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 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一) 耳的构造和功能 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二)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了听神经,它先投射到脑干的髓质,然后和背侧或腹侧的耳蜗神经核形成突触。这些区域的细胞轴突形成外侧丘系,最后终止于下丘脑的离散区。从下丘开始,经过背侧和腹侧的内测膝状体,形成了两条通道。三人行提示,听觉神经系统和视觉神经系统不同,听觉系统为皮层提供了同侧和对侧的输入,以对侧为主。三、听觉的基本现象 (一) 音调 音调主要是
2、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和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三人行提示,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而且还受到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声音的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的音调等。 (二)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怎样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三人行提示,科学家从19世纪以来,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1886年,物理学家费尔提出来的,他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运动。 2、共鸣理论 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
3、,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窝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三人行提示,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三人行提示,神经齐射理论对于5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三) 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 (四) 声音的掩蔽 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三人行提示,声音掩蔽有3种: 1、纯音掩蔽,用一个纯音为掩蔽音,观察它对不同频率的其他声音的影响2、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3、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点,请关注三人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