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 国民核算分析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国民核算及分类、SNA和MPS的比较、国民核算的主要内容、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要求重点掌握SNA和MPS的比较、国民核算的主要内容、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核算的主要内容、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本章的难点。一、研究国民经济核算的现实意义 作为反映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的宏观统计数字,大多数人们凭直观就能理解,如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钢产量等。这些数字的含义从它们的名称上就能很好理解。但也有一些宏观统计数字,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有其特定的经济含义,对于这些数字,如果不将其特定的经济含义搞清楚,在
2、应用时就容易犯错误。另外,有些宏观统计数字本身并不难理解,但其表现方法却有一定难度。从这些方面说,我们有必要研究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从国家的每一个公民,特别是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关心国民经济发展状态既是基本义务,又是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个国家发展了,国力增强了,才谈得上人民丰衣足食,国家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才谈得上人民可以过稳定幸福的生活。对经济管理人员而言,要追求自己所在集团的利益,也必须在无损于国家利益的条件下进行,同时,在追求自己所在集团的利益时,也要从全局考虑,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才是盈利的最佳选择。这些都要求了解熟悉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从国民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也要求必须对其所涉
3、及的各种指标的含义、关系及方法进行认真研究。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它是一个由生产、流通、消费、积累活动交织而成并且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既表现为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运动,又表现为和这些运动相向对流的货币运动。研究和认识它是一项既有意义又很困难的工作。单从三十年代以来就有美、英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西蒙库兹涅茨、里查德斯通等专家先后因研究国民经济核算这一课题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事实,就可以说明研究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二、国民经济分类 、国民经济分类的概念和原则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从国民经济主体看,它包括许许多多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从国民经济客体看,它包
4、括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国民经济中各个企业、事业、行政单位都从事着特定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之间形成了极复杂的协作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国民经济有机整体。国民经济分类就是利用统计分组方法按一定的标志把国民经济整体划分成若干个部分或类别。国民经济分类既包括对国民经济主体分类国民经济部门分类,也包括对国民经济客体分类国民经济活动及其成果分类。 在进行国民经济分类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即国民经济分类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利于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核算制度改革的要求。 (2)系统性的原则。即从系统思想出发,使国民经济分类能全面反映
5、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活动及其联系。 (3)国际对比的原则。即在进行国民经济分类时,要增强与国外的衔接和转换,以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 、国民经济主体分类 国民经济主体分类就是国民经济按部门分类。 (1)国民经济主体分类的统计单位 我国目前的统计实践中有两种统计单位,一是基层型单位;二是机构型单位。 1)基层型单位 基层型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主要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单位。其特征是:在同一地点进行生产活动;只从事一种主要生产活动;具备投入与产出、劳动力和工资及固定资产折旧的纪录。如,在我国,一个基层型单位可能是指一个小型企业、一个车间、一个商店、一个服务部、一个办事处等。 基层型单位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性
6、质、成本结构和生产技术的同质性。凡是以基层型单位为统计单位进行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称为产业部门分类或活动部门分类。 2)机构型单位 机构型单位是指那些有权拥有和处理资产、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它经济实体进行交易的单位。其特征是: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能自主决策和承担有关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能独立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例如,在我国,对于居民来说,一个机构型单位就是一个住户;对于法人单位和社会团体来说,一个机构型单位就是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 机构型单位强调的是取得收入、支配收入、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同质性。凡是以机构型单位为统计单位进行国民经济部门分类,称为机构部门
7、分类。 3)基层型单位与机构型单位的关系 基层型单位与机构型单位的关系是: 一个机构型单位至少是一个基层型单位;一个基层型单位从属于一个机构型单位;一个基层型单位不大于一个机构型单位。 (2)产业部门分类 产业部门分类有多种,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分类 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分类是指以各个部门所提供的生产成果是否有“形”为依据的。凡是有“形”的生产成果称为物质产品或货物,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叫物质生产部门。凡是无“形”的生产成果称为服务或劳务,提供服务的部门叫非物质生产部门。 在我国,一直沿用的部门划分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
