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编教材重难点分析表单
学生前测
重难点
提示:只填一个点。因为重难点是重点中的难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难点前提
提示:分析学生掌握该难点需要什么知识、技能、情感基础或前提等
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作者对藤野先生评价的文字,即“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说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根据这段文字学生要能主动质疑,提出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鲁迅感激,最给他鼓励的一个呢?为什么说他的性格在鲁迅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前测题
提示:说明用什么题目或问题来检测学生是否具备这些基础或前提等
问题1: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的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这样答道: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可见,鲁迅对这位洋老师的感情不一般。自仙台分别,二十多年后的鲁迅是如何评价这位老师的?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问题2:根据这段文字,你有没有读出什么问题?
结果分析
提示:对前测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欠缺需要补救等
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很顺利的找出这段文字,但是在齐读这段文字时感情把握不到位,老师点拨之后有很大进步,随后的自主质疑环节,开始提问的几个同学没能抓到关键点,后面的几位同学还是抓到了关键的问题。由此可见,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还是不错的,朗读能力和自主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提示:简要说明:该“点”在归属的上位知识、或单元中或在本学科内容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是否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对学生发展具有什么重要价值?
本单元学习的目的是“欣赏散文和传记,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难点分析
提示:说明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
* 知识方面。例如:感知模糊、理解错误、记忆混乱、难以迁移或应用……
* 技能方面。例如:未能领会要领,未能掌握方法或程序,未能熟练形成技巧,习惯性或心理定势的干扰,负迁移……
* 态度、情意方面。例如:无法坚持、不感兴趣、无法转化为行为习惯……
学习难点的主要成因(难点是源自何方?)——
* 源于学生。例如:缺乏认知前提(知识基础欠缺、知识漏洞),科学前概念的干扰,认为没用……以及其他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特有的生活环境局限导致的经验空缺或思维定势的干扰。
* 源于知识技能本身。例如:抽象,远离实际生活或生活经验,不符年龄特点,关系繁杂、过程曲折……
* 源于以往教学。例如: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跨度大、可接受性差、未提供支撑、讲不到点、思路不清……
在对“鲁迅和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进行赏析后,概括出了藤野先生热情诚恳、治学严谨的形象,这个时候教师就之前学生提出并归一的问题——鲁迅对藤野先生为什么用“伟大”字眼来相颂?来提问:课上到这儿,你觉得藤野先生的“伟大”有了着落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认为藤野先生关心、帮助鲁迅是伟大的,极少的同学认为还体现不了藤野先生的“伟大”,追问其理由,也不能回答到点上。到这里几乎所有同学们都将思想囿于藤野先生和鲁迅这两人之间的交往,没能联系文中其它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匿名信事件来深入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引导:藤野先生的这些行为,非常普通,非常平凡,这就是一位教育者的本职工作,用“伟大”来相称,未免有点儿勉强了吧。大家说一说,你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受到感动?很多同学都说到受到伤害、挫折后容易感动。教师顺势引导:鲁迅之所以对藤野先生印象如此之深,评价如此之高,就在于鲁迅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遇到藤野先生的。我们透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个事件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形。首先,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事件,这可难倒了很多人,叫了好几个同学才复述清楚。由此可知,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要加强训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到“匿名信事件”联想到:谁给谁写信?信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匿名?等,运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再次复述看电影事件就容易多了。学生复述这两个事件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鲁迅出国留学的原因以及在日本遭受的歧视和屈辱等背景,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日本青年学生对鲁迅的歧视(狭隘的民族偏见)和中国国民思想的麻木不仁,这时教师再次提问学生:藤野先生的“伟大”现在有了着落了吗?有了前面的铺陈,这时候的学生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藤野先生的“伟大”,表现在他虽为日本人,但是却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没有歧视来自弱国的学生。这时教师引领学生再次朗读37段文字,深化对“伟大”的理解。接着,教师提问:文章题目为《藤野先生》,“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毫无关系,作者安排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有同学很快就回答出来了,“匿名信事件”交代了日本青年学生对鲁迅的歧视,反衬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品质,另一方面,这两个事件造成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分别,交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体现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之后,教师接着提问:文中还有那些内容与藤野先生无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找一找并作分析。让学生自己旁批、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了鲁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原因,也表现鲁迅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将事件与主题联系起来,体会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又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