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常用中药教案.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56847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4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常用中药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 用 中 药 “常用中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几点说明 一、常用中药课程特点∶ 常用中药既是《中医学基础》的“重点” ,也是“难点” 。 ㈠ 重点∶ ⒈ 地位重要,“处方用药”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归宿和最后落实点,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⒉ 内容多,平均每学时讲授13--15味中药; ⒊ 实用。 ㈡ 难点---- 难讲、难记 ⒈ 药理作用尚不清楚,不容易表达清楚; ⒉ 药名、作用表述方法,都是新的,与前面几章不一样。 二、讲课方法∶ ㈠ 分类归纳∶ ⒈ 先讲各类药的共同特点、共同作用。 ⒉ 再讲重点药物的作用特点; ⒊ 尽量进行药物之间的作用特点的对比。 ㈡ 重点解释∶ 主要讲解释药物的功用和主治病证。 ㈢ 辅助手段∶ ⒈ 电脑幻灯; ⒉ 实物标本。 三、学习方法∶ ㈠ 预习∶主要是先熟悉药名; ㈡ 听课∶特别注意每类药物的共同特点与作用; 特别处注意重点药物的作用特点。 ㈢复习方法∶ ⒈ 先记住药名∶每类有哪些药,某种药属于哪一类; ⒉ 记住各类药的各类药的共同特点、共同作用; ⒊ 记住重点药物的作用特点。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㈠ 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初步了解常用中药的性能与主要适应症,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㈡ 具体要求∶ ⒈ 掌握每类药物的共同作用与适应症; ⒉ 掌握重点药物的功用与主治病证; ⒊ 了解药物的配伍关系; ⒋ 药物的“性味”不要记;药物的剂量,只记特大量、特小量。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一、 药物的性能∶ ㈠ 中医阐述药物性能的依据∶ ⒈ 理论指导∶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⒉ 实践依据∶ ⑴ 药物的气味;(可通过口尝、鼻嗅而得) ⑵ 药物的天然性状:(包括:叶、花、轻、重 等) ⑶ 服药后人体出现的反应∶热感、凉感; ⑷ 药物的治疗作用(含作用部位); ⑸ 毒性表现。 四气 -- 性(药性) 五味 -- 味(药味) 药性 升降浮沉 -- 作用趋向 归经 -- 作用部位 毒性 -- 无毒、有毒、大毒、小毒。 ㈡ 药物的性味∶ ⒈ 四气(性):寒凉、温、热。(平) 四气与药物的治疗作用有一定关糸。 寒 热证 黄芩 清热 泻火 解毒 热性病 实证 黄连 凉 阳证 石膏 热 寒证 附子 干姜 祛寒 温里 助阳 寒性病--- 虚证 温 阴证 人参 党参 平 -- 寒凉温热之偏性不明显,药性平和,寒证热证均可用, 如∶谷芽、麦芽、鸡内金等 ⒉ 五味 :辛、甘、苦、酸、咸五种“味”。 此外还有“淡”“涩”。 “五味” 与药物的作用和归经有一定关系。 肺 党参 熟地 甘草 大枣 虚 症 拘急疼痛 补 养 和中缓急 甘 自汗盗汗 泄泻遗精 收敛固涩 (生津止渴) 酸 肝 五味子 乌 梅 石榴皮 金樱子 紫苏 荆芥 木香 川芎 表 证 气血阻滞 辛 发散 通行 (发汗 行气) 脾 心 苦 芒硝 牡 蛎 海藻 穿山甲 肾 脾 黄柏 大黄 茵陈 苦参 热证 实证 湿证 上逆 清热泻火 燥湿降泄 便秘结核 痞块瘰疬 软坚散结 (通便润下) 咸 茯 苓 通草 薏苡仁 滑石 水肿腹水 小便不利 渗湿利水 淡 附∶涩 ---- 与“酸” 的作用相似。 药物的“味” 反映了药物所含的成分。