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课程名称 质性研究 开课时间 2011-2012年度第2学期 学院 数理信息学院 学科专业 物理学 学号 10180139 姓名 叶 超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签名 质的研究方法学习心得经过半个学期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我从渐渐地从完全不了解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开始初步了解质的研究方法这种互动的研究方式。起初,同学看到我选这么课的时候,都很好奇地问我:“你选的这门课是干什么的?”我都是无奈地摇摇头,从课程的名字上真的看不出来这到底是一门研究什么,拿什么来研究的课程。最初选这门课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因为在补选“战场上”,这么课还有一席之地。当然,如果现在又同学问我,质的研究方
2、法是做什么的,我会告诉他这是一种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第一次接触质的研究方法,就是陈向民先生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全文富有特色的语言(当然如果针对运用质的所做的调查,那么这种语言也算是比较常见的),让我感觉完全不是在看一篇调查报告,而是在看类似于人物传记或者是侦探小说。文中对王小刚以及其他“老师”、“领导”的语言神情细致真实的描写,让人感同身受。说起论文,我接触最多的就是数学建模论文。去年暑
3、假一个月,不是上课就是查资料,算数据,写论文。质的研究方法和数学建模一个是量化研究一个是质化研究。数学建模需要我们把一切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不能量化的问题转化成数字信息。比如,文化的影响力、日本核泄漏对于亚洲经济的影响、拔河该如何站位才能使得更容易在比赛中获胜。这些看似,完全不能用数字来表示的问题,我们都将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对着电脑绞尽脑汁、通宵达旦,用数字给出我们的解答。在论文中,我们通常也不在意对于某一个问题在解决中的细节。而是关注解决问题的思想,是如何将问题量化,这样的量化何不合理。并且,我们重视最后的答案。因为数学建模解决的问题,很多都是实际的工程和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答案的合理性
4、、应用性进行全面的推敲。而质的研究方法,却和它大相径庭。首先,我们不需要一连三天关在小房间里埋头苦干,而是走出校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做访谈,察言观色,需要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量化的研究相反,整篇调查报告中几乎没有出现数字信息,所有的信息主要都包含在他们的对话之中。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访谈者不仅要记录下受访者的言语。还要时刻注意受访者神态表情,通过这些记录提炼出有效的,在话语中不能体现的信息。并且在研究报告中谈论很多,但是我也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原因,那个导致王小刚辍学的原因。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原来做一个问卷,设计一系列的提问,以及观察方式在质的研究方法中,都是很有讲究的。想到我以前也
5、做过社会调查,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作指导,问卷设计也是信手拈来,现在回头想想里面还真的有很多设计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在课堂上老师提到那些问题,在提问中有对受访者有暗示倾向;把一个人的观点片面的认为是所有人的观点;提问时把一个问题过分简化成用是和否来回答;问题设计的范围太广,难以准确的回答。这些都是我以前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情况。像我们这样的我觉得理科生,平时很少接触文学作品,更别说写这样的调查报告。但是,我觉得理科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却正好能给我们理科的惯性思维中,融入感性的文科思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中庸之道就是不能走极端。学习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理科生而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质的研究方法给了我一个全新的看待、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和数学建模的方法相比,两者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哪个更适合更有效地解决眼前的问题。通过短短的半个学期的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我很高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又多了一个新的有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