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杭苏红 社会学院吴燕蕾 教育学院1.结构及关键问题v总体结构:v1、序论-研究视角总论v2、中国关于古代史论战的展开v3、日本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v4、秦汉帝国形成史的学说史概览-西嶋旧说及其展开v5、问题焦点之所在及分析的角度v本章关键问题:v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关于秦汉国家权力的形成是如何聚焦到皇帝和人民的直接个人支配上的.2.第一节 序论v1、西嶋定生的研究目的v2、研究视角:历史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v3、本课程的研究目的3.西嶋定生认可存在普遍的规律性解释v普遍的规律性解释日本历史西欧封建社会中国历史4.西嶋定生的研究视角v 对日本历史做合规律性的解释,绝不仅指欧洲具体历史中得出的规律性。v 对中国史上的特殊史实的性质应做合乎规律的掌握,不v应把在欧洲历史分期上成为其决定性条件的具体特征拿来探v索中国史。v 要探索普遍规律性,必须是把日本史和中国史的特殊性也v包括在内的普遍规律性,以此才能对普遍历史规律做更高一v筹的理解。5.第二节 在中国关于古代史论战的展开v1、论战的大背景v2、中国社会史论战v3、中国学术界对焦点问题的两派见解v4、西嶋定生在本书中对此的评论6.大背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v 1、立场:中国当时被赋予实践性的课题v 2、争论的主要问题是v 1)关于帝国主义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关系,v 2)关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v 3)关于封建势力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地位。7.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推动了中国社会史论战v 王礼锡于1931年2月17号写于东京的编者的话中表v明开辟这一专栏的态度:“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个很重要的v问题,如果没有真确的认识,很难确定中国政治的前途。v所以本志特为这个问题,设一个“论战”,第二第三几期v都对这个问题都有意见不同文章的发表。”读书杂志创刊号的出版,标志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正式展开。v 德里克认为有关历史分期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如何把欧洲社会的演变过程有效地套用到中国历史上,为中国历史“配上一个具体的时间表。”8.中国学者的视角主要代表郭沫若吕振羽侯外庐古代社会下限 春秋时代为止(修订多次)到殷代为止同郭沫若研究方法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研究视角在中国史上找寻典型奴隶制提出共同体与奴隶制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普遍规律作用于中国史采取怎样具体形态存在问题西欧封建标准构成了普遍规律性普遍性下特殊性的探寻同吕振羽9.西嶋定生评析中国社会史论战v 这些论战,包括后续的一些再争论,变成了古典意义的奴隶之有无及其量之多少,却没有抓住在中国史特殊条件而探求其社会结构特定的目的了,成了各自不相干的问题。v 就前述的吕振羽、侯外庐两人的观点进一步展开讨论,才可望取得成果。10.第三节 在日本关于分期问题的讨论经过v1、讨论背景v2、学院内的研究视角v3、存在问题11.第三节 在日本关于分期问题的讨论代表人物东京大学的加藤繁 京都大学以内藤虎次郎为中心 前田直典氏 周藤吉之氏 研究角度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 文化史的角度(近代的新提法)受到如何使战后的日本社会获得民主化这个极富实践性的意识所支配 唐末五代依然是奴隶制,但是忽略了一般庶民的存在。贡献社会经济史的实证研究成果 文化史观的角度对划分时代的尝试(唐宋自发形成了贵族共同体)把中国置于东亚史整体中加以看待 以宋代为中心,对佃户制做了细致的实证研究。12.第四节 秦汉帝国形成史的学说史概览v1、西嶋定生的旧说v2、西嶋定生回应对其旧说的批判v3、西嶋定生提出本书的讨论焦点13.西嶋定生旧说增渊龙夫 守屋美都雄氏 滨口重国氏 对旧说的回应作为各个古代社会基本阶级关系的奴隶制的特殊具体表现方式,作合乎规律的掌握。以父家长家内奴隶制形式而结合为唯一形式的国家权力核心构造。任侠作为人的结合成为民间纽带扩大的国家秩序;外部集团的“约”有内在权力性,与任侠的纽带相结合,形成集团,族长式集团的性格,渗透到国家权力中枢里面。考察旧说说家内奴隶的身份,指出是平等的关系,不是家内奴隶,刘邦初期集团不成为父家长制集团。父老认可是刘邦集团权力上升的源泉。应该以比奴隶、隶农数量大得多的一般农民阶层主要谈论对象,春秋战国以来,更为广泛存在的自耕农劳动始终是社会的根底及主流,而春秋至近代的政治形态,本质上一贯是君主专制。对回应的疑问西岛直接抽出阶级性,缺乏媒介;西岛的刘邦集团未必合生产直接发生关系;都是从集团自身性质和物质基础来说的。任侠集团如何扩展为普遍社会秩序;皇帝本人的父家长制能成为国家权力根本来源吗?任侠集团与国家权力是同质性吗?旧说中家内奴隶不是身份认定,是阶级关系认定;父老认可和主客集团无法解释公权力来源地唯一性以及汉代国家权力形成的普遍性。把现实存在的大量奴隶与自耕农割裂平行处理是否合适,.用马克思的见解来理解秦汉时代的皇帝与农民的关系是否可能?对回应的肯定回应,对旧说的深入推进批判了旧说分析中所表现的外面抽象性,提出人与人的结合,使问题深化一步。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线索,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可以把权力集团与一般庶民的关系作为问题所在。自耕农结成是国家统治的对象这个判断极其重要。14.聚焦问题v1、父家长家内奴隶制-秦汉帝国形成的结构?v2、皇帝对国家普遍性支配的唯一性如何确立?v2、皇帝国家统治之间的媒介?豪族?父老?任侠集团?庶民?v3、如何实现皇帝人民的直接的人头统治?15.如何安排的?v皇帝v 庶民豪族任侠集团内廷官外廷官父老16.第五节 问题焦点之所在及分析的角度v1、秦汉帝国结构形成原因v2、另外的分析角度v 1)公权和私权 v 2)关键:皇帝对人民的支配问题 v 3)豪族与豪侠集团17.专制皇权的形成秦汉帝国形成说郡县发生说、君主家产形成说、靠铁器牛耕之普及的生产力发展说、国家经营的水利灌溉说等等 双重条件1、氏族逐渐瓦解,与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父家长制君主谱系相连2、人民随氏族制的趋向解体成为个体化的分子,实现由氏族到家族的个别人身支配 皇权性质1、皇帝对人民一元化支配体制,直接的人头统治。2、皇帝权力的范围,是涉及全领域的,它不容许有跟自己相同权力之存在。3、皇帝的私权与皇权作为公权力的传统性要区分,公权是根本。另外的角度1、区分公权和私权。2、秦汉皇帝课税的古代传统来自“租”,是具有向宗庙供物之含义的,属公权性质。3、“春秋之义”成为汉代政治理法的黄金律;作为皇帝权力性质的公权,也可以说是此种“春秋之义”的显现,它是带有传统性的。两种关系1、皇帝对人民支配秩序场域的形成,是秦汉帝国权力结构的根本2、皇帝对豪强与豪侠之间的关系处理:镇压、家父长制、官僚化18.本书着重处理的问题v1、秦汉帝国权力的形成是通过什么样的秩序,使得皇帝对个人形成直接支配权。v2、疑问:在民爵的讨论中,是否放弃了旧说中使用的马克思唯物史论的视角。好像论证过程中没有提及基于经济基础的阶级问题。1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