药物的成分与其治疗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⒊“四气” 与“五味”的结合∶ ⑴ 每种药物都有“气” 和“味” 紫苏--辛温; 生姜—辛温; 薄荷--辛凉; 党参--甘温; 黄连--苦寒; 犀角--咸寒 ⑵ 有些药物具有二、三种“味” 桂枝--辛甘 温; 玄参--甘苦咸 寒; 五味子--五味俱全 ⑶药物“气” “味” 相结合,构成了药物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 紫苏--温--祛寒 ①发散风寒--治疗表寒证 辛--发散 ②行气和中--治疗脾胃寒性气滞 通行 ③解鱼蟹毒 薄荷--凉--清热 ①发散风热--治疗表热证;    辛--发散 ②清利咽喉--治疗热性咽干咽痛     通行 ③行气消胀--治疗脾胃(肠)气滞 桂枝--温--祛寒 ①发散风寒--治疗表寒证    辛--发散 ②温通经络--治疗痹证     通行 ③通阳化气--治胸痹、水肿    甘--补养 ④配补养药--复脉补虚 实践中常常看到∶有些药物经过炮制之后,性味发生改变。作用也改变;有些药物经过提炼提纯之后,它的作用虽然增强了,但是适应症也变得狭窄了,也可说它的性味变了。 必须指出∶“四气” “五味” 理论,可以解释药物的一部分功用,但不能解释药物的全部作用原理。它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的先哲、历代医学家,又提出了其它的一些理论,加以补充。 ㈢其它∶ ⒈ 升降浮沉-- 药物的作用趋向 ⒉ 归经-- 药物的作用部位。 二、配伍与禁忌∶ ㈠ 药物的配伍∶ ⒈ 配伍的意义∶ §配伍∶两种以上药物按一定规律联合应用。 §药物配伍使用,可以起到单味药所没有的作用∶ ⑴ 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直接协同作用 —“相须”; 间接协同作用 —“相使”。 ⑵ 制约、拮抗作用 -- 缓和药物的偏性,减轻毒性和副作用。 ⑶ 适应复杂病情需要,扩大药物的适应范围。 §药物配伍应该力求∶简而不杂,少而精专。 ⒉ 配伍的方法∶ ⑴ 性能和功用类同的药物联合使用,产生直接协同作用,起到“药物作用的累加” ----“相须” 。 如∶石膏 + 知母 -- 增强清热泻火作用; 麻黄 + 桂枝 -- 增强发汗解表作用; 桃仁 + 红花 -- 增强活血散瘀作用; 黄柏 + 知母 --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⑵ 性能和功用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产生间接协同作用----“相使” 如∶黄芪 + 茯苓 -- 增强补气利水作用; 黄柏 + 苍术 -- 清热兼能燥湿; 附子 + 人参 -- 既能益气,又能回阳。 §产生新的治疗效应∶ 如∶黄连 + 肉桂 -- 交通心肾,治疗心肾不交的失眠; 黄连 + 吴茱萸 -- 泻肝制酸,治肝胃不和之泛酸; 桂枝 + 芍药 -- 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之自汗。 ⑶ 用一种药物制约另一种药物的烈性或偏性,起到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的效果----“相杀” 如∶生姜 + 半夏 -- 杀半夏的毒性; 绿豆 + 巴豆 -- 杀巴豆的毒性; 生姜 + 天南星 -- 杀天南星的毒性。 “相杀”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利于治疗。 ㈡ 用药禁忌∶ 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栝∶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用药时的“食忌” 。本节主要讲配伍禁忌。 ⒈ 配伍禁忌∶有些药物伍用后,产生“相恶” 、“相反” 、“相畏” 现象,不宜联合应用。 ⑴ 有些药物合用后,会产生拮抗作用,使药效降低或消失 -- “相恶” 如∶莱菔子 + 人参 -- 后者的补气作用明显减弱; 肉桂 + 赤石脂 -- 吸附有效成分、减效。 ⑵ 有些药物合用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 --“相反” “相畏” 如∶芫花 大戟 甘遂 + 甘草 -- 毒性增强。甘草量大,毒性亦大。 乌头 + 半夏 -- 毒性增强二倍以上。 