8、和生产性邮电业、商业。当然,后两类划在物质生产部门与是否有“形”的标准是有出入的,因为它们也是无“形”的。 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我国在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分类的基础上,按经济活动性质的一致性,进行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现行的行业分类是将国民经济分为13个大行业,下设80多个大类、300多个中类、600多个小类行业。这种分类比较复杂,但它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劳动力平衡表的基础。 3)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是以产业发生的时序为依据的。它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由西方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目前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使用的一种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我国是在1985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
9、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办法和标准。 三次产业分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以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否同时进行为原则,两个过程同时发生的为第三产业,不同时发生的为第一、二次产业;以生产者同消费者的距离远近为原则,生产者距离消费者近的为第三次产业,远的为第一、二次产业;以生产的产品是否有形为原则,无形的为第三次产业,有形的为第一、二次产业;以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为原则,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为第一次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为第二次产业,提供服务的部门是第三次产业。具体划分标准是: 第一次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及狩猎业、畜牧业、鱼业)
10、; 第二次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广义的服务业,即除上述第一、二次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又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
11、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 (3)机构部门分类 我国将国民经济分成6个机构部门: 1)居民。由所有常住居民组成,包括为家庭所拥有的个体经营单位。 2)非金融企业。简称企业,由金融机构以外的从事盈利活动的独立核算单位构成,包括国有、集体、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的常住工商企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企业及盈利性(或营业性)服务企业,如旅馆、理发店、浴室、影剧院等。 3)行政事业部门。这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从社会活动看,主要是指第三次产业中第三、四层次的部门,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从资金管理和收入渠道上看,主要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中实行财政预算管理(
12、包括全额管理和差额管理)的单位。 4)财政。是指国家履行财政收支管理的职能,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这里的财政指的是财政收支职能,而不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机关。这些机关本身应划归行政事业部门。 5)金融机构。由从事金融活动的所有常住独立核算单位构成。 金融机构具体包括:银行系统: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其他银行;两社系统: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各行的信托投资公司、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政府金融机构(如财政部系统的证券转让交易部)、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 6)国外。是指所有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的非常住单位的集合。 、国民
13、经济客体分类 国民经济客体包括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及活动成果。国民经济活动成果即为社会产品(或社会总产品,也叫商品)。社会产品可作如下分类: (1)货物和服务 货物是指有形物体,它的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是分离的,可以库存并进行多次交换。如农产品、工业品、建筑产品等。 服务是指直接用于满足使用者某种需要的无形产品,它的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不能分离,生产完成就是使用的结束,只能进行一次交换。 (2)物质产品和服务 物质产品是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成果,它包括的范围是货物和货物性服务。所谓货物性服务是指与货物的流通直接有关的服务。这里的服务是指非物质性服务,即除货物性服务以外的各种服务,其范
14、围要比“货物和服务”中的服务小一些。货物和服务与物质产品和服务在总体范围上是一致的,即都是社会产品的分类,它们之间有一些交叉,其间关系如表13.1。表13.1 社会产品分类的关系社会产品货物货物(有形物)物质产品社会产品服务货物性服务(物质性服务)非货物性服务(非物质性服务)服务 三、世界两大国民核算体系 、两大核算体系、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同,形成了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大约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国民帐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或西方体系;另一种是原苏联和
15、东欧国家及蒙古、古巴等十来个国家曾经采用过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或东方体系。 (1)国民帐户体系 国民帐户体系是在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和斯通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理论和收入流量均衡分析方法,采用以收入为一方,支出为另一方的复式记帐的帐户形式来统计国民收入,形成了的雏形。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管理与控制的需要,西方国家如英、美、加拿大、挪威、荷兰、瑞典等,先后建立了国民收入帐户体系。为总结经验,并使国民核算标准化,联合国组织了以斯通
