 )某年某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览表项目吃穿用其他总计金额(亿元)170050017001004000A. 温饱水平 B. 小康水平 C. 富裕水平 D. 极度富裕 试题解析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
16、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某市恩格尔系数=17004000100=42.5。因此,其消费水平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故选B。 解题启示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100。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判断居民消费水平的依据,先计算出恩格尔系数,然后再确定其消费水平。(六)关于汇率与币值变化的计算题 例9. (2008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26题)天津“泥人张”彩塑形神毕肖、栩栩如生,被誉为民族艺术的奇葩,深受中外人士喜爱。如果该商品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上涨5,其他条件不变,美元贬值后该商品以美元
17、标价应 ( ) A. 上涨不足5 B. 上涨5以上 C. 下降不足5 D. 下降5以上 考查内容汇率又叫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某一国货币汇率升高,即意味着相同数量的该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其他国家的货币,该国货币升值了。(外汇汇率上升,说明人民币贬值;反之,人民币汇率升值,说明外币贬值)思路点拨解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何种货币变化。 试题解析解法一:本题以天津“泥人张”彩塑出口价格为情景,考查对汇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旨在考查考生的解读信息和实际运用能力,难度稍大。美元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由此,以人民币为标价出口时商品价格已
18、经上涨5,再加上美元贬值,那么商品以美元标价应该是上涨5以上。故选B。解法二:解答本题也可以通过简单的事例计算。比如这个商品价值100元,上涨5后,其价格为105元。按汇率为1比7来算的话,100元时,该商品为14.28美元;105元时,该商品为15美元。从美元角度算,该商品的价格上涨了(1514.28)14.280.0504,上涨5以上。 解题启示本题给我们的启示:一是需要注意试题的地域特色,关注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二是在遇到计算题时,要学会冷静对待,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去解答;三是要注意区分外汇汇率(间接标价)和本币汇率(直接标价),不要把外汇汇率与本币汇率弄混了。二、高考政治计算题命题趋势
19、及应对策略 经济生活中的经济计算题是目前高中学生面临的难点,也是考试的热点。难在理论抽象,计算复杂,知识点分散;热在与时事联系密切,实用性强。经济常识中的计算题大体上可归为两种:一是显性计算题,即要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二是隐性计算题,即无需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从近几年高考题中计算题的特点来看,组合型的计算题应该是一种发展的趋势。2009年高考的计算题会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实际。同时,人民币升值、股市波动、央行货币政策的出台等许多热点问题也可以用计算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针对近几年的高考计算题的命题特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关注高考,明确高考计算题的类型和要求。经
20、济常识中涉及计算的知识点有十个左右,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股票价格、经济效益与利润、国民收入、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银行利息、恩格尔系数、汇率等。 2. 夯实基础,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公式。经济常识中的计算题必须依托一定的教材知识,因此,过好教材关,准确掌握相关知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全面地复习涉及计算题的基础知识,包括已经考查的和目前还没有涉及的问题,如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国民收入、银行利润等,不能幻想猜题押题。只有把工夫用在平时,考试时才能游刃有余。 3. 加强计算题的专项练习。既然日常生活中的加减乘除随处可见,经济常识中的数学计算就在所难免。在高考复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善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做好政治与数学跨学科之间的综合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