历代医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十八反” “十九畏” ∶ 乌头--反半夏、括蒌、贝母、白蔹、白芨 “十八反”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黎芦--反人参、苦参、沙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药须记住,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黎芦。 ⒉ 妊娠禁忌∶ 有些药物有滑胎、堕胎之弊,孕妇服用后可引起流产,因此,妊娠期中必须禁用或慎用。 ⑴ 禁用药物∶多属毒性强、药力峻猛的药物。例如∶ 烈性泻下药∶巴豆、芦荟、番泻叶 逐水药∶芫花、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 催吐药∶瓜蒂、黎芦 麻醉药∶闹羊花 破血通经药∶干漆、三棱、莪术、阿魏、水蛭、虻虫 通窍窜动药∶射香、蟾酥、穿山甲、蜈蚣、地龙、蛇蜕、皂荚 其他剧毒药∶水银、砒石、木鳖子、斑蟊、生川乌、生附子、生草乌、雄黄、硫黄、轻粉 ⑵ 慎用药物∶多为烈性或有小毒的药物。例如∶ 泻下药∶大黄、芒硝 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王不留行、乳香、没药、蒲黄、益母草、牛膝、五灵脂、槐实、丹皮、苏木、当归 通淋利水药∶冬葵子、瞿麦、薏苡仁 重镇降逆药∶代赭石、磁石 其它∶礞石、半夏、天南星、犀角、牛黄、附子、肉桂、常山、贯众等 慎用药物,应根据患者情况,斟酌使用。 ⒊ 服药期间的“食忌” ∶ ⑴ 一般“食忌” ∶服药期间,避免食用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本草纲目》 载∶ 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鲙、腥臊、陈臭诸物; 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 ⑵ 特殊“食忌” ∶ 服甘草 黄连 苍耳 乌梅 桔梗 -- 忌猪肉; 服仙茅 牛膝 -- 忌牛肉; 服半夏 菖蒲 -- 忌羊肉; 服生地 何首乌 -- 忌一切血、葱、蒜、萝卜; 服薄荷 -- 忌鳖肉; 服常山 -- 忌生葱、生菜; 服鳖甲 -- 忌苋菜; 服丹参 茯苓 茯神 -- 忌醋及一切酸; 服威灵仙 土茯苓 -- 忌茶。 三、 中药用量的一般规律∶ ㈠用量必须讲究 ⒈剂量可以影响疗效 ⒉剂量改变,会引起药物效能的改变 小剂量 大剂量 大黄 健脾止泻 泻下攻积滞 黄连 健胃 泻胃火 红花 养血 活血破血 丹参 养血 活血祛瘀 ⒊配伍应用时,要注意剂量的比例关糸。 (二)药物用量的一般规律∶、 ⒈通常成年人用药剂量∶3--10克。 ⒉药物用量规律∶ ⑴ 质地重的、鲜品的、单味用的药物,用量要大些; ⑵ 有毒的、药性峻烈的药物,用量应小些; ⑶ 治疗顽固性疾病,药物用量相应要大些。 大 小 药性:毒性 无毒 平和 有毒 峻烈 气味 味厚 滋腻 芳香 走散 质地 质重 质轻 干鲜 鲜品 干品 配伍:配伍 单味用 复方用 剂型 汤剂 丸剂 散剂 主辅 主药 辅药 四、 小结∶ ㈠ 本节讲了药物性能、配伍与禁忌、用量一般规律,是“常用中药” 的导论。 ㈡ 本节内容中,“十八反” 必须熟记,其馀均作一般了解。 〖附〗 中药与西药之间的联合应用问题∶ 中药与西药之间的联合应用,同样存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与配伍禁忌(含减效增毒等问题。 ⒈辛温解表药与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的配伍∶ 荆芥 + 阿斯匹林 朴热息痛等 -- 增强后者的镇痛抗炎效力。 桂枝 +阿斯匹林 -- 增强发汗作用,易发生中毒性反应。(因为∶桂枝有效成分与水杨酸类有相似的结构。)、 ⒉黄连与抗菌药物配伍应用∶ 黄连+氯霉素 痢特灵— 提高对痢疾、肠炎、腹泻的疗效。 黄连+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 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提高比十倍。 黄连注射液+青霉素 —— 使药性不稳定,不宜配伍。 ⒊ TMP与清热解毒药伍用∶ TMP+蒲公英 鱼腥草 黄连 苦参 —— 抗茵作用明显增强。 ⒋ 大黄与健胃、助消化药伍用: 大黄 + 苏打 -- 健胃,通大便;(大黄苏打片) 大黄 + 胃蛋白酶 -- 抑制后者的活性而减效。 ⒌ 人参与咖啡因不宜合用∶ 人参 + 胰岛素 干扰素 -- 协同作用; 人参 + 抗肿瘤药 -- 改善血象,降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 人参 + 咖啡因 -- 易发生滥用人参综合征。 ⒍ 甘草能增强强心甙的毒性∶ 甘草 + 链霉素(甘链片)-- 降低链霉素的毒副作用,而且不影响链霉素的抗菌效力。 甘草 + 糖皮质激素 -- 增强激素的作用,又可消除激素的某些副作用。 甘草 + 强心甙 -- 增强强心甙的毒性。 ⒎ 丹参与维生素C合用,使药效减弱。 丹参与抗凝剂 镇静剂 糖皮质激素 抗肿瘤药等伍用 -- 起协同增效作用; 丹参 + 维生素C -- 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两药的作用减弱或者消失。 一、 解表药 ㈠ 定义∶ “解表”∶解除表证。(恶寒发热同时并见为主要特点的病证) “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 ㈡ 解表药的作用和适应证∶ ⒈主要特点 -- 辛散 辛 -- 发散。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⒉主要作用 -- 发汗 发汗------表邪随汗解------表证自除 ↓ ↓ ↓ (微微汗出) (汗出热退) (头身轻快) 说明∶发汗是解表药的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解表药的其他作用后面还要讲。 ⒊ 主要适应证∶---- 邪在表的病证(表证) ⑴外感疾病的初期∶邪在表的阶段; ⑵水肿、疮疡初期,见有表证者; ⑶ 麻疹将透未透时,或透发不畅者。 ㈢ 常用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表寒证(寒重热轻,全身酸痛) 辛凉解表药----表热证(热重寒轻,咽痛) ⒈ 辛温解表药∶ §常用药物∶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紫苏 细辛 §共同点∶⑴ 性味∶辛温 ⑵ 作用∶发散风寒(发汗解肌) ⑶ 主治∶感冒风寒 -- 表寒证。 解肌∶对病邪由皮毛到肌表发展的表证(虽汗出而表证不解),用桂枝等药物,微微汗出,使邪从肌表而解。 §不同点∶ ⑴ 发汗力的强弱不同∶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 强------------------弱 ⑵ 功能和主治病证不同∶ 麻黄∶宣肺平喘 -- 咳喘证 利水消肿 -- 实证水肿 桂枝∶温经通阳 -- 胸痹,关节肌肉痹痛,月经不调 荆芥、防风∶药性平和 -- 表寒表热证均可用; 祛风湿 -- 关节肌肉痹痛。 紫苏∶行气宽中 -- 肠胃风冷寒气之证。 细辛∶祛寒止痛 -- 头痛、齿痛尤佳。 ⒉ 辛凉解表药 §常用药物∶薄荷 菊花 桑叶 柴胡 升麻 葛根 §共同点∶⑴ 性味∶辛凉 ⑵ 功用∶发散风热(解热、解毒作用) ⑶ 主治∶外减风热(表热证) §不同点∶菊花 薄荷 桑叶 -- 侧重于清头面部的风热病证;(含头、眼、咽等) 柴胡 升麻-- 侧重于清解全身性热证; 升提中气----中气下陷证。 葛根-- 解表退热,兼能止泻、生津、透疹。 皮肤血 管扩张 体表循 环增加 体表毛细血 管痉挛解除 “恶寒” 消除(散寒) 汗腺分泌功能↑ 发汗解热 病毒大量流 向毛细血管 毛细管壁 通透性↑ 增生 血液渗出 直接杀灭 致病微生物 “抗菌” 抗病毒作用 解表药 解表药的 挥发油成分 刺激胃 肠粘膜 腺体分泌↑→肠蠕动↑ 由呼吸道排出 继续发挥其药理作用 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支气管粘膜充血 镇痛作用→ 解除头痛、身痛、关节肌肉疼痛——“散寒止痛” “通络” 健胃(和中行气) 皮疹 化痰止咳平喘(宣肺) 解表药的作用原理∶ 常用解表药简表 药 名 性 味 功 用 主 治 用量(克) 麻 黄 辛微苦 温 发散风寒 平喘 利尿 感冒风寒 咳嗽 气喘 水肿 风疹 2--6 桂 枝 辛甘温 温经通阳 风湿痹痛 胸痹 水湿痰饮 3--10 荆 芥 辛 温 透疹止痒 止血 麻疹 风疹 便血 崩漏 3--10 防 风 辛甘温 袪风湿 解痉 风湿痹痛 破伤风 3--10 紫 苏 辛 温 行气 解鱼蟹毒 胸闷 腹胀 鱼蟹中毒 3--10 细 辛 辛 温 袪风止痛 温化痰饮 风寒头痛 身痛 齿痛 