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得”中坚持,在“失”中寻找提升的空间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我的赛教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落下帷幕,可是在我的心里,这节课好像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留给我的遗憾,带给我的思考延续至今。苏轼在他的人生中反省着,升华了,而对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代表作家苏轼的名篇,因为之前学过《赤壁赋》,对苏轼的经历与旷达有所了解,本次课前,又查找了大量资料,我渐渐被苏轼那种笑对人生的态度紧紧吸引,所以最终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以下方面:通过诵读品味词的豪放进而感受作者人格的旷达与豪放,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课前,我对教材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又对学生情况作了充分的估计,因此在上课前我是信心满满,相信我与学生之间能默契配合,亦相信本次课会是一堂让人感觉比较完美的课。但随着本次赛教课帷幕的落下,我不得不承认,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得不承认,只有教了才知道怎么教会更好;不得不承认,每次的教学都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一、我的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叶圣陶说过:“教学千法,读为一法。”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整首词我重点把握“读”,以我的“读”开场,以学生的读收尾,并且把读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读”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情感美。比如说,本词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这样的安排令课堂因为充满张力的读而充满激情。
2、通过导课渲染气氛。好的导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前,我播放了本首词的歌唱版,又以自己的诵读导入,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习的气氛。学生的目光因了这一份激情而被牵引。
3、以语言增强感染力。语文课堂亦是语言的课堂。在教学理念中我提到,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有力度与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上课时我力求让自己的语言有激情,有自信,充满张力。这样做了,我也感受到了学生所给予的热情的回报。
4、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体味到思考探究的乐趣,体味到自我表现的快乐。
5、能够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教学中,通过教师高层次的点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苏轼情怀,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探求愿望,并适时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困难,学会珍惜时间、珍惜青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在教学中出现“变数”时,能及时变“变数”为契机,可以说,基本做到了课堂上的灵活变通。通过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感悟。
二、我的遗憾。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尽管我的设计力求完美,本节课亦得到了一些收获,但实施过程还是有一些有待商榷之处。
1、音乐渲染、营造氛围的缺憾。本来在授课导入时,我开场的诵读中本应有音乐伴奏;教学接近尾声时,本应用多媒体来播放朗读,让学生在跟读或听读中进一步走进苏轼的心境,并利用《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来渲染气氛,再次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孰料变数太多,音乐、视频均未能按预期的那样进行,没能利用音乐成功地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缺憾。
2、问题探究方面的缺憾。对于“学过本词,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思考?”这一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与文本、作者更进一步地交流。最后是匆匆结束这一问题的思考,留下遗憾。
3、课堂时间驾驭方面的缺憾。一堂成功的课,会给人一种流畅、轻松、不拖沓的感觉。授课结束后,我有一种前松后紧的感觉,节奏不匀称,以致对最后两个问题没有品味充分,略显粗糙。
整堂课下来,留给我的有“语言与情绪激情”以及“灵活变通”带来的掌声,但更多的却是难以弥补的遗憾。因为开头与结尾的“音乐变数”,因为前松后紧的节奏。不过正因为这一节带有缺憾美的课,让我收获很多,也让我意识到,课堂上的“意外”如果能好好把握,灵活运用,就可变“意外”为契机,可以取得“柳暗花明”的效果。
与苏轼的相遇结束了,但是我觉得与词人的对话并没有结束。他似乎在用自己的旷达告诉我:“在挫折与失意面前,无需沉沦,应用自己的智慧努力开启‘上帝’留下的那一扇窗。”于是,我释然了。
收获也罢,遗憾也罢,重要的是我曾经全心全意投入的思考过程,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从变数中突破的灵感。现在我要做的,是好好总结、好好享受它带给我的思考。我会从收获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从缺憾中找到提升自我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力争在教学之路上探索出独特的教学之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