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图).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664036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图) 小肠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结构 小肠,一般根据形态和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功能 小肠的功能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分泌功能和运动功能。 消化功能: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其消化过程为: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流入小肠,与分布在肠壁内的许多肠腺分泌的肠液,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胰液和肠液中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能将食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 吸收功能: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 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位置不同,一般地,糖类、蛋白质及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吸收,到达回肠时基本上吸收完毕,只有胆盐和维生素B12在回肠部分吸收。 分泌功能:小肠可以分泌小肠液。 小肠不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肠液。小肠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肠壁粘膜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完成的。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肠液。 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消化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大量的小肠液,还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从而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运动功能:小肠的运动功能体现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 小肠运动形式主要有:1.紧张性收缩,它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2.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淋巴回流,这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3.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小肠分部: 空肠(jejunum)与回肠共同盘曲于腹腔中、下部,上端连十二指肠,下与回肠相连。通常位于左腰部和脐部;管径较大,管壁厚,血管分布丰富。 回肠(ileum)上接空肠,下端连接结肠,通常位于脐部和右髂部,管径较小,壁薄。 小肠各部肠腔结构大致相同,腔面有许多半球状皱襞和绒毛。皱襞以空肠中段与回肠近端为最多。环状皱襞表面又有许多细小突起,称绒毛。环状皱襞与绒毛的存在,扩大了小肠腔的表面积,有利于小肠的消化与吸收。肠壁分四层: 粘膜层 包括上皮、固有膜及粘膜肌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有柱状细胞与杯状细胞,柱状细胞约占99%,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细胞游离面有明显纹状缘,杯状细胞散在于柱状细胞间,量少,胞体膨大,核位底部,为杯形,顶端充满粘液颗粒,可分泌粘液,具润滑、保护作用。固有膜由类似网状结构组织组成。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弥散的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神经、分散的平滑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这些细胞亦往往穿入上皮。绒毛由固有膜与上皮形成。肠腺是由小肠凹陷在固有膜中形成的单管腺,亦称李氏腺,几乎占固有膜全部。开口于相邻绒毛之间,腺上皮与绒毛上皮相连续,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小肠腺分泌物中有多种消化酶。粘膜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内含十二指肠腺,有分支管泡状腺可分泌碱性粘液,有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胰液、胃液侵蚀的作用。回肠粘膜下层中常见多个淋巴小结聚集形成淋巴集结。 肌层 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 除十二指肠外,外膜均为浆膜。 小肠运动包括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并有蠕动冲与逆蠕动,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对整个小肠起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起抑制作用。小肠壁的内在神经丛对小肠运动也有调节作用。肠腔内食糜的理化因素可刺激肠粘膜感受器,先引起纵行肌收缩,继而影响环行肌活动。体液因素中,5-羟色胺起神经递质作用,增强小肠运动;幽门窦分泌的胃泌素、促胰酶素等也加强小肠运动。食糜在小肠中停留约3~8小时,与肠内各种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被充分消化与吸收。 十二指肠(duodenum)小肠起始段,位于腹腔后壁,长约25~30厘米,相当于十二个手指的指幅,因此得名。全长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上部又称球部,为溃疡病好发部位。降部紧贴第2~3腰椎右侧,其后侧壁粘膜有乳头突起,称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导管末端共同开口处,下部向左横跨第3腰椎。升部向上至第二腰椎左侧,向前下方连接空肠。 十二指肠duodenum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在十二指肠中部(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图2-21),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小肠。空肠jejunum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回肠ileum占远侧3/5,一般位于腹膜腔的右下部。腔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是逐渐改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