风湿痹痛 痰饮 喘咳 1--3 薄 荷 辛 凉 发散风热 利咽喉 透疹止痒 感冒风热 咽痛 腹胀 风疹 2--5 桑 叶 苦甘寒 清肝明目 肝经风热 目赤涩痛 6--12 菊 花 甘苦凉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风热眼病 头痛 疮痈肿毒 6--15 柴 胡 苦 辛 微 寒 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寒热往来 肝郁胁痛 月经不调 中气下陷 3--10 升 麻 甘 苦 微 寒 清热透疹 升举阳气 咽痛 口疮 麻疹 中气下陷 3--10 二、常用清热药 ㈠ “热” 的概念∶ ⒈从症状讲∶“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⑴ 发热、体温升高 ⑵ “热象” 、体温不高的一些“热象” 。例如∶  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溲黄赤  五心烦热,(五心∶手心、足心、心窝部)  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⒉从病变的部位、性质讲,“热证” 可分为∶ 表热 —— 解表退热(辛凉解表) 气 分 热 盛—— 清气分热 热证 清热泻火 脏腑火(热)——清脏腑热 里热 热毒证——清热解毒 热入营血——清热凉血 清热凉血 阴虚内热——清 虚 热 ⒊清热药定义∶ “清热”∶清解里热 “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用于∶热病、瘟疫、痈疮肿毒等各种里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 ㈡ 清热泻火药∶ §常用药物∶石膏 知母 龙胆草 夏枯草 §共同点∶⑴性味∶甘寒、苦寒 ⑵功用∶清热泻火 “火”--热之极。“泻火” 表示清热作用较强; “性上炎”--“泻火” 主要针对上半身的“热象”。 ⑶主治∶①热病,里热炽盛阶段----气分证 ②脏腑火热证----肝火、胃火、肺热 §不同点∶ ⑴ 石膏 知母 -- 清气分热 石膏-- 清热作用强,清热兼能护津除烦 知母-- 兼能润燥,实热、虚热均可用。 ⑵ 龙胆草、夏枯草-- 清泻肝火 龙胆草-- 兼清湿热,尤宜于肝经湿热证 夏枯草-- 兼软坚散结,降血压。宜于痰火郁结→瘰疬、瘿瘤、乳痈 ㈢ 清热解毒药∶ §常用药物∶银花 连翘 板篮根 蒲公英 败酱草 黄芩 黄连 黄柏 白头翁 §共同点∶⑴ 性味∶苦寒(甘寒) ⑵ 功用∶清热解毒(抗菌、抗感染) ⑶ 主治∶热毒证。 “毒”--泛指感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及伴随的病理改变(含中毒性反应)。 “热毒证”--各种化脓性感染(疮、疡、疖肿、肺痈、肠痈、乳痈等);痢疾、一部分病毒性传染病(如“流腮” )。 §不同点∶⑴ 银花 连翘-- 兼能宣散风热,用于热病早期 蒲公英 败酱草-- 善于消痈散结,用于各种热毒证 板蓝根-- 能抗病毒,凉血,利咽 ⑵ 黄芩 黄连 黄柏 (山栀)-- 兼能泻火燥湿;  白头翁-- 功专治痢。 银 翘 公英 板蓝 酱--用于各种减染性疾病; 栀 柏 芩 连 白头翁--重点用于肠胃炎、痢疾。 银 翘 公英 板蓝 酱--解毒消痈效最强。 栀 柏 芩 连 白头翁--泻火止痢建头功。 ㈣ 清热凉血药∶ §常用药物∶生地 玄参 丹皮 赤芍 §共同点∶⑴ 性味∶甘寒、苦寒 ⑵ 功用∶清热凉血,退虚热 ⑶ 主治∶①热病热入营血证; ②血热→出血; ③阴津耗伤→低热不解(阴虚发热) 清热凉血--减轻炎症充血,降低体温,从而降低血管通透性。 “血热”∶温热病热入血分(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现斑疹、吐血、衄血、便血等。---- “热迫血妄行” §不同点∶∶⑴ 生地 玄参-- 兼能养阴生津,实热虚热津伤均宜。  生地 -- 养阴生津力大; 玄参 — 清火力强(咽痛可重用玄参) ⑵ 丹皮 赤芍-- 兼能活血祛瘀。 