16、为首的专家小组,制定了国民帐户体系及辅助表(称“旧”),这是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形成的标志。在5060年代,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1968年联合国公布了仍以斯通为首的专家小组新的研究成果国民帐户体系,现在称的就是这个体系。目前,这个体系还在发展,联合国已于1993年完成了再修订的。 (2)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是原苏联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设计的一套平衡表体系,基本上着眼于物质产品的实物平衡。1957年,原苏联中央统计局在全苏统计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国民经济报告平衡表的基本方法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国民经济平衡表是一种表格体系,表现经济发展年度内再生产的相互制约的基本
17、统计指标,反映用于生产国民收入、不断积累生产资料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物质和劳动资源的利用情况。这是形成的基本标志。 东欧经互会国家和蒙古、古巴采用了它,我国在50年代中期也派代表团到原苏联学习,其后也采用了这一体系。由于这一套体系与西方国家的有重大区别,一次联合国委托经互会总结原苏联等国家编制的国民经济平衡表的经验,拟定了题为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1971年经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并公布,称为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 随着经互会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原有体系已不能适应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对比的需要,经互会于1984年又制定了新,即编制国民经济统计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则。新与1971年的相
18、比,并无本质改变,只是内容大大充实了,特别是加强了居民收入与消费,非物质生产(服务)的核算。 、和的主要内容 (1)的主要内容 1)表式设计 依据。国民帐户体系是按照凯恩斯的收入流量均衡思想设计的。 结构。收入流量总是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之间进行的,所以收入流量均衡分析首先是对国民经济各个单位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志是各单位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的同质性。按照这一标志可将众多的经济单位划分为四大部门:企业、居民户、政府、国外。同时,把经济活动也分成生产、消费、积累和对外交易。结构的设计,正好与此吻合,它(a)采用复式记帐的帐户来反映这些部门的增加值从生产到最终使用的全过程(增加值核算);
19、(b)用投入产出表反映增加值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消耗及其所形成的各个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投入产出核算);(c)用资金流量表反映与货物和劳务同时发生,流向相反的资金运动,以及各个部门由于资金余缺而引起的资金在各个部门间的流动(资金流量核算);(d)用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本国与外国或地区发生的各种收支(国际收支核算);(e)用资产负债表反映某一时点上一定范围内的以价值表现的物质资料、债权、债务和其它资产(资产负债核算)。这五大核算以增加值为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补充或延伸,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算内容体系。 2)主要总量指标 是以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为中心指标,主要总量指标也是围绕它而设计的。而增加值
20、的计算有生产法、分配法和支出法,相应的总量指标有总产出、中间消耗、最终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 (2)的主要内容 1)表式设计 依据。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是根据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主线索设计的。 结构。着重说明劳动力资源、固定资产和其它国民财富的结构及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和使用,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再分配和使用,1984年的还增加了非物质服务的内容。这样,由7个主要平衡表和23个补充表构成。其中7个主要平衡表是:(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消费的积累平衡表(物质平衡表);(b)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平衡表(财政平衡表);
21、(c)部门联系平衡表(物质产品投入产出表);(d)劳动力平衡表;(e)国民财富和固定资产平衡表;(f)非物质服务平衡表;(g)居民物质财富和非物质服务总消费表。 2)主要总量指标 的总量指标是围绕物质产品设计的,它包括: 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包括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运输邮电业总产值和商业总产值等指标。其实物形态表现为全部的物质产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国民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新创造价值之和。其实物形态表现为用于消费的物质产品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物质产品,即用于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的物质产品。 需要说明的
22、是,和都有国民收入指标,但意义不一样: 首先,包括的范围不同。的国民收入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新创造价值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新创造价值(即服务净值);的国民收入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新创造价值。 其次,采用的价格不同。的国民收入不包括间接税净额,即是采用的要素价格;的国民收入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间接税净额,即是采用的市场价格。 再次,对一般意外损失的处理不同。将一般意外损失算作资本损失(固定资产折旧)或中间消耗;将一般意外损失算作国民收入最终使用中的一项,即包括在国民收入中。 、和的平衡方法和形式 (1)平衡方法的基本原则 不论还是都是以平衡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等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作为描述和
