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练习.docx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766689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山顶洞遗址下层墓地发现三具遗骨,骨架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的圆圈。红色的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该考古发现说明山顶洞人A已有宗教意识B具有审美观念C手工技艺高超D过着集体生活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半坡遗址发现公共墓地、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些都能够证明( )A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B原始居民的生产水平显著提高C他们已有了埋葬的意识D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3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有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这说明良渚文化( )A已经形成早期国家B可能进入文明时代C宗法制度正式形成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 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A阶级分化的出现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C敬畏祖先的观念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5“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拜谒何处陵墓时的祭文

3、( )A炎帝陵B黄帝陵C尧陵D大禹陵6传说神农氏发明医药,不是凭神性知晓医药的奥秘,而是通过“尝百草”得出来的知识;发明农业,亦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耕”,这表明( )A远古时期农业已经成熟B实践推动早期文明发展C医药与农业有密切联系D远古传说符合历史事实7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则有西周初期“惟王子子孙永保民”的记载,这体现商周时期( )A实行原始民主制度B政权与神权和血缘联系密切C已经建立早期国家D礼乐文化在当时已经很发达8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偏远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与被征服地区的少数民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偏远地

4、区全部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一变化( )A有利于形成对地方的直接管理B削弱了周王室的政治实力C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D使礼乐文化成为族群共识9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分封制逐步强化B铁器牛耕的推广C民族交融的推动D兼并战争的加剧10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建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许多风格,对于这种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A经济发展,制造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C民族交融,技术交流加

5、强D百家争鸣,文化观念差异大11春秋时期,姜戎首领驹会见晋国使者时,能像华夏国家的君主一样背诵一段诗经中的诗句。这件事可用于佐证( )A华夏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诗经是华夏流传最广泛的文学作品C华夏地区已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辖D少数民族首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与向往12战国时期的秦国早在秦献公时就进行过一些改革,包括废除野蛮的“人殉”制度以增加劳动力,将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编入国家户籍,等等。这些改革()A使得后来的商鞅变法可有可无B有利于秦国社会转型C为商鞅变法准备了一切的条件D主要集中在政治层面13商鞅变法时曾提出:“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

6、、乱上制者,罪死不赦”,“爵自二级以上,有罪则贬(降爵抵罪)”。由此可见,商鞅变法( )A维护了礼乐秩序B蕴含了法律至上的理念C强化了君主权威D否定了统治集团的特权14“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5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的“义”实质上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16战国时期,齐宣王在齐国都城设立了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

7、稷下学宫。各家各派在这个学术王国之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一状况( )A打破了学术垄断的局面B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D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分裂17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各诸侯被戏而回,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18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据此可知,该

8、时期( )A工业的生产趋于标准化B中外之间交流频繁C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D中华民族源于蜀地19商朝甲骨文亦称“甲骨卜辞”,卜辞内容以王室占卜为主,兼卜渔猎、农事。“甲骨卜辞”一般由序辞(叙述占卜的日期和人物)、命辞(记录占卜的具体事情)、占辞(记录占卜结果)、验辞(记录事后应验的情况)四部分构成。据此可知,甲骨文A具有研究商朝历史细节的史料价值B真实地记录了商朝先民的生活状况C构造了我国成熟的汉文字书写系统D推动商王室贵族文化普及到了民间20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不能养活百官,于是有专门知识、技术的士和百工流散到民间,有的著书,有的招徒,有的讲学。这种情况的出现( )A巩固了学在官府的局面B导

9、致了诸侯争霸的加剧C加快了铁器牛耕的出现D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21“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小国都被吞并,或听命于大国,大国则争为霸主,春秋时代便是如此战国时则次国亦无以自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这表明( )A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繁荣B统一是发展的趋势C各国变法促进社会发展D封建王朝更替频繁22“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那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种所谓生产力的进步应该是( )A青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B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C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D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23某篇散文中盛赞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

10、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文中的“它”是指( )A郑国渠B芍陂C都江堰D灵渠24“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些材料都体现了( )A法家学派的“法治”思想B儒家学派的“德治”思想C道家学派的“无为”思想D墨家学派的“非攻”思想25“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这主要表明秦朝( )A政治管理体系严密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郡国并

11、行体制终结D等级制度日趋固化26“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这反映了( )A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B汉字是综合国力提升的根本因素C汉字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D汉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7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田律,其中对各级地方官勘灾、报灾等权限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对报灾的项目、时限以及奖惩予以相应规定。这反映出秦代( )A政府主导灾害治理B法律制度非常严苛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自然灾害发生频繁28秦朝的地租原定为十税一,另有口赋。可是后来秦的赋税征收量却增加到占农民

12、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秦朝( )A赋税沉重B刑罚严苛C徭役繁重D战争频繁29.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十几年来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A. 艰苦奋斗精神B. 团结协作精神C. 勤俭节约精神D. 爱国主义精神30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其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目的都是( )A. 恢复商朝文化B. 解决社会问题C. 推崇西周制度D. 反对不义战争31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

13、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位“新皇帝”最有可能是( )A秦始皇B汉文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32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C标志着阶级分化和早期国家逐渐形成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33汉书晁错传记载:“秦朝法令烦惨,刑罚暴酷,亲疏皆危,内外咸怒,绝祀而亡。”这促使西汉统治者( )A以农为本B减轻赋税徭役C废除严刑峻法D提倡勤俭治国34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

14、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 )A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D目的是增加祭祀礼品35“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之术”已经过时B统治集团内部存在尖锐矛盾C汉朝政治统治的需要D其他诸子思想不再受到欢迎36“外戚和宦官专权的产生,都跟封建专制政体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封建专制的特殊形式。这主要是因为皇权至上,无人敢于从事监督宦官、外戚易于利用宫禁的隐蔽性进行私图。”上述材料认为外戚宦官专权( )A表现的形式