〖附〗应用清热药注意掌握∶ 表热 -- 辛凉解表(银翘散) 分清表里虚实- 里实热证 — 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解毒) 阴虚内热 -- 滋阴清热(退虚热) 气虚发热 -- 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热在卫分 -- 辛凉解表 辨明热在卫气营血 热在气分 -- 清气分热(石膏 知母) 热在营、血分 -- 清热凉血(犀角 地黄 赤芍) 热在肺(肺热证)-- 清肺热--黄芩 桑白皮 热在心(心火)-- 清心火--黄连 莲心 竹叶 热在三焦 -- 清三焦热--山栀 区别热在哪脏- 热在大肠 -- 黄柏 白头翁 秦皮 马齿苋 肺胃实火 -- 清胃火--石膏 知母 黄连 天花粉 肝胆实火 --泻肝火--龙胆草 夏枯草 清热药的药理 广谱抗菌(黄连 黄柏 金银花 连翘 黄芩 鱼腥草 四季青等) 抑制真菌 直接抑制病原- 抑制钩端螺旋体(穿心莲 千里光) 抗病毒(板蓝根 败酱草 黄芩 黄连 金银花 鱼腥草 鸦胆子) 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穿心莲 白花蛇舌草) 提高机体抗病力- 促进抗体形成 清热药- 提高备介素,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连翘 黄柏 鱼腥草) 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解热作用(山栀、黄芩 黄连 石膏) 利尿--热从小便解(连翘 鱼腥草 苦参 马齿苋)增加毒素排出 促进胆汁分泌、排泄 -- 利胆(连翘 山栀 败酱草 黄柏 黄芩) 缓下作用 -- 解除大便干结现象(山栀 虎杖) 常用清热药简表 药 名 性 味 功 用 主 治 用量(克) 石 膏 辛甘 大寒 清气分热 除烦渴 气分实热 肺热喘咳 胃热→齿痛龈肿 15--30 知 母 苦 寒 养阴润燥 阴虚发热 燥咳 消渴病 3--10 龙胆草 苦 寒 泻肝火 清利湿热 肝胆实火 湿热黄疸 湿疹 阴痒 白带 3--10 夏枯草 苦辛寒 散结软坚 瘰疬 瘿瘤 乳痈 9--15 银 花 甘 寒 清热解毒 宣散风热 消痈散结 疮痈肿毒 热病初期 咽喉肿痛 9—15 连 翘 苦微寒 瘰疬 结核 9--15 板兰根 苦 寒 凉血利咽 各种热毒证 咽喉肿痛 痄腮 6--15 蒲公英 苦甘寒 消痈散结 各种热毒证 6--15 败酱草 苦辛寒 消痈排脓 内痈(肺痈 肠痈) 血滞胸腹瘀痛 9--15 黄 芩 苦 寒 清热解毒泻火 清肺热 安 胎 湿热 泻痢 疮痈 肿毒 肺热咳嗽 胎动不安 3--10 黄 连 苦 寒 清心胃火 止 呕 心火躁烦 微热呕吐 3--10 黄 柏 苦 寒 清下焦热 退虚热 下焦湿热 阴虚发热 3—10 山 栀 苦 寒 利胆 凉血袪瘀 三焦实热 湿热黄疸 血热出血 外伤瘀肿 3—10 白头翁 苦 寒 清热止痢 凉血解毒 湿热泻痢 痔疮出血 9--15 生地 甘 寒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热病邪入营血 热病 伤阴 阴虚 发热 热盛出血 9--15 玄参 苦 辛 微 寒 滋阴降火 解毒散结 咽喉肿痛 疮疡瘰疬 9--15 丹皮 苦 辛 微 寒 活血散瘀 多种瘀血证,外伤瘀肿 血热吐衄 6--10 赤芍 苦 酸 微 寒 热毒痈疮 6--10 三、常用温里药 ㈠ 定义 “温里”-- 又称“祛寒” ,用温法祛除里寒。 “温里药” 以温中散寒、消除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表寒证 -- 辛温解表 寒证- 肾(脾)阳虚 -- 温肾祛寒 里寒证- 脾胃虚寒 -- 温中散寒 亡阳证 -- 回阳救脱 温里散寒 寒邪入络 -- 温经散寒 ㈡ 常用温里药∶ §常用药物∶附子 肉桂 干姜 吴茱萸 §共同点∶⑴性味∶辛温,辛热 ⑵功用∶温里助阳,祛寒止痛 (“回阳” “散寒” -- 强心,促进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环,使机体回暖。) ⑶ 主治∶ ① 肾阳虚 → 全身性虚寒证(附子 肉桂) ② 脾胃虚寒证(干姜 吴茱萸) ③ 亡阳证(附子 干姜) ④ 其它里寒证∶如寒痹(附子) §不同点∶⑴ 附子 肉桂 -- 温里助阳,祛寒止痛。用于全身性虚寒证。 附子 -- 回阳救脱,强心 ⑵ 干姜 吴茱萸 -- 温中暖胃,祛寒止痛。侧重于脾胃虚寒证,呕吐 干姜 -- 也有回阳救脱作用(与附子同用) (“温中” “暖胃”--健胃,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及消化吸收。) 