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65711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选资料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经济学152 姓名 、学号 王婉 、 1150660044 王御儒 、 1150660046 联系电话: 15868178452、15868141916 指导教师: 刘斯敖 目录一、引言3二、长江三角洲概述4三、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73.1 上海产业结构73.2南京产业结构103.3杭州产业结构133.4宁波产业结构16四、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变20五、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现状21六、长三角都市圈内各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256.1产值结构差异256.2就业结构差异256.3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差异266.4服务产业内部结

2、构的差异26七、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277.1升级转型不谋而合,集体转型创意产业277.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277.3 区域内各个地区联系不充分287.4 政府“各自为政”287.5 产业同构问题29八、长三角的产业定位分析30九、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对策36十、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研究3910.1 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协调的思路3910.2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思路40十一、长三角的发展前景40十二、参考文献42【摘要】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依赖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初期已经过去,过去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优势也不

3、再突出,劳动力价格逐渐提高,在这些新形式下,长三角地区产业亟待进行升级,以继续其发展。本文通过对长三角产业结构现状的研究,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关键词】长三角 产业结构 升级 调整对策 一、引言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面向国内的市场竞争,而且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封闭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必须向开放型的产业结构体系

4、转变,从而使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今后二三十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产业、城镇、财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扎实的基础,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长江三角洲有能力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迈向国际市场的先导地区。本论文主要是在产业结构理论指导下,研究和分析长江三角洲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面临的问题,并

5、提出整合长江三角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二、长江三角洲概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徐州。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常州、无锡、苏州;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合肥;资源型城市:淮南、马鞍山;港口集散中心:南通、扬州

6、、宁波、舟山、大小洋山、芜湖;纺织贸易中心:南通。4.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苏北的宿迁,皖东的滁州。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上海及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关系现状。从空间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呈横W型,上海位于两个V的交汇处,江苏的城市位于北翼,浙江的城市位于南翼,北翼的城市多于南翼。就行政级别而言,长江三角洲有国家直辖市上海,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杭州、南京、合肥,副省级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宁波以及18个地级市,共计30个大中城市。以上海为中心。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首位度、中心度和其他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的分析,讨论上

7、海与周边城镇关系及其重点发展区域。就首位度而言,第一、二、三产业的首位度分别为 l.47,2.86 和4.0。由此可见长江三角洲经济已较发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的首位度为2.86,相对城市首位度3.7 较低,说明上海第二产业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正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的结果。也是上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向外扩散第二产业,努力成为三个中心的结果。但相对而言,上海的第二产业首位度还是较高,主要因为上海仍保持了六大支柱产业。随着向外扩散的主要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其首位度仍将会持续下降。上海城镇体系第三产业的首位度为4,说明上海的第三产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

8、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有较大差距,还处于积聚阶段。随着城市分工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加深,该首位度还将持续上升。通过中心度的计算分析,清楚地反映出上海及三角洲各城市在不同产业中所起的中心职能。中心职能分析。1.对第一产业的分析可见该中心度在各个城市分布的规律并不明显,中心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发达和落后两类地区,表明一方面落后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农业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第一产业也较发达。2.对第二产业,上海仍保持较高中心度,受苏南模式和上海辐射影响的常州、无锡、苏州和有国家计划单列市特权的天然良港宁波的中心度也较高。而南京、杭州则因为国家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暂时落后于一些区位、交通

9、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中心度最低的苏北几个城市因为长江天堑等交通因素而落后于其他地区。3.对第三产业,上海保持了更大的中心度(0.49),其原因是第二产业的外扩造成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政府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致资金、人才等要素向第三产业的集聚。4.通过对综合中心度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上海;第二层:南京、杭州、宁波、常州、无锡、苏州;第三层: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舟山、绍兴、嘉兴、湖州、合肥;第四层: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淮南、芜湖、滁州、马鞍山。以上海为中心,宁苏锡杭甬庐之所以位于第二层自不必言,第三层的城市有的是因为区位条件不好或交通不便(舟山、湖

