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需要懂得坚守--袁书鸿.docx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655897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需要懂得坚守--袁书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需要懂得坚守--袁书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需要懂得坚守 袁书鸿 曾几何时,教师是一个让我羡慕的职业,因为她在平凡中的那一份伟大。如今,我已是有着近30年教龄的老教师了,对这份行业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验。 教育需要去坚守一份提高 各行各业中,教育行业的培训是最多的。究其原因,一是教育人大多“能言善辩”;二是知识的更新与发展速度太快,如果不学习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在时代的浪花中随波逐流;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现代教思想、教育理念不断冲击,国内教育变革频繁,迫使教师需要不断学习。 我们每个从事10年教育的人(也许只需要5年、8年),都会产生各种“教育的惯性”(思维的惯性),动不动就是“不懂教育的人,别在那指手画脚”、“现在的学生跟以前比如何如何的差”、“现在的家长自己以为有点知识,就自作主张,不配合学校教育”……。当下教育面临一片喊打之声,是时候听听跨界人士的声音,思考并学习自己该如何提高。 教师提高核心在于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两大方面。 专业素养包括教师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应用等基本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教师综合素养的核心是师德素养。而师德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爱心,这是良好师德产生的源泉。知识不够可以继续学习,经验不足可以积累弥补,教师若缺乏爱心则休矣。以爱心为基础才能迸发出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与使命感,才能够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耐心、细心地处理工作,真心、诚心地对待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如此不断产生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和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素养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教师个人发展与教育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育需要去坚守一份清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是难以企及的浪漫。然而一旦进入教育领域,甘于清贫却是必须坚守的现实。每年都有不少年轻人选择逃离教育,原因多样,教育的清贫和道德的坚守,离开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教育人如果把逐利放在了职责的前面,那么丢失的必然是内心的坦荡、真诚与公正。如果你选择教育,那你就应该放弃追求物质的丰厚,因为你将拥有更为丰硕的“财富”。 教育需要去坚守一份宽容 “斯隆”(前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全球企业500强第一名)----一个在他那个时代世界最大企业的掌管者,一个一言九鼎的人,坚决要求在任何一个决议的时候必须有不同的(反对的)声音。这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智慧!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爱学生,并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又是十分困难的。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对学生的严是爱,对贫困学生的关心是爱,对学生的宽容也是爱!在班级管理中,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更应该有一个宽大的胸怀。温柔一点,给学生多一些春风化雨;文明一点,给学生多一些引领示范;尊重一点,给学生多一些生命尊严;宽容一点,给学生多一些个性张扬。没有一个学生本性是向恶的,有的只是错误的习惯和看法。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急流险滩,这就是老师真正的职业使命! 教育需要去坚守一份奉献 教育由两部分组成:“教”--知识的传授,“育”--对学生的培育。有的教师说:我只是教师,教好学生知识就够了。缺少了对人的培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然而,育人的工作却又是那么的艰辛,经常需要老师们牺牲休息时间,关注学生的点滴言行,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我们的老师们绝大多数甘于清贫,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教师的神圣与崇高,获得了学生及家长的敬仰。然而,社会上也有一部分教师,他们争名逐利,眼光狭小,整日盯着的只是自己的那一点蝇头小利,没有奉献精神,缺失责任心,一旦自己利益受损,全然不顾人民教师的形象。可以想象,当一个教师丧失了基本形象与威信的时候,当一个教师沉醉于一己私利之中的时候,当一个教师胸怀狭小的时候,这样的教师又能培养出怎样的学生,这样的教师还怎么培育学生? 教育需要去坚守一份传统 一直有一个宏大的理想,试图探寻源自于传统文化的、适合于东方教育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全新教育思路。 从“五四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我们的文化就是全盘西化,但有一批学者骨子里秉承传统文化,行为上传播西方科学,走出了一条独特而炫彩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老大哥和“打破一切坛坛罐罐”的思想指导下,传统文化的根基进一步松动,人们也失去了对文化的敬畏感。改革开放以来,秉承“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改革思想,引进西方资金的同时,西方经济、教育、哲学等等于文化相关联的知识、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对教育而言最盛行的就是对传统教育的近乎全面的否定。 没有文化根基的教育,只能是模仿。静心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否在走向西方?标准化考试、3+X高考改革、教材改革、新课程改革、高考命题权下放与回收、省编教材与统编教材的更替、核心素养的提出等等,30年来,教育的变化太多太多,而我们总是在别人的后面模仿。我们更需要的是融合,一种将东方传统文化+科学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全新教育理念。 教育需要去坚守一份思考 当前教育面临的三大问题是:教育不公、创新不足、难提供终身教育。作为教育者,虽然我们难以改变不同地区高考录取分数的差异,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在我们的班级、在我们的教室里、在我们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受到公平对待。创新,不是一个想说就说、想做就做的事情,但教育的创新其实并不难,只需要我们明确所希望实现的正确的目标、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规律,在教学方法、管理模式、技术运用上做出微小改变,就是教育创新的开始。当我们有了这个开始,以及在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自我规划,我们就踏上了学习之路----终身学习的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人,如同在教育学生做好选择一样,只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才无愧于教师这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