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便迎刃而解。品味庄子走近你,没有熟悉的词能修饰你睿智的笔触。眼冷心热的你在凡尘中穿梭,梦里不停地构筑着赤子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文化屈从政治的环境里,你是独树一帜的庄子,永远在世人不可亵渎的境界中做着一个个美丽的梦。你不求名利,不求富贵,面对朝堂之邀你仍可以兀自悠闲垂钓。纵使你明白,隐居是对清洁的放逐,你也只能居于山野。你对世俗的嘲弄也只是你无奈的伪装吧?远离庙堂,走近江湖。你脱离了尘世的是是非非,构建着只属于自己的精神江湖。如果说儒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有千万追逐名利的儒生顶起来的,那
2、么你,庄子,是纯粹的,你的人格魅力在博大的中华文化中屹立不倒。你如同迷宫般的思想吸引着我,指引着我,也影响着我。品味你,无论站在怎样的高度,都弥补不了云泥般的差距。庄子,一轮孤月下守望的一株孤独的树,那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妩媚。明理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赏读: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2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赏读: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3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荀子君道赏读:公道畅通,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杜塞
3、了。公义倡明,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熄灭了。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一说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
4、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2背景简介庄子,战国时人,那是一个动荡但缤纷的年代,旧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旧贵族阶级没落消亡,新兴的出租土地的地主阶级勃勃向上,士人学子们为了推行自己的学术见解,孜孜不倦地游走四方,这是中国历史大变动的时代,也是罕见的在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就是养生主大的时代背景。作为诸子中的一员,传统上,庄子被视为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不甘于无声息地消亡,但不想也无能跟上时代,只能是无为无不为,在夹缝中求生存。预习作业1字音识记庖丁()踦()砉然()然() 大窾() 肯綮()大() 硎() 怵然()然()答案poy
5、huhukunqnxnchhu2古今异义依乎天理古义:_今义:_因其固然古义:_今义:_虽然,每至于族古义:_今义:_虽然,每至于族古义:_今义:_所见无非牛者古义:_今义:_答案古义:(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古义:指(牛体)本来(的结构)今义:一般指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示转折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3通假字砉然向然:_善哉!技盖至此乎:_善刀而藏之:_答案“向”通“响”“盖”通“盍”,何,怎样“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4一词多义(一)虚词(1)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吾见其难为
6、()视为止,行为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吾属今为之虏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答案替、给做因为、由于是被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2)乃乃中经首之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家祭无忘告乃翁()答案副词,又才竟然是你的(3)所肩之所倚()某所,而母立于兹()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答案助词处所、地方表被动用来的的原因(4)乎技盖至此乎?()进乎技矣()依乎天理()而况大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答案疑问语气词,呢相当于“于”,引出对象相当于“于”,引出对象表感叹语气,呢
7、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二)实词(1)道臣之所好者道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怀其璧,从径道亡()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答案天道自然的规律道理思想,学说说,谈论路,道路取道(2)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天下土崩瓦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答案剖开理解,懂得解答,解释分裂,涣散解救,消除(3)族族庖月更刀,折也()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士大夫之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答案众(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类族灭5词类活用足之所履:_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_以无厚入有间:_答案名词作动
8、词,踩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形容词作名词,厚度6文白对照动词前,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踦(y):支撑,接触。砉(hu):空。因:依照。技:应是“枝”字,指支脉。经:经脉。肯:骨间的肉。綮(qn):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未结构图示发疑解疑达于道庖丁解牛释疑重点突破一、庖丁解牛的场面,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奇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请想一想,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答:_提示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
9、,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二、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答:_提示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把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目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10、,“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它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即使认识并把握了其客观规律,也不可马虎大意,掉以轻心,只有“怵然为戒”,谨慎从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三、文惠君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答:_提示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
