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随笔——
浅谈本学期抓数形结合运用的一点体会
但远洋
数学新课标提出的“四基”是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许多老师在前“两基”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而且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在后“两基”方面做得就要欠缺一点。我个人就是如此,比较重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思想和经验的渗透。对新课标提出的“四基”、“四能”还没真正领悟。通过对新课标的进一步学习,本学期我在抓数形结合运用方面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体会。
一、 数形结合要防止“结而不合”
在课堂上,我在讲解数量关系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图形操作演示,但是因为形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把所有注意力全部放在完成图形操作上,意识中完全忘记了“数”的存在。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公式时,我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兴趣很高,将平行四边形纸片沿高剪成两份,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拼成了,大家很开心,我问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哪一部分长度,好多学生回答不上来,忘记了刚才的思考和观察。这个例子说明,我在课堂上有了数形结合的教学设计,并不等于学生肯定有了数形结合的体验。小学生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对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水平也比较低,加上小学生的注意的稳定性还没有很好的发展,所以我设计的“数形结合”教学环节,学生虽然参与了,但却“忘了结合”甚至“不会结合”。为了防止这种“结而不合”现象的发生,我在教学后面的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在操作之前,我就预先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注意巡视课堂,不断得到反馈,根据需要不断调节与启发,使学生在图形操作过程中不断触发对数量关系的思考,达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
二、 要帮助学生养成数形结合的思维习惯
小学生在数形结合上除了容易 “忘了结合”或“不会结合”,还有一点是不善于“自觉结合”。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及其方法的自觉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阶段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哪怎样帮助小学生养成自觉的数形结合的思维习惯呢?我认为让学生每一堂课准备好一个草稿本,当解题碰到困难时,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可以是草图,也可以是线段图、表格等等。让他们把数学的思考过程画下来,让思维过程可视化,找到解题途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数形结合思想的好方法。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草稿本只是列竖式时才用,更不要让学生在解题碰到困难时,停住思考,等待着老师给现成答案。
记得在本学期的复习阶段,遇到这样一个题: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底是3厘米,高2厘米的直角三角形,能剪多少个?学生列式解答:(12×8)÷(3×2÷2)=32(个)。他们是根据面积的包含关系来做的。我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做的,孩子们摇头。这时我动手比划了一个“画一画”的动作,孩子们赶紧在草稿纸上画起来,在我的提示下(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底3厘米,高2厘米的三角形),不一会儿,孩子们就列出了另一种算式:(12÷3)×(8÷2)×2=32(个)。当孩子们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我接着问:“如果把长12厘米改成13厘米,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做,答案是多少?”由于有了前面数形结合的铺垫,孩子们能较快的反应出要结合生活实际选择第二种方法做,第一种方法就存在它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
从孩子们恍然大悟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们在感受学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来自于他们运用数形结合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尝到了甜头。我想,当数形结合的这种意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数形结合的这种习惯就开始自觉形成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通过不断提示、不断引导,从每个细节入手,千方百计地让数形结合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使学生从小打好基础,形成自觉意识,我相信这对学生将来进入更高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学生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