10、州),但却都地处发展轴线(绍兴、湖州)或特色产业(舟山渔业)。嘉兴从区位而言与常州、无锡、苏州相似却不及苏锡常发达,可能与经济断裂点有关。根据康弗斯提出的断裂点概念来计算两座中心城市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得出上海与南京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200 公里处,上海与杭州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140 公里处。这两个地方大致是这里的常州与嘉兴地区。它们受两个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正好处于最弱的地区,这大概可以解释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及苏锡常那样发达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发展上的政策与模式问题。随着上海城市辐射功能的加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也将更多地受到上海的影响,上海应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协调。三、主要

11、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3.1 上海产业结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海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任务,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在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和企业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大的调整,特别是从1956年和1992年起的两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上海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上海的产业结构经历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综合性工业基地的转变,以及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型,对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上海传统产业结

12、构的特点上海是中国传统的经济中心,据1949年统计,工业总产值34.34亿元1,占全国的25%。其进出口贸易额和港口吞吐量曾占到过旧中国的一半,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整个上海城市经济结构畸形,基础脆弱,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从产业结构来看,轻重工业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轻纺工业比重过大,重工业比重过小,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原材料基本依赖国外,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所需的冶金、机械工业等更为落后。以1949年为例,上海的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7.247.145.7,第二产业中,轻纺工业所占比重为88.2%,重工业比重仅为11

13、.8%2,从产值计算,生产消费资料的轻纺工业的纺织、面粉、卷烟、造纸、橡胶、皮革、肥皂、火柴这8个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冶金工业产值仅为0.32亿元,机械工业产值仅为1.78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和5%,大大低于纺织和烟草等轻工行业,而代表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仪表、电子、精密机械等行业则几乎没有。从城市产业布局来看,由于上海的发展,基本上是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主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心城市,因此,在城市空间上,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中国政府、英美联合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一市三治”的状态,并由此形成了上海产业空间的畸形状况:全市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城市发展规划,各种市政

14、设施相互不兼容配套,而工业主要为外国资本,特别是英美资本所开设,主要集中在租界范围,人口和工业产业过度集中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两岸,如上海的纺织业,90%集中在上海市区,市区则集中在杨浦和普陀两区,对上海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二)、“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海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为了进一步发挥上海在全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98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 在批文中,中共中央强调,上海要走活第三产业这着棋,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运用综合功能为全国经济建设服务。(1)以金融、

15、航运中心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海是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1992年中共中央明确上海要建设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1997年,又明确上海要建设成为中国航运中心。按照这一要求,上海以市场体系建设和深水港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建设金融、航运中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2)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突破口,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上海传统优势,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上海原来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已与市场需求结构很不适应,同时由于上海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缺乏,土地、劳动力成本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工业企业发展速度下降,经济效益出现滑坡,工业发展亟须找到新的增长点。从1992年起

16、,上海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培育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工业新高地,对传统的第二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经过10多年的调整,上海第二产业已实现了从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化、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结构转换,基本形成由电子信息工业领衔、包括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的高技术工业为主导,汽车等支柱工业为基础,都市工业为特色的第二产业新结构。据统计,2008年,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6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664.2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17、达到64.2%,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41.98亿元,所占比重达24.8%。(3)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心城区“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尽管上海从1958年开始卫星城建设和80年代的初步调整,但传统工业仍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据1990年统计,中心城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仍高达50.08%,大量工业企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对上海产业的调整带来了困难。1992年根据“三、二、一”产业发展顺序,上海对产业布局开始了大规模调整,内环线内的工业区结合旧城改造逐渐实现“退二进三”,即中心城区第二产业退出,第三产业进入。 2009年4月,为进一步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加快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

18、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和关于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对上海的产业发展方向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以“两个中心”为目标,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以扩大后的浦东新区为动力,上海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上海产业集群如今,八大产业集群已成上海经济版图最鲜亮的底色。在上海市区的北面,精品钢材及延伸产

19、业集群赫然成型。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宝钢与上钢联合重组,使200来家从冶炼、轧钢到各式管、线型材的产、销,非钢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聚集在以宝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链上,形成60多亿元的年纯利。在南面,多元投资的上海化工区围海造地,先期形成10平方公里区域面向全球招标,BP、BASF、BAYER三大国际化工巨头同时落户。一个北连金山石化、南接吴泾化工、生态和谐的世界级化工产业带雏形已傲立于昔日荒芜的滩头。 在东南,已形成国内微电子生产线最密集区。中央和上海两级政府数十亿元的投资带动了数十倍于国资的海外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先进技术与一流人才的进入。在英特尔、IBM等国际巨头编织的IT产业群落

