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654256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曾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但党处于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党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3

2、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呢?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过程,主要指实践,是动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则是结果,主要指理论,是静态的。后者从属前者,前者蕴涵后者。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

3、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多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具体来说,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在学习、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

4、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

5、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

6、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

7、国发展的新境界。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党对“旗帜”这个称谓是相当慎重的,历史上只有三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讲过旗帜问题。第一次是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党的十五大,第三次是党的十六大,两次代表大会的主题和灵魂都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七大上,又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

8、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入新党章,这就从制度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9、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依据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新世纪、新阶段的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二、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P35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2006年3月,全国人大;2007年10月,十七大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

10、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从党的十二

11、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与基础)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系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地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根据中国的特殊情况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适合中国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思想路线和斗争策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最主要的内容和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和克服本本主义。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作深入细致的

12、调查研究。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对客观实际采取科学的态度。2.理论联系实际(途径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全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态度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显著特色的“三大作风”之一。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另一种是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二要搞清实际。3. 实事求是(

13、实质与核心)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金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三者各有自己不同的内涵,又构成了统一的整体。4.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

14、、丰富和发展。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八七会议有两大功绩:一是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反对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宣告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二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4省举行秋收起义。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1928年10-11月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提出了“

15、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中国道路理论是在与“左”倾盲动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从而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确立下来(1938年,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

16、依据及其内容中国革命为什么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呢?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革命的组织形式只能是军队。第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占乡村,后

17、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那么,中国革命有没有可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呢?换句话说,在落后的农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第二,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还因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第一,农

18、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939年10月,毛泽东发刊词一文中,回顾了党走过的18年革命历程,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革命致胜法宝的著名论断,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1.统一战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策略路线。第一,在中国新民主义革命中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中国革命中之所以必须建立统一战线,首先是由特殊的国情和多样

19、性的阶级构成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所决定的。第二,在中国革命中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可能的。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汇集了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毛泽东从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入手,认为由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广大的中间阶级,都可能参加革命统一战线。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可以成为工人阶级基本的和可能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军阀政府的压迫和排挤)在斗争的某些阶段,其左翼部分也有参加革

20、命统一战线的可能,其他部分则有由动摇而采取中立态度的可能。因此,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核心,以农民阶级为基本同盟者,联合其他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的革命统一战线,不仅极其重要,而且完全可能。第三,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经验。一是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认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二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坚持革命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

21、独立性。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的两个条件。四是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五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六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2.武装斗争第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一是中国民主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二是中国民主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其他斗争形式都是为着战争的。第二,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一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三是提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内容和方法。第三,人民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原则。人民战争理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十大军事原则。3.党的建设

22、第一,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第二,党的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第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搞好党的组织建设。第四,从党性原则的高度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总结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

23、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理论创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科学地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新民主主义理论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近代主要有两种革命和两种国家形态的论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学说,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一个什么国家的大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4、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并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方法。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改造的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化的道路。具体经历了三个步骤:

25、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底,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减少改革的阻力;有利于团结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等优势,为国家建设和企业发展服务;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更好地为社会

26、主义建设服务。我国之所以能够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是因为:一是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获取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二是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三是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形成了强大的优势。四是国家实行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政策,以及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割断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联系。怎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呢?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为了使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和平改造,毛泽东提出了各种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赎买形式。基本形式有“四马分肥”(资本家利润、工资福利、税收、公

27、积金各占约四分之一)和给资本家支付定息,也包括对资方工作人员的安排。和平赎买是剥夺剥夺者的一种形式。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的。根据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不同情况以及利用、限制、改造的需要,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阶段。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以下突破:

28、第一,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第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从一举过渡变为逐步过渡、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第三,在改造方法上,采用和平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造。第四,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形成了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毋庸讳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产生这些失误和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尚未完全认清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第二,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第三,没有充分认识基本国情;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把党内的

29、不同意见和正常争论误认为是路线之争;主观脱离了实际,认识脱离了实际,导致在形势的估计上发生失误等等,也是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失误和偏差的重要原因。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关于社

30、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及苏联的探索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32、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

33、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发展进程,对它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概括了五个方面,此后,经过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经验总结,党的十五大又从九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P1383.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4、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科学设想。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有其客观依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的;2.是由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

35、的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正式作为我们现代化战略思想。其具体内容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2.第三步战略目标战略步骤的具体化经过全党

36、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第一步发展战略早已顺利实现,199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提前五年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实现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199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了74772亿元,正朝着第三步发展目标奋勇前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社会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

37、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那时,我们的国家将以现代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这就使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第一,明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标准,使综合国力的增强有了定性定量的指标。第二,丰富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内容,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充实了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内容,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协调起来。第四,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五,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定,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我

38、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p156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基于总体小康的现状,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社会主义民

39、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朝着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

40、上又提出了五个方面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的全面性的表现:(1)从改革的历程上看,改革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改革由农村改革城市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 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

41、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2)从改革的广度来看,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尽管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但它需要政治体制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的配合。(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P167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

42、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中国正处于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任务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

43、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对外开放2.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和政策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对外开放的原因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其重要的依据就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世界走向开放的今天,任何国家要发展、发达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世界经济开放的趋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第一,吸收和借鉴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第二,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是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第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必须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及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外开放也是实现现代化宏伟战略目标需要。4.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6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