温里药的药理作用∶ 强心 -- 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循环(附子) 升压 -- 兴奋血管运动中枢--血压回升(干姜) 回阳救脱- 改善微循环(附子 干姜 肉桂) 皮质激素样作用 -- 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附、桂) 抗寒 -- 提高对寒冷的抵抗能力(附子) 温里药 暖胃-- 促进胃肠血循环、增强消化吸收(干姜 高良姜 胡椒 毕拨) 抗菌作用(吴茱萸 丁香 高良姜) 温中散寒- 止呕作用(干姜 胡椒 山鸡椒 荜拨 高良姜 小茴香) 止呃逆作用(丁香 山鸡椒) 镇痛 -- 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肉桂 附子 乌头 吴茱萸) 常用温里药简表 药名 性 味 功 用 主 治 用量(克) 附子 辛大热 有 毒 温中 散寒 回阳救逆 温肾止痛 心肾阳虚 亡阳虚脱 腹中冷痛 风湿痹痛 3 ~ 10 干姜 辛 热 回阳止呕 温肺化痰 亡阳虚脱 脾胃虚寒 肺寒咳嗽痰多 3 ~ 10 〖附〗附子中毒的症状与解救方法 §中毒剂量∶ 附子的生物碱,易从消化道吸收,故中毒极为迅速,误食后数分钟,即出现中毒症状。 中毒剂量∶制附子∶30--60克; 生附子∶中毒量更小些。 §中毒症状∶ 刺激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先是减觉神经末梢兴奋,横纹肌和心肌兴奋,中枢神经兴奋;继而转入抑制与麻痹,最后呼吸与心肌麻痹而死亡。 死亡时间∶中毒后3--4小时内。 §急救处理∶ ⒈ 洗胃,导泻 ⒉ 静脉输液∶葡萄糖液 ⒊ 阿托品-- 对抗迷走神经。 用量∶1—1.5mg IV 或 IM 每日 3—4 次。 ⒋ 对症处理 ⒌ 中药解毒∶⑴ 生姜120克 甘草15克 煎服。 ⑵ 桃儿七9克 拐枣树皮12克 煎服。 四、常用泻下药 ㈠ “泻下” 的含义∶ “泻下”-- ⑴ 通导大便; ⑵ 消除胃肠积滞,攻下实热; ⑶ 攻逐水饮。 “泻下药” -- 通过通泄大便的途径,达到荡涤实热,消除胃肠积滞,攻逐水饮目的的药物。 ㈡ “泻下” 的适应症∶ ⒈便秘--习惯性便秘;虚证(气虚血虚、津少)便秘。 ⒉胃肠结热--阳明腑证。 ⒊水湿痰饮积聚--胸水、腹水、顽固性水肿。 ㈢ 常用泻下药∶ 润下∶火麻仁 -- 润肠通便,用于习惯性便秘,虚证便秘。 攻下∶大黄 芒硝 番泻叶 -- 清热泻火通便(寒性泻下药) 用于∶①习惯性便秘; ②胃肠结热。 峻下∶甘遂 大戟 牵牛子 -- 峻下逐水。作用猛烈、快。 用于∶胸水、腹水,顽固性水肿。 (峻下药一般以丸剂、散剂口服。若作煎剂则失去“逐水” 的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 §作用∶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散瘀,凉血止血。 §药理∶ ⑴ 泻下 -- 增加大肠推进性蠕动,促进排便。 ⑵ 利胆 -- 增加胆汁流量,促使胆管奥狄氏括约肌开放。 ⑶ 抗菌 -- 对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⑷ 健胃 -- 苦味健胃药(小剂量),如大黄苏打片。 ⑸ 收敛 -- 含鞣酸,故致泻后常出现便秘。 ⑹ 凉血止血 -- 用于热证出血(痔血、衄血、呕血)。 ⑺ 抗肿瘤 -- 对动物乳腺瘤、艾氏腹水瘤有抑制作用。 ⑻ 降尿氮 -- 生大黄水浸液,口服,降血尿氮。 大黄泻下作用,主要是使结肠蠕动亢进,不影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服无害,但可能减效,或产生继发性便秘。 五、 常用祛湿药 ㈠ 中医祛除水湿的方法∶ ⒈化湿、燥湿 -- 利用药物的辛温、香燥的性质而祛湿。 ⒉利湿、渗湿 -- 利小便,使水湿从小便排出。 ⒊逐水 -- 通过峻下而排除水液(属“泻下药” )。 ㈡ 常用祛湿药∶ ⒈芳香化湿药∶ §常用药物∶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砂仁 §共同点∶⑴ 性味∶辛温,香燥。(辛-- 通散;燥-- 胜湿。) ⑵ 功用∶化湿,燥湿;和胃,醒脾。 (①健胃;②抗菌,抗流感病毒) ⑶ 主治∶① 水湿困脾-- 脘腹闷胀,食少,体困倦。 ② 湿邪在表(表证夹湿) 适应症∶① 由病原微生物或饮食不慎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肠胃型冒,消化不良--“湿困脾” 。 ② 肠伤寒的一定阶段,见“湿滞中焦” 者。 §不同点∶ ⑴ 藿香 佩兰-- 化湿、健胃、解表。尤宜于外感暑湿证。 “暑湿证” ∶夏季感冒兼胃肠症状,发热、头痛、四肢倦怠、身重、食欲不振、胸闷恶心,大便溏泄,腹痛。 ⑵ 苍术 厚朴-- 燥湿,醒脾。 苍术-- 兼能祛风湿,治“雀盲” 。 厚朴-- 兼能行气降逆。 ⑶ 砂仁-- 燥湿、健脾、行气。 ⒉ 渗湿利尿药∶ §常用药物∶茯苓 猪苓 薏苡仁 泽泻 车前子 金钱草 茵陈 §共同点∶⑴ 性味∶甘淡平,甘寒,药性平和。 ⑵ 功用∶渗湿利尿 ⑶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 §不同点∶ ⑴ 茯苓 猪苓 薏苡仁 -- 甘淡,渗湿利尿。 茯苓∶渗湿利尿 -- 用于脾虚水肿; 健脾和中 -- 用于脾气虚证(配补气药)。 宁心安神 -- 用于各种失眠证,心悸。 薏苡仁∶健脾渗湿 -- 脾虚水肿,泄泻。 清热排脓 -- 肺痈,肠痈。 ⑵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扁蓄 滑石 -- 清热、利水、通淋。 主要用于∶①水肿,尿少; ② 湿热淋证,小便不利。 “淋证”∶指湿热下注膀胱,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水便淋沥不尽。 “通淋”∶解除上述“淋证” 症状,小便通利。 ⑶ 金钱草 茵陈 --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金钱草 -- 化结石的首选药,用于各种结石证。 附∶药物作用归纳∶ 利尿∶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利胆∶茵陈 金钱草 大黄 黄芩 黄柏 山栀 郁金 化结石∶金钱草 滑石 鸡内金 海金砂 常用祛湿药简表 药 名 性 味 功 用 主 治 用量(克) 藿 香 辛微温 化湿和胃 解暑发表 ① 夏季外人,兼有胃肠症状者; ② 湿困脾胃,胸脘痞闷,恶心。 3--10 佩 兰 辛 平 3--10 苍 术 辛苦温 燥 湿 健 脾 祛风湿 明目 湿困 脾胃 胸腹 胀满 风湿痹痛,湿疹 夜盲症(雀盲) 3--10 厚 朴 苦辛温 行气降逆 脾胃气滞,宿食不消,咳喘证 3--10 茯 苓 甘淡平 渗 湿 利 尿 健脾补中 宁心安神 小便 不利 水肿 脾虚湿困,食少便溏;心悸失眠 6--15 猪 苓 甘淡平 淋浊,带下 6--15 薏苡仁 甘淡 微寒 健脾止泻 清热排脓 脾虚水肿,泄泻,脚气, 肺痈,肠痈 10--30 泽 泻 甘淡寒 清 热 利 水 通 淋 利尿 湿热 淋证 小便 涩痛 水肿 湿热带下 6--15 车前子 甘微寒 利尿 明目 水肿泻痢;湿热黄疸,肝热目赤 10--30 木 通 苦 寒 降火 通乳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乳汁不通 3--10 金钱草 苦酸 微寒 利胆排石 消肿毒 湿热黄疸;结石证;恶疮肿毒;蛇咬伤 10--30 茵 陈 苦微寒 清利湿热 利胆退黄 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10--30 六、常用止咳化痰药 ㈠ “痰” 与“化痰” ∶ “痰” 的概念∶ ⑴ “痰”--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原因。 ⑵ “痰” 有两种∶ “有形之痰”--呼吸道的分泌物(病理产物)。 “无形之痰”--能随气升降,而引起多种疾病。 “化痰”--⑴ 消除“有形之痰” ⑵ 消除“无形之痰” 所引起的疾病。 “痰、咳、喘” ∶ 咳嗽 脾失行健运→水湿积聚→痰→肺失宣降 气喘 化痰药∶包括∶ ⑴ 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药物。-- 化痰、止咳、平喘 ⑵ 治疗痰引起的“痰证” (如瘰疬、瘿瘤等)的药物。-- 化痰、软坚、散结。 ㈡ 常用止咳化痰药∶ ⒈ 止咳化痰平喘药∶ 常用药物∶杏仁 桔梗 紫苑 款冬花 枇杷叶 苏子 共同点∶⑴ 性味∶辛苦温(无明显规律),药性平和。 ⑵ 功用∶止咳,化痰,平喘。 ⑶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喘息。 不同点∶⑴ 杏仁 桔梗--宣肺止咳平喘,用于外感咳嗽。 ⑵ 紫苑 款冬花 枇杷叶--祛痰止咳,用于各种咳嗽。 ⑶ 苏子--降气平喘,用于各种气喘证。 ⒉ 清化热痰药∶ 常用药物∶瓜蒌 贝母 枇杷叶 海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