20、里,近2000家IT企业的上中下游产品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往日浦东的繁华只限于黄浦江畔,而今不断东扩。 在西北,上海汽车城雄姿英发。国内唯一的轿车试验场、汽车测试中心崛起于此,汽车学院和F1赛场兴建于此,整车与零部件厂商云集于此。在西南,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装备产业集群声名远播,“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装备设备多由此出;三峡、秦山等超大型电站的主体设备在此生产。 在长江口,外高桥、沪东中华船厂、振华港机濒海临江而立。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江南造船厂也将搬来布局扩产,一个造船及港口设备产业集群的“婴儿”初闻啼声。此外,临港集装箱、物流产业集群以及新兴的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集群也在形

21、成中。3.2南京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22、。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年份增加值(亿元)占GDP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475.271003.99987.922067.183.648.647.8200577.221200.281133.612411.113.249.847.0200682.02 1359.94 1331.82 2773.78 3.0 49.0 48.0 200786.44

23、1607.22 1590.07 3283.73 2.6 48.9 48.4 200893.00 1795.00 1887.00 3775.00 2.547.550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

24、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95亿元,年均增长15.8%。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8.6%降至08年的47.5%,比重呈下降趋势。三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连续增长态势。2004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87.92亿元,2008年达到1887亿元,总量比2004年增加了约九成,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1%;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7.8%升至2008年的50%。图1-1 近五年来南京市各产业增加值变化图 (单位:亿元) 由图1-1可知,近五年来,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总量远

25、远低于第二、三产业。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日益接近,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反超第二产业92亿元。(二)主要产业内部结构状况分析1、工业结构的基本状况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72.23亿元,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16.2:83.8,相差67.6个百分点。从所有制结构来看,通过多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非公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占支配地位。改革开发以来“三资”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24.41亿元,到2008年全市三资企业累计完成工业

26、总产值2505.30亿元,占比为38.7%,比5年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从规模结构来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户均年资产、户均年产值和户均年收入均大幅增长。与2004年相比,2008年户均年资产、户均年产值和户均年收入的增幅分别达到60.3%、95.9%、99.6%。大中型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性作用日益显现。2008年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值4573.97亿元。小企业的发展步伐加快,通过多年的开发搞活,小企业的产能得到集中释放,并充分发挥了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在全市的工业发展中较为突出。2008年全市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2004年增长131.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

27、收入增幅达13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的增幅更是高达107.6%和82.6%,远远优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从行业结构来看,2008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四个行业实现总产值3771.52亿元,增长7.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3%。2、三产结构的初步分析从增加值比重来看,2008年全市各行业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五个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22.7%)、金融业(16.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0.5%)、房地产业(8.6%)、教育(7.6%)

28、。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现已形成以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从发展进程来看,由表13可知,2004年至2008年,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14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变动不大,说明在目前的条件下,要促进其变化发展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表1-3 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14大行业结构变化状况产业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产值比重()位次产值比重()位次产值比重()位次产值比重()位次产值比重()位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3.03212.65213.03212.65210.5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6275.3975.6275.3975

29、.87批发和零售业24.34124.31124.34124.31122.71住宿和餐饮业4.2494.4994.2494.4993.910金融业10.51310.12310.51310.12316.02房地产业7.9267.8167.9267.8168.6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6184.9284.6184.9285.6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88104.07103.88104.07104.4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27141.26141.27141.26141.11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1122.32122.1122.32122.112教育8.8758.9348.875

30、8.9347.6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78113.06112.78113.06112.71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73131.76131.73131.76131.61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9.1148.9159.1148.9157.46通过上述对全市产业总体结构及主要产业内部结构状况的分析,近几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升高,表明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呈现出优化提升的态势。但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确保南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南京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合理之处。3.3杭州

