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本课地位
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的第七节。它是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的一节。教材通过对运动着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的分析,讨论了什么是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在现行大纲中属于一级要求。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知道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难点: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二, 说教法:
1, 问题情境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想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2, 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形成直观印象,并且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3, 分析推理法:引导学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利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进行分析,归纳出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 说学法:
教学中通过对演示实验和视频演示的观察分析,再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四, 说教学流程:
(一) 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演示实验:弹簧秤挂着同一物体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通过提问:
(1) 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没有?
(2) 弹簧秤的示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化?
(3) 物体的重力和弹簧秤的示数不相等反映了什么实质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出:
真重: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
视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随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从而直接给出:
超重:视重大于真重;失重:视重小于真重;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该实验的设计紧扣本节主题,通过直观的读数区别“真重”和“视重”。由此引入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二)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通过视频显示情境:升降机中的小孩站在体重计上,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
超重产生条件:a竖直向上 F=m(a+g) 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失重产生条件:a竖直向下 F=m(g-a) 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从而领悟超重和失重的特征:仅与加速度有关,而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列举超重和失重的生活实例,此时,再让一位同学站在台秤上,先静止,后下蹲。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这个问题先全班讨论示数变化有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变化?然后再从受力的角度分段分析得出答案。
通过以上一系列内容的讲解,学生已经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从感性认识——实质分析——回归生活的学习过程。
并且,通过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过程的分阶段处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 归纳能力;最后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与已学知识的结合,让学生获得认知上的满足。
紧跟着一道课堂练习,考察了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超重,失重问题的能力及规范答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1, 什么是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
2,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四)作业:教材:1,2,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