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试卷B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 2、B 3、D 4、B 5、A 6、C 7、 A 8、D 9、B 10、A
11、A 12、D 13、C 14、 D 15、 C 16、 B 17、 C 18、B 19、A 20、 D
二、多项选择
1、BD 2、BCDE 3、ABCDE 4、ABCDE 5、ACE 6、ABCE 7、BCDE 8、BE 9、ABD 10、ABCDE
三、 辨析题
1、该命题不完全正确。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 , 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 "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 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 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2、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同样,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3、命题错误。时间的一维性,即不可逆性,表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等谚语警句都是因为时间的一维性而要求人们珍惜时间。但珍惜时间不意味着百事一定要宜早不宜迟,这还要看到联系的条件性。如果做某事的条件还不成熟,就不能强求上马,否则欲速则不达。
四、材料题参考答案
材料一:
(1)、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规律是客观的,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人们不能改变、取消或逾越它。另一方面,人们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2)、共同点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不同点在于,材料1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材料2则认为,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规律,而且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3)、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材料二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