31、产业结构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长江三角洲南贸的中心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雄厚,拥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历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位于前10名行列,杭州市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源充足。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科技实力雄厚。人才济济,拥有以杭州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21所,研究和开发能力较强。杭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天然环境优美。人居环境舒适、人与自然、现化文明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具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2016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为圆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

32、拳,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全市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杭州历年三次产值数值表 从上图可知,从2001年起,杭州市的第二、第三产业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速度较快;而第一产业变化并不明显。在这几年,应该就是杭州城市化发展的高速阶段,在这个阶段,实现了产值由2001年到2011年的产值翻两番。杭州历年三次产业比重趋势图 从上图可知,在杭州近年来的发展中,第二第三产业是并驾齐驱,各占有杭州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而从2009年开始,第三产业的产值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始

33、初露端倪,杭州城市化进入新的阶段。 从上图可知,杭州市2001年至2009年三次产业劳动相对比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业人员急剧减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是稳步上升,而第三产业比较稳定,偶有波动。可见在这个时间段,是杭州市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的阶段,这也符合这段时间杭州产业结构的变化。二、工业产业结构分析杭州2011年工业各部门生产总值表 由图可得,2011年的各部门生产总值当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7大部门的工业生产总值最高。杭州的矿产资源较为薄弱,各种矿产业总产值在20亿元以

34、下,在36大部门中排名倒数。而相对的金属加工则在产业比重中排名较前,如金属加工业排名为第11位。杭州历年轻重工业的总产值 由图可得,杭州市工业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轻工业生产总值逐年上升,08、09年有所停滞,重工业生产总值总体趋势为上升,09年略有下降。由图分析,轻重工业均在增长,但是自06年起,增长速度一直在变慢,特别是09年,重工业出现了负增长,即生产总值低于上一年。不过10年开始有所回升。3.4宁波产业结构2011 年宁波市制造业比例 服装纺织 14% 机械机电 15% 汽车船舶 11% 石化冶金 60% 当前宁波工业形成了三大产业群:一是以炼油、化学、电力、钢铁、冶金等六大产业

35、为基础的临港型工业;二是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行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以服装制造业、棉花纺织和针织品业等传统行业组成的支柱工业。一、五大产业(一) 临港大工业“港口兴则城市兴,港口兴则经济兴。”在大兴港口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利用和发挥港口功能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临港大工业,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靠着临港大工业,不产一粒铁矿砂的宁波,为全国30多个钢厂输送着铁矿原料;不产一滴油的宁波,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不产一块煤的宁波,供给着一大批电厂,使浙江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镇海炼化、北仑电厂、中华纸业、善高化学、三星造船等一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企

36、业都获得了很大发展。临港工业已经成为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港口和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点和纽带,日益显示出其在宁波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二)高新技术产业 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数量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构建良好政策环境、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新成效。据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429亿元,增长11.4,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30家。2013年宁波市仅新材料产业产值就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四成,居全国首批七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首位。到2015年将实现规模以上企业

37、新材料产业产值1600多亿元。2012年,宁波市新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53项,其中,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碳纤维项目、无醛胶项目、磷酸铁铝电池项目、石墨烯项目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在宁波市落地。全市已有市级科技型企业563家、高新技术企业93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2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56家。(三)传统优势产业1、纺织:纺织业是宁波一大传统优势产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量的 12% 。2、服装:宁波是红帮裁缝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土壤。全市共有服装企业近 2000 家,年服装生产能力达 13 亿余件, 占中国服装总产量的 12% , 拥有雅戈尔、杉杉、罗蒙

38、、培罗成 4 个中国名牌。3、日用家电:宁波是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全市拥有家电整机生产企业 3000 多家,各类配套生产企业万余家,产值占全国总量的 30% 。奥克斯、波导、方太、帅康等众多著名品牌在中国有声誉。4、塑料机械:宁波是世界塑机之都。目前已有塑机生产企业 130 余家 , 产销量占世界约一半。海天塑机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塑机制造商。世界著名塑机企业如德国德玛格、日本住友、韩国宇进、中国台湾今机、中国香港震雄等都已经在宁波落户。5、汽配产业:宁波是我国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共有各类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2300 余家,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 3.2% 。著名企业包括华翔集团、圣龙