11、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借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可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一、阅读延伸别样的心历路程:庖丁解牛解读庄子是一个与孟子一样的善于讲故事的人,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他们都能够讲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而且,他们的高明之处,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用故事来表现他们的观点、信念与思想。庖丁解牛一文也是如此。庖丁解牛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技艺之道的故事,最让人称道的是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从最
12、开始的“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也”,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而从庖丁对文惠君“技盖至此乎”的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来看,庖丁解牛的故事已远远超乎“技”,而走向更高的层次“道”了,它不单单是“技艺之道”,也不仅仅是“养生之道”。何以见得?可以从文章的第一段里得到解答:“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护亲人,可以尽享天年。因此,庄子的确是在说一个养生之
13、道的故事及话题,但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养生之道背后的含义:不有意为之,不造作,去私意,保持本心自体表现的状态(牟宗三语)。不刻意为善,也不刻意为恶,顺其自然这才是道家“无”与“忘”的智慧。因此,庖丁解牛,不仅仅是技艺之道,也不仅仅是养生之道,更是以技喻道、“技”“道”统一的典型,是庄子“无”、“忘”及“逍遥游”思想的体现与寄托。由以上的分析来看,庄子为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所见无非牛者”;第二境界“未尝见全牛也”;第三境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都赋予了深刻的涵义。当你对某事某物念兹在兹,时时不忘,苦苦追求之时,在一定程度上,你却被囚禁了,混沌不堪,
14、失去了展翅高飞的自由,此时的你就如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当局者迷一般。摸爬滚打之后,你渐渐学会适当地逃离其中,站在较为客观的位置上看待那一段经历,此时,也许它会带给你成长的可能与机遇;而当你终于能够将其放下,它不再完全占有你的身心,你忘记了它的存在,达到了“无”的境界之时,你才有时间和精力高屋建瓴地看待这整个的过程,并且做到心知肚明,因为你终于看到了你的本心,看到了整个事件都处在天衣无缝地自然而然地存在中,无需挂碍,无需牵系,你只要将你的心,将你的努力顺应自然而为,必定能够获得质的成长与飞跃,达到无限的逍遥与自由。而这,不正是暗合了王国维先生的“成大事业者的三重境界”吗?当然,
15、此两个“三重境界”并不能完全相合,然而不得不说,在思想力方面,庄子与王国维都是同样的伟大与深刻。经过三境界后的庖丁,技艺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 “游刃必有余地矣”了,然而,他后来又说“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前后看似相互矛盾,其实不然。按照一般观念来讲,当我们的技艺娴熟到炉火纯青之时,做起事情来就能够驾轻就熟,俗语“艺高人胆大”说的就是如此。可是,技艺超群的庖丁不但不胆大,而且非常地谨小慎微,正所谓“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其实,这是与将“道”与“技”合二为一的庄子的思想分不开的。庄子讲究的是人要静而虚,这
16、也是他所谓的“虚静说”,虚静是悟道的必经路径,道德经中也有“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只有人内心的静谧安宁,才能够悟道,从而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而技艺高超的庖丁如果得意于自身的盖世技巧,那么,他的心将不会再保持静笃而变得躁动不安,一旦走入浮躁,悟道将不再可能。因此,在遇到牛体中复杂的结构时,他始终能够保持心静如一,谨慎行动,这不但不与他之前的游刃有余相矛盾,恰恰是走向最高精神境界所必须。这一点,从庖丁解牛之后的安详神态也可以得知,尽管庖丁“踌躇满志”,然而他立即做的却是“善刀而藏之”,回复宁静虚和的心境。庖丁解牛,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技艺之道或者养生之道的故事,更是一篇关于人生智慧、人类精神以及人
17、生哲学的经典之作,还是一场庄子书写自身生命追求的心路历程。二、写作迁移【角度一】庖丁解牛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便迎刃而解。要想游刃有余,必须厚积而薄发,请你以“厚积薄发与游刃有余”为题写一个片段。答:_【写作示例】厚积薄发与游刃有余我们不应该因为今日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就在那儿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今天没有得到认同,就放弃自己内心的追求。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字一字地往下写,日积月累,我们离成功的彼岸就会越来越近。厚积才能薄发,以前老师不是常说,“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吗?我告诉自己,不要被眼前的小成就裹住了前进的步伐,更不要因为一
18、点挫折失去了拼搏的勇气。相反,有些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因此常常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厚积薄发,方能游刃有余,才能走向成功。【角度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意思是说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击入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由此我们想到: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请以“规律”为话题写一个文章片段。答:_【写作示例】遵循自然规律庖丁在解牛时,总是按照牛身上的自然纹理,击打筋骨间的空隙,把刀引向骨节间的窍穴,只一用力,牛便解了。他抓住了办事中的精髓所在,既省力又高效。这说明按照事物本来的规律办事,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仅能把事情办得又快又好,而且也会把付出的成本降到最低。遵循自然的规律,它会给科学引领正确的方向,当门捷列夫用扑克牌排成最早的元素周期表时,在场的科学家鲜有认同。但当门捷列夫预测的元素一一被发现且性质相近时,门捷列夫对人们的惊奇却微微一笑:“这不过是自然的规律。”是啊,门捷列夫不过是发现了简单的自然规律,可正是遵循着这些自然规律,人们才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