23、分析的主要方法。其基本原则是: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 (2)的平衡方法和形式 在平衡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会计复式记帐原理。复式记帐方法要求把每一项经济活动用货币计量,分为来源与去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帐户中对应记录。在经济活动中,经济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流,每一个职能部门都是经济运动这个流中的一个环节,对每个经济职能部门来说,每一项经济活动不仅有来源与去向,而且来源与去向必定相等。因此,复式记帐方法用来源与去向来反映经济活动,从方法论上看,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经济核算中的运用。 复式记帐方法要求采用帐户形式。是以帐户的贷方表示收入,借方表示支出。当一项经济业务记入有关帐户后,在对应帐户上必须保持量上的平衡
24、。通过帐户项目的对应关系,把所有单个帐户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帐户体系。因此,用复式记帐方法,可以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过程反映在相互连接的各个帐户中。 (3)的平衡方法和形式 在平衡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单式记帐方法。单式记帐方法要求的是总量的平衡,对构成总量的各个要素并不要求从两方面来反映。它依据的平衡关系是: 期初存量本期增加量本期使用量期末存量 用平衡表来反映这种平衡关系。平衡表是统计表的一种,但有区别,它的宾词有两个对应的方面,如收入和支出、资源与使用等。 四、和的比较 作为对社会经济进行计量与分析、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帐户体系()和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既有共同点,也
25、有区别。 、与的共同点: (1)产生的客观基础。二者的产生都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为加强国家控制、调节经济职能而需要以某种形式对社会产品、国民收入运动进行核算。因此,两大核算体系都用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一系列经过分类分组和计量的统计数字来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这些环节和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2)指标体系的建立。二者都以反映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使用等主要经济活动的过程为基础。即一些部门进行了生产,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从而取得收入。这些收入要进行分配,形成各个部门的最终收入和最终使用。因此,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都有生产、分配使用
26、方面的指标。 (3)平衡原则。两大核算体系都遵循了以下原则,即生产范围划在哪里,生产成果就算到那里,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也算到那里,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也就在那里分界。因此,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做到了不重复计算,也无遗漏计算。 、和的区别: (1)生产劳动范围不同。采用了“限制性生产”概念,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直接增加物质产品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从事非物质生产性质的服务活动是非生产劳动。因此,生产部门只有工业、农业、建筑业、生产性邮电和货运、商业五个部门,其余都是非生产部门。所以,在核算范围上,只把物质产品作为生产成果核算,把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服务活动的收入看作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
27、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采用了“综合性生产”概念,认为凡是创造效用的活动都是生产劳动,凡是取得收入的部门都是生产部门,因此,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无论是生产物质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是生产部门。所以,把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服务,放在了与物质产品同等的地位加以核算,即都作为生产成果核算。 (2)国民经济部门分类不同。把国民经济部门分成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强调前者是生产部门,后者是非生产部门。同时,把按所有制分组也作为主要分类。在最综合的平衡表财政平衡表中,就按双重标志进行复合分组,首先把国民经济分成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然后在每一领域内再按社会经济成分划分。对国民经济分类是根据不同
28、分析目的,按不同角度分类。一是从生产角度,按照生产活动的同质性,把国民经济分成若干个产业部门,如行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等。产业部门分类主要用于生产核算;二是从资金角度,按照财务决策的同质性,把国民经济分成若干个机构部门。机构部门分类主要用于收入支出的核算。 (3)核算方式不同。主要采用单式记帐的平衡表法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主要采用复式记帐的帐户法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核算。 另外,和在很多指标包括的具体内容上也有差别。 五、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建立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五十年代从原苏联引进的体系,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
29、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已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1)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 (2)与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不相适应; (3)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不相适应; (4)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不相适应。 、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交易和交易者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交易是指两个经济实体之间能用货币度量的经济交往。如一项货物或金融资产所有权发生了转移,或者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某种服务时,就发生了交易,各种交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下分类: 有些并非两个经济实体之间的交往也称为交易,如农民为消费用的自给性生产,自有房屋居住的房租。这种交易事实上并未在两个经济