15、是君主专制B出现的原因是无人监督C形成的特点是有隐蔽性D导致的后果是东汉衰落37“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他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夯实了中华版图的雏形,架起中原与西域友好交流的桥梁。这评价的是( )A卫青反击匈奴B张骞凿空西域C班超经营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38“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随商贸进入的更是不胜枚举。”材料可以用于研究丝绸之路开辟的( )A背景B目的C过程D影响39近十几年来,考古学家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

16、 )A张骞出使西域B海上丝绸之路存在C甘英到达红海D东南亚属汉代管辖40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50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根据材料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 )A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B加强了中西文化交流C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辖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41张仲景主张:“顺应四时,外避邪风,养护健身,方能防患于未然。”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运动),但不当使极(过量)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食物被吸收消化)、血脉流通、病不生。”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A针灸疗法,辨证施治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C预

17、防疾病,强身健体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42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重创;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魏国主将庞涓被擒获;官渡之战,袁绍因军败而亡。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A地域十分广阔B劳动力素质高C民族矛盾尖锐D战略位置重要43有学者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学者意在强调民族交往的( )A阶段性B曲折性C双向性D长期性44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长安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时称“关陇晏清,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这表明( )A全国形成

18、完备交通网B长安是全国的经济中心C南北形成了对峙之势D稳定是繁荣发展的基础45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 )A门阀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B门阀士族之间互相制衡C门阀士族政治巩固了东晋政权D门阀士族专权威胁皇权46“三十年间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材料主要表明南朝宋代( )A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商品经济十分繁荣D社会混乱动荡不安47有学者认为,淝水之战中东晋战力大都来自民间,当苻坚哀叹“草木皆兵”时,他就

19、开始懂得什么叫全民抵抗。正是东晋民间起兵,各自为战,使前秦军队难以在淝水一线集中兵力作战。该学者认为( )A少数民族的战斗力低下B苻坚深知己方不如东晋C东晋作战策略机动灵活D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败48“拓跋鲜卑自走出大兴安岭森林,一直在草原地带活动,而且逐步向南发展,到达江淮地区这个帝国从崛兴到衰败,曾一再迁都,一则表现了游牧民族的本性,更重要的是基于政治的需要。”据此可知,北魏迁都的实际原因是( )A游牧民族不断迁徙B巩固北魏的统治C促进民族交往融合D向南方文化学习49鲜卑民族在继承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布局形制基础上,营建了北魏洛阳城,完善了都城“中轴线”,使都城的“中”与“中和”理念更为深化

20、。这种现象( )A有利于文化认同B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消除了民族隔阂D奠定了古代都城建筑形制基础50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猎)。”此记载反映了( )A三国鼎立局面奠定B西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北方人口迁往江南D鲜卑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51南北朝时期,南朝尚清淡,崇文采,雅有远韵,善为文章;北朝重武功,性雄豪,工骑射,果敢决断;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的途径。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B南方成了全国的文化中心C民族交融促使多元文化交融D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

21、南方52贾思勰在其著作中提到,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方法也有改进。这反映了贾思勰( )A强调生产因地制宜B强调种植不误农时C重视介绍生产工具D提出多种经营思想53“机械制造自发明,千秋七位圆周率。”该诗句称赞的科学家是( )A李冰B张仲景C诸葛亮D祖冲之54夏启实施王位世袭的故事,虽然是权力的争斗,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A顺应历史的发展B造成社会公平丧失C推动文明的出现D开创地方行政模式55公元

22、前8世纪,郑庄公命人一再抢收东周王畿内的庄稼,导致“周郑交恶”;后来因郑庄公不再向周王朝纳贡,周桓王举兵伐郑,王师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狼狈而逃。这反映了( )A郑国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强B周王室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C郑庄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D诸侯争霸战争破坏农业生产56商鞅变法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赋役C推动了休养生息政策实行D便于贯彻儒家的礼仪制度57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

23、,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这些称谓( )A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B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性C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58商至秦汉时期,对国内大瘟疫的记录如下:商代记录河南2次;周代记录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还记录了山东、江苏、湖南、贵州等地的大瘟疫次数。这些记录表明这一时期( )A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B统治疆域扩大,逐步形成统一C大瘟疫发生频率越来越高D面对瘟疫传播,国家束手无策59汉代思想家陆贾在其著作新语中写道:“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24、”以下举措符合该治国思想的是( )A“推恩令”B设刺史C休养生息D郡国并行制60汉代在河套地区(今中国西北部平原)的一些县的名称:西河郡的类稷、广田、谷罗、饶、富品;五原郡的田辟、宜梁、临沃;朔方郡的沃野、广牧。根据这些县的名称推测,汉代( )A在河套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B重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C儒家文化在边疆得到传播与认同D加强对河套地区的军事管理61“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永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永嘉南渡。”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

25、朝时期得到开发的( )A原因B影响C表现D弊端62洛阳龙门石窟,是北魏石窟艺术的典范。对此石窟艺术产生影响的宗教是()A道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63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拓跋氏改姓元氏。北魏统治者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B巩固自身统治C结束分裂局面D加速社会转型64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其意在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A推动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B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C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D成了北魏政权衰落的起点答案:1-10 ADBAB BBCBB11-20 DBCCB CDCAD21-30 BDCBA DAAAB31-40 AACBC CBDBC41-50 CDCDD BDBAD51-60 CCDBB BCBCA60-64 ABB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