39、集团等。6、文具行业:宁波被誉为“中国文具之都”。全市有专业文具生产企业 800 多家,出口额占全国约三分之一。中国最大的办公文具制造企业、美术用具制造企业、学生辅助学习用品制造企业都在宁波。7、模具行业:宁波是中国三大模具生产基地之一。 有模具企业 3000 余家 , 铸造模产量约占全国 60% ,压铸模占 40% ,粉末冶金模占25% 。 (四)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目标,通过提速、提质、提能级,实现全市服务业新的跨越式发展。到2012年,全市建成全国进出口大港和运输物流大港,形成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的中心

40、城市和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城市,进一步形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1、外贸出口业到2012年,全市自营出口总额达到600亿美元,口岸出口总额达到1200亿美元。2、进口及内贸业到2012年,全市自营进口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口岸进口总额突破800 亿美元,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3、运输物流业到2012年,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争取达到16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3.8亿吨,宁波作为长三角重要的综合物流中心城市、全国性重点物流枢纽和亚太地区重要物流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和提升。4、金融服务业到2012年,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11000亿元和9000亿元,每年新增金融或非银行金融机

41、构的总部或地区总部1家以上。5、会展服务业到2012年,全市举办会展活动达到300个,力争培育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展3个,在国内有影响的品牌展5个。6、休闲旅游业到2012年,入境旅游达到140万人次,国内旅游达到4500 万人次,基本建成长三角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7、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到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8、文化创意业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五)现代农业宁波把重点放在了粮食、蔬菜瓜果、林特花卉、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上;地域则分布在鄞州、余姚、奉化、宁海、象山等县(市

42、)、区,这些地方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和成熟的产业理念。 至目前,宁波市的农业产业基地已达到85个,总面积77.52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7.02万亩,蔬菜瓜果基地17个,林特花卉基地30个,畜禽基地20个,水产基地13个,粮食基地5个。二、产业结构进程1、前工业化阶段(1949-1978 年):第一产业占主导。该阶段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中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大于工业而居主要支配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则微乎其微。2、工业化启动阶段(1978-1985 年):第二产业开始占据主导。该阶段经济总量发展较快,但规模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中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比从1978 年的32.3: 48.1: 1

43、9.6,到1985 年变为23.7: 56.9:19.4,呈现“二一三”的发展态势。与此相对应,就业结构中二产从业人员急剧上升。3、工业化初期阶段(1986-1998 年):第二产业占据主导,第三产业比重较快上升。该阶段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较快,“二三一”产业结构明显呈现。与之相对应,第二产业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4、工业化中期阶段(1999 年至今):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增长乏力。该阶段经济总量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仍然呈现“二三一”的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依旧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44、,第三产业增长乏力。与之相对应,二产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力。然而,通过与北京和长三角其他主要城市的比较不难发现,宁波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较落后,不仅远远低于北京(73.2%)、上海(53.7%)和南京(50.0%),甚至低于长三角16 城市平均水平2.8 个百分点,同时也落后于杭州(46.3%)和无锡(41.0%)。 当前,宁波正处于工业化的向成熟推进阶段,宁波的主要行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化工、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同时,其他行业也正在快速发展。四、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变 三次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水平。伴随着长三角地区

45、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产业结构发生着显著变化: 1、上海的产业结构自1978年起,始终是第二产业产值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大于第一产业,总体趋势是第二产业比例在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例在持续上升。上海在1999年就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1979年的19%上升到2003年的48.5%,上升幅度达到25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1979年的22%上升到2000年的46%,略高于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109%。产值、就业由“二、三、一”格局向“三、二、一”格局的转变说明上海即将完成工业化,进入经济的成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房地产、信息咨

46、询等部门),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江苏省经济自1979年以来一直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为主导。经过1988年至1991年深化改革和治理整顿,增长效应显著,产值结构从“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但是仍有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就业比重一直保持在“一、二、三”状态。综合其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江苏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显著特征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重大,第三产业有较快的发展但并不发达。3、浙江省的产值结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特征是“一、二、三”的分布格局;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到1986年,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三产业不断增长,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长最快,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一、二、三”转变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