30、实体之间发生,但为了统计上的需要,把它看作交易,称为“虚拟交易”。 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交易者。交易者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 (2)流量和存量 流量和存量都是总量。流量是指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量。例如,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总消费,分别表示该国一定时期(如一年)的生产量和最终消费量,它们是流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质上就是统计上的时期指标。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测算出来的量。它一般指某一时间状态上生产经营活动积累起来的货物和金融资产、负债的累计数。例如,某一时点上的银行存款余额、固定资产等,它们是存量。因此,存量就是统计上的时点指标。 流量和存量的关系十分密切,存量来自流量,而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
31、存量的大小。例如,期初国民财产是存量,它是以前各期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积累;而这个存量的大小,又决定当期产品产量(流量)的多少;当期产品产量的多少,又会影响到期末国民财产存量。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在整体结构上把国民经济中的实物运动与资金运动、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国内交易和国外交易紧密结合起来,完整地反映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之间的联系。方案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帐户两部份构成,其结构如下页: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投入产出表 基本表 资金流量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 资产负债表 社会再生 人口平衡表
32、产核算表 非价值量 劳动力平衡表 补充表 自然资源表 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 补充表 企业部门产出表(表) 价值量 企业部门投入表(表) 补充表 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 中国国民经 综合价格指数表 济核算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国民可支配收入及使用帐户 国民经 投资帐户 济帐户 对外交易帐户 资产负债帐户 生产帐户 经济循 机构部 收入分配及支出帐户 环帐户 门帐户 投资及金融帐户 资产负债帐户 产业部门帐户生产帐户 经济循环矩阵 六、国民核算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 在进行国民收入统计时,采用体系和体系的国家使用的计算方法不同。 (1)体系国家的国民收入的统计 这些国家把国民收入的涵义理解为
33、:从价值方面看,是全社会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新创造的价值总量;从使用价值方面看,是新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从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品的关系看,国民收入是全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值的一个组成部份。一年的社会总产值是当年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所创造价值的总和,即,其中物化劳动用于补偿垫付的生产资料资金,即在生产中消耗了的生产资料价值;新投入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国民收入,即。这也就是说,在价值上,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价值后余下来的价值,就是国民收入;在使用价值上,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来的产品,就是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即新创造的物质
34、财富的总和。 国民收入统计研究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的各个阶段。与之相适应,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也有生产法、分配法和最终使用法等几种。利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的对象,都是国民收入生产额,即用这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应当是一致的;利用最终使用法计算的对象是国民收入最终使用额而不是国民收入生产额,即用最终使用法计算的结果与前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不一样。 1)计算国民收入生产额的“生产法” 国民收入是由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公共饮食业及物质供销业(包括仓储业)等几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 要计算整个国民经济的国民收入生产额,可以先从各部门的总产值中,分别扣除
35、其生产中的物质消耗,得到各部门的净产值,然后再把各个部门的净产值加总在一起,就得到了国民收入生产额。这种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以求得国民收入生产额的计算方法,被称为“生产法”。其计算公式为: 国民收入生产额各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的总和 (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各物质生产部门物质消耗的价值) 各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的总和各物质生产部门物质消耗价值的总和 社会总产值物质消耗 2)计算国民收入生产额的“分配法”根据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指标倒算国民收入生产额的方法,被称为“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国民收入式中: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劳动者的劳动为国家、集体等创造的财富 具体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包
