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堂课教学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
2、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四、解读文章内容。1、文题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2、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3、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第二部分(26):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4、学习第一部分。思考:(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何?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
3、表现什么?(明确: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5、学习第二部分,讨论:(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3)、3、4、5段写什么?主要运
4、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五、比较与探究。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
5、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的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在诵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一、检查预习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二、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
6、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三、课文导读1朗读这三首诗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 3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
7、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分析在朗读中穿插下列问题:(1)解读第一章:指名朗读全诗。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
8、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干钧地流露出来了。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斩杀阎王。(2)解读第二章。学生读全诗。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9、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3)解读第三章。学生读全诗。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诗中哪些关
10、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而遇异其趣;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学生齐读、背诵。四、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理解诗作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的侧重点,务必体会并理解诗作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写作上,作者把
11、现实与想象、联想完美结合,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胸襟,从“断头”今日追思战争发展“百战”之多;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以瑰丽的色彩描写悲壮的场面,“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作者由“地府”联想到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美好前景,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示儿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重点难点: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
12、,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主学习1、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2、(课件展示)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整体感知1、解
13、题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句读(多媒体课件)祭( )乃(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播放音乐)遵循老师的读法,朗读诗歌,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4、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三)粗通诗意:1、组织学生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2、教者引导释义第一句(多媒体课件)“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
14、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2、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参考书自主完成释义,教师纠错。“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15、三、组织全班交流。(1)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A、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B、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板书:悲)C、体会诗人“悲怆的心境”:师:看我这一生立志为国破敌-出示:少年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壮年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老年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设计意图:出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却拥有共同主题的诗句,师生引读,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2)三、四句诗文表达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
16、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了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最后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四、总结全文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它是陆游念念不忘的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是对祖国重新统一热切地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六、课后作业:会默写示儿谭嗣同之死【教学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谭嗣
17、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第一课时一导语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二、作者、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三解读课
18、文1、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问题讨论: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西后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四、总结本堂课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二、讲读课文四、五、六段。1、第四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问题讨论:在这一段中对谭嗣同这个人
19、物刻画很生动,性格跃然纸上,怎样看待谭嗣同劾袁世凯的交往?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势来看,谭嗣同主张用袁世凯来救皇上是当时可能有的唯一选择。这是因为:一、袁世凯主张变法;二、袁世凯接受了皇上的恩赐;三、只有袁世凯的实力才可以解救天津阅兵废君的危难。2、第五段介绍谭嗣同被捕及就义的情况问题讨论:(1)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提示: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2)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提示: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
20、昆仑。”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他若逃亡,结局更惨。)3、第六段介绍谭嗣同的治学及著述情况。舍己从人: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持躬严整:四、学生思考讨论:1、谭嗣同具有怎样的政治见解,我们应如何评价?分析:这次维新,最终失败了,但是,我们认为这次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次要求民权的运动,领导运动的知识分子,谭嗣同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这些所谓维新派,都是略略有些资本主义思想的士大
21、夫。他们拥护皇帝,提倡君主立宪,主张抵御外侮,挽救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希望中国也走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道路。这样的政治见解,这样的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应予肯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维新运动之失败,乃由于“西后”一派的阴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脱离群众,支持他们的社会力量非常脆弱,再加上他们眼光短浅,政治经验不足,把变法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身上,又幻想同拥有军权的袁世凯合作,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事,而没有缜密的计划。另外,谭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是有一定见地的;当然,一待维新失败,便“惟待死期”,以流血“自嗣同始”则看法未免又有所偏。2、
22、如何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五总结全文。勇气教案教学目的: 1、理清情节结构,理解勇气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
23、导入新课: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今天我们就从美国作者狄斯尼的小说勇气这篇课文,来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普通妇女表现出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拘谨(jn);颀(q)长 ;熹(x)微 ;悉(x)意; 寥寥(lio)可数;绶(shu)带;怯(qi)生生; (zhu)陆;门闩(shun);呜咽(y)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颀长:身材高。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 熹微:日光微明。 悉意:全心全意。 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 3、把握文章的段
24、落结构。 勇气这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章层次该如何划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至 18自然段):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讲述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9至22自然段):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讲述“我”的感受。) 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开头;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是升华主题的部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段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对一次军人午餐会的叙述,由一位伞兵引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
25、结构层次上来说,它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2、文中的重点人物有几个? 3、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5、小说的情节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完第二部份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段情节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并简述你们的理由。 老师小结:这位美国士兵重返农家小舍求援,而这位刚刚因这位士兵的到来而失去了丈夫的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再次收留了他,这一情节是本文的高潮,这是最紧张的时候,是最意想不到的举动,是最能表现他们勇气的情节。 6、法国妇女的信仰是什么?(老师提示,在战争时代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7、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
26、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的勇气来自哪里?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 9、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本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两位主角的勇气各是怎样的?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 美国伞兵的拼命勇气。 美国伞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重返这个最危险的地方,是因为他理解法国人民的信仰,他是智慧的,他懂得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他的勇气来自他的智慧。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a、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 b、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 c、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 法国妇女的不怕牺牲勇气。 (四)、勇气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老师小结:勇气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为和平,为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勇气和信仰。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却不断地发生战争,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类的历史。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让我们记住:和平是一种信仰。 (五)总结全文。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妇女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