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663990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本文档共1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本课地位 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的第七节。它是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的一节。教材通过对运动着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的分析,讨论了什么是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在现行大纲中属于一级要求。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知道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难点: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二, 说教法: 1, 问题情境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想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2, 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形成直观印象,并且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3, 分析推理法:引导学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利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进行分析,归纳出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 说学法: 教学中通过对演示实验和视频演示的观察分析,再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四, 说教学流程: (一) 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演示实验:弹簧秤挂着同一物体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通过提问: (1) 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没有? (2) 弹簧秤的示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化? (3) 物体的重力和弹簧秤的示数不相等反映了什么实质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出: 真重: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 视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随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从而直接给出: 超重:视重大于真重;失重:视重小于真重;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该实验的设计紧扣本节主题,通过直观的读数区别“真重”和“视重”。由此引入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二)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通过视频显示情境:升降机中的小孩站在体重计上,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 超重产生条件:a竖直向上 F=m(a+g) 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失重产生条件:a竖直向下 F=m(g-a) 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从而领悟超重和失重的特征:仅与加速度有关,而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列举超重和失重的生活实例,此时,再让一位同学站在台秤上,先静止,后下蹲。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这个问题先全班讨论示数变化有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变化?然后再从受力的角度分段分析得出答案。 通过以上一系列内容的讲解,学生已经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从感性认识——实质分析——回归生活的学习过程。 并且,通过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过程的分阶段处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 归纳能力;最后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与已学知识的结合,让学生获得认知上的满足。 紧跟着一道课堂练习,考察了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超重,失重问题的能力及规范答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1, 什么是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 2,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四)作业:教材:1,2,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