36、括物质生产领域内劳动者的原始收入和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纯收入及农村经济纯收入两大部分。 劳动者的原始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职工的工资和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农村居民净收入和城乡个体劳动者的净收入。 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纯收入是指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税金、利润、利息支出及其他纯收入。农村经济纯收入主要指农村经济的集体提留和交纳的税金。 将以上两部份相加,就是国民收入生产额。 国民收入经过物质生产领域内部的初次分配以后,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分别形成物质生产领域各企业、非物质生产领域各单位以及居
37、民三方面的最终收入。一般地说,国民收入经过再分配后,物质生产领域的再分配收入小于其再分配支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再分配收入大于其再分配支出;而居民总是通过再分配而增加收入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渠道有:国家财政预算、银行信贷和劳务购买。国家财政以上缴税收、利润等形式,从企业、单位及个人那里集中一部分纯收入,有时也以公债或国库券的形式集中一部分收入。然后再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支出进行分配,即通过基本建设投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拨款等形式,分配给物质生产领域各个行业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各个部门;银行信贷则通过存款放款、支付和收取利息等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劳务购买则是
38、指居民间收入的再分配,如雇请保姆等,也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具体说,国民收入通过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最终收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计算。 (1) 物质生产领域: 最终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 (2)非物质生产领域: 最终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再分配余额 (3)居民: 最终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 从全国范围来说,再分配收入之和等于再分配支出之和;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领域和居民三方面最终收入的总和,等于初次分配收入的总和,即等于国民收入生产额。其计算公式为: 国民收入生产额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收入的总和 最终收入的总和 物质(非物质)生产领域及居民三方面最终收入的总和 3)
39、计算国民收入最终使用额的“最终使用法” 国民收入生产额经过分配与再分配,形成最终收入总额。最终收入总额加上进口额减掉出口额,就是国民收入可供使用额。国民收入可供使用额减去本期损失,就等于国民收入最终使用额。国民收入最终使用额按其最终使用的用途,可以分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 消费基金是当年生产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是以货币表现的用于居民个人和社会集团实际消费的那部分物质产品,其实物形态是消费品。积累基金是当年生产的国民收入中的另一部分,是以货币表现的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非生产基金和建立物资储备的那部分物质产品,其实物形态是扩大再生产用的生产资料和当年未消费的消费品。其计算公式为:
40、国民收入最终使用额消费总额积累总额 消费基金积累基金 (2)体系国家的国民收入的统计 这些国家对国民收入的理解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国民收入,指的是一套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支出、分配情况的指标体系,包括国民收入生产额(即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分配总额、国民收入支出总额等;二是狭义的国民收入,指的是广义国民收入指标体系中的国民收入分配总额。因此,其国民收入的计算要求反映三方面活动的结果。 1)国民生产总额的计算 国民生产总额是指以市场价格(生产者价格)表示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整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或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使用的计算方法是生产法(即部门法),就是按各个部门的
41、生产成果汇总综合计算国民生产总额。具体作法是:先计算出各部门的增加值,然后再汇总求得整个经济的国民生产总额。 不同部门的增加值计算方法分别是: 农业、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部门,直接按其生产的增加值计算。 对一个企业而言,其增加值是其总产出的价值减去其中间投入(不包括折旧)的价值。从价值上看,包括工资、利润、税金和折旧四大部分。把一个部门的所有企业的增加值加在一起,就是部门的增加值。 商业、运输业、生活服务业等部门,则从部门、企业的营业总收入中,减去为营业用而购自其他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之后,所获得的“增加值”(即纯收入)。 对卫生、教育等部门及非营利组织的服务部门(如慈善机构)、政府部门(包括中
42、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及军事部门等),均以部门、机关的工作人员的薪金工资来度量工作服务的产值,作为部门的增加值。 对银行及类似的金融机构的增加值的计算 由于这类部门性质上的特殊性,通常是在实际支付的费用之外估算一种服务费用来处理。这笔费用等于银行通过贷款所取得的收入以及用掌握的存款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收入,超过在这些存款上所支付的利息的那一部分。原则上,这笔费用不包括由银行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所取得的财产收入。不过在实际处理中,要把它们划分出来是困难的,因而在计算时往往没有分开。 估算的服务费用一方面是银行的产出,另一方面也应看成是各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因此,在计算国民生产总额时,各产业部门对银行支付的利息减去由银行获得的利息之差,就应该从部门增加值中扣除。但实际上往往不容易做到。所以,在计算国民生产总额时,还要重新把这一部分从总量上扣除。 此外,对一些企业、机关、单位组织的服务活动,如房屋租用(包括自用)、家庭服务等,也分别按服务的产值计算增加值。具体计算方法是:房屋按房租减维修费计算(自有房屋按类似的房屋估算房租);家庭服务则按服务工人的工资计算。 将上述各部门的增加值综合